分享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nxy823 2022-06-15 发布于天津

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译文]

陆澄问:“我总算是明白了至善乃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至善所要归复的地方。明白了这些我就不会像原来那样急着向外求取,志也就安定了。而定力一旦有了则可摆脱心之纷扰,不纷扰了就能安静下来,安静而不妄动就能安;安就能专心致志在至善处。万虑千思,最终一定是要通过上面这些方法达到至善境地的,这都是我静下来思考的结果。我这样说是否正确?”

先生答:“大致如此。”

[解读]

陆澄所发表的这段学习心得,源头全在《大学》文本中,《大学》原文的表达,其实比这里陆澄说的清晰明了多了,我们来看一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朱熹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虑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关于“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字,张居正解释得特别清楚:

“止”,是止于至善的止字。学习进步,要有目标和标准,也就是要有一个止境,这个止境,就是止于至善。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是本质,是最佳状态、最佳水平。张居正打了个比方,他说至善就比如回家的一般,必要走到家里才住,这才是学之成处。陆澄讲学习王阳明心学的心得,至善就是回复本心。借用张居正的话,本心就是自己家了。

“ 定”,是志有定向。人若先晓得那所当止的去处,其志便有定向,无所疑惑,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

“静”,是心不乱动,所向既定,心里便自有个主张,不乱动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

“安”,是安稳的意思,心里既不乱动,自然随处而安,凡物都动摇他不得,所以说静而后能安。

“虑”,是处事精详,心里既是安闲,则遇事之来,便能仔细思量,不忙不错,所以说安而后能虑。

“得”,是得其所止,既能处事精详,则事事自然停当,凡明德、新民,都得了所当止的至善,所以说虑而后能得。

张居正的解,和陆澄的体会,分两个层次来学习,一个偏向于做事,一个偏向于修心,都是要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志有定向,这个“志”,又分两个层次,一个志向,一个是意志。

志向,是知道自己要干啥,比如任正非,他知道自己要干啥,他就不会去干房地产,不会哪赚钱往哪去,这就叫知止,有边界,有方向,一直朝前走,止定静安虑得,最后他就有所得,大有所得。

意志呢,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在志向之上,又高了一个层次。富而知书礼易,安贫乐道难,就是意志安不安,静不静。不是坚定,是安静。坚定,是感觉你还要用力去把它把捉住,安静,才是真正生知安行,不为外物所摇移。

讲志向,志有定向,是得到最后的成功;讲意志,意志能知止,是时刻得到自己的本心。



作者:大珊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