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标题:三十年行医路,两代人村医情
【编者按】倘若世间有最美的职业,那一定是医生——他们拥有最崇高的品德,最深厚的学养;白衣不及他们灵魂的洁净,烛光不及他们心中的温暖。这些无私奉献的医者,用他们的一生书写“仁心”。 他们虽然平凡而普通,但所做之事关乎亿万农村人的健康。他们就是乡村医生,被称为最贴近农村人的健康“守护神”。今天我们来讲述盖州市归州街道办事处仰山村一家两代乡村医生的坚守故事。 ——题 记 立志从医,苦攻医术 “老百姓需要我,我就会把行医这条路走到底。”今年51岁的杨德玉,从事乡村医生这一职业已30多年。1992年,受父亲影响,中专卫校毕业后返回家乡仰山村,看到村里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等状况,便下定决心留在家乡,为村民们服务,发挥自身所学,守护村民们的身体健康。 两代村医的医者仁心。父亲杨兆文,言传身教,为后学者做好榜样;生前扎根乡村基层卫生院工作40多年,热爱卫生行业,投身农村卫生事业,凭借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连续多年受到省、市、县表彰。 子承父业,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因为他初出茅庐,没有实践经验,虚心跟父亲学习。由于他待人热情,勤劳刻苦,所以慢慢地学到了许多临床医学经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杨德玉潜心科研,他深知自己所学知识不多,见识有限,所以经常地利用闲暇时间看书学习,用满腔热血谱写他的人生的信念——医者仁心! “我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行医救人。”杨德玉说。 有着行医济世梦想的杨德玉,耳濡目染,很快就掌握了行医的基本方法。但这仅仅是入门基础,想要成为像父亲,甚至超越父亲的医生,杨德玉自知要更加努力去学习医术,因为自己从事的职业的特殊性,跟生命直接挂钩,稍有不慎将会铸成大错。杨德玉经常给身边困难的村民义诊,只要是村里人来卫生室看病,看病、配药、输液,他事无巨细,悉心照料着各位病患,做到了仁爱、就医两不误。 平时只要有时间,或是闲下来的时候,杨德玉就会经常翻看父亲留给他的医学书籍。日积月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日常行医的实践,杨德玉的医术逐渐长进,行医30年来,治愈了不少患者病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当上村医第一天起,杨德玉就坚持随叫随到的上门诊疗,无论路途多远,天气多恶劣。同时,直到现在他还坚持每个月为村民们做健康检查。“回想起早些年,条件简陋,医疗设施不全,而且村路都还没有硬化,到最远的村民家去大概要近2小时的路程”杨德玉说。 他怀着“医者父母心”的思想观念,耐心听取病人讲述病情,工作中无微不至照顾、观察每一位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坚决避免医疗事故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无论哪里有病人,他都是随叫随到,没有一句怨言。 他为人乐观热情,病人如果有需要,保证随叫随到,开朗热情的性格和循序渐进的医术,让他渐渐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信赖。 送医上门,便民利民 多年来,年轻人外出打工居多,剩下来的老弱妇孺守在家里。杨德玉为了方便他们,亲自上门帮助乡邻,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家常便饭,很多群众都将他当作了老年健康的“守护人”。“'行医先做人’是父亲经常对我的教诲。村民认可我的医术,我就要一直走下去,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 如今,在当地政府和扶贫帮扶单位的帮助与支持下,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直达每家每户的村村通公路也让问诊之路更加平坦顺畅了。已经走了30多年问诊路的杨德玉也承担起仰山村2000多人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父亲在乡村卫生院干了一辈子,那时条件不好,现在路平了,医疗设施齐全了,我更要坚持把问诊路走下去,做一名称职合格的好村医”杨德玉说。 杨德玉是每个贫困户家的常客。每天的行程安排满满的。上门入户成了他的主要工作。 身穿白大褂,肩扛急救箱,他常年奔波在家乡每一条熟悉的道路上,周边方圆十几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他都几乎熟悉每一个家庭的基本情况,每一个病人的基本状态。尤其这几年,贫困户,特殊户,成了他必须每月上门服务的主要人群。 “将心比心,一定要把患者当亲人”。对患者而言,微笑是抚慰他们情绪的最好'药方’。”杨德玉认为当医生首先要具备同情心,每一位患者在寻医路上都是焦急的,即使自己再辛苦、再忙碌,也要以微笑示人,给患者最贴心的服务和最仔细的叮嘱。 平常,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都会跑到卫生所看病、抓药。每天卫生所一开门,杨德玉就开始忙碌起来,有时甚至晚上关门后,还会有村民来找他。这么多年来,杨德玉严格控制用药,几块钱就可以治好的病,绝对不多加一分钱。他说:“村民的收入都有限,而且得病了本来让人挺难受的,不能乱收钱。治病和做人一样都得有良心。” 行医30年来,杨德玉成了仰山的“活病历”,哪家人住在什么地方,有几口人,病人的病情和病史,他都清清楚楚。过去乡村行医,需要肩垮药箱进村入户,有时一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公里。大大小小的病、杨德玉接触的不少,感冒发烧,牙痛肚子痛,跌打损伤……小孩子发烧常常发生在夜里,刚睡着就有人来喊的情况时常发生。有时小孩子生起病来又急又凶,为了更好的观察病情,他会彻夜守在病人身边,时不时地测测温度,看看小孩的反应。有时在家刚端起饭碗,还没来得及吃,便出门急诊。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炎热酷暑,杨德玉总是随叫随到,30年来,风雨无阻服务村民,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 防疫保健,恪尽职守 医者仁心。杨德玉主动转变角色:在诊疗基础上,把精力放在防疫保健上。不但不计较经济得失,反而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杨德玉身兼数职,一个人承担着全村2000多人的临床医疗、家庭医生签约、老年人健康体检等卫生服务工作。只要村民们的一个电话,他总是第一时间背起药箱往村民家里赶。 “我只想实实在在做好村民健康服务,确保大家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杨德玉说:“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会尽自己所能一直为大家服务。” 看病就医、健康体检、政策宣传,他没有落下1户1人,他在哪里,哪里就有微笑,哪里就有健康。哪个村哪个组的哪个村民患何种病,病史多久等一目了然,方便定期咨询病情做好记录。他不仅肩负着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还要承担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工作是消除传染病、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他利用墙报、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向群众讲解各种预防措施,使预防工作家喻户晓,认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健全村民健康档案。 不计个人安危,做好卫生安全工作。2003年非典流行时,外出打工人员如潮水般涌回,他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给几十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不厌其烦地讲解非典防控知识,为保一方群众的平安昼夜工作,不叫苦,不叫累,不计任何报酬,受到院领导的高度赞扬。2020年,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他忍着扭伤脚的疼痛,每天坚持在一线,督导和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深得广大乡邻的好评。 当问及他有什么愿望时,杨德玉说,作为一名村医,深感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他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满足村民不断增长的对健康的需求;充分发挥村医服务的优势,力争让村民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发挥自己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优势,为更多村屁患者解除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病痛之患;要一辈子为乡亲们服务,让他们病有所医。 从风华正茂到年近半百,乡村医生守护村医30年。杨德玉为一名乡村医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任劳任怨,尽自己所能为村民解除病痛,他不畏农村条件的艰苦,立足农村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岗位,默默倾注心血、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守护村民的健康,为病人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嘉誉。 药箱伴着泥土清香,摩托载满乡情重托。用脚板丈量山野,用仁心医治乡民。他用30多年光阴默默践行救死扶伤神圣职责,成为乡亲们心中的健康“守护神”;坚守美丽乡村为了广大村民的健康,他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后记】对于杨兆文、杨德玉两辈村医毕生扎根农村的采访是一次感悟奉献精神的蜕变之旅,也是一次提前认识未来工作的学习之旅。在中国农村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父子这样一生奉献基层的医疗工作人员,这些人用平凡的工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作者简介 于学忠,笔名佚名、文子、文岛,男,汉族,1976年1月出生,辽宁盖州人。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盖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先后在《青年诗人》、《当代工人》、《诗友》、《鸭绿江》、《营口日报》、《辽宁日报》、《农民日报》、《中华儿女》、《人民公仆》、《赤子》杂志、《商业文化》、《中国国际财经》杂志、《辽河文学》等文学刊物、杂志以及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搜狐网、今日头条、腾讯网、凤凰网等各大网站发表作品。现己结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岁月深处是芳华》、《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四部。 ![]() 于学忠,笔名:佚名、文子、文岛,辽宁盖州人。民俗文化守望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盖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现己结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岁月深处是芳华》、《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四部。 让更多朋友看到! 最新消息 第一时间发给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