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老师完全不像刚毕业的老师,也完全不像第一次设计问卷。问卷设计的思维导图一上来,就摆出了统计方式和统计维度,统计的赋分还采用了正负十分制。后面一聊,果然是有基础的,“在大学的时候也是经常帮老师汇总他们收集的纸质问卷”。
非常不符合(/满意),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五个选项,其实基本可以满足调查的需要了。
“针对那一节课的,我想等论文的结构出来以后再做设计”。“不然没有针对性的话,后面也写不下去”。既然是要有针对性,那一般性的调查肯定就不满足。而且一般性的调查,学生缺少情境,不能对号入座,回答的效度也很难保障。 等论文的结构出来以后再做设计,其实也是一种理想状态。没有写起来,只是用思维导图梳理一些关键词,列个提纲,其实还是很难有没有深入的思考。用G老师的话说,“也不太符合发现问题提出方法的规律”。 问卷设计,关键还是要有假设,通过数据来帮你证实或证伪。列结构这种面上的排布,满足不了提出假设这种点上的深入。这就要回到我们设计问卷的目的。这个问卷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的主观感受,学习效用和接受程度那两个维度完全够用。 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调查对什么的感受?课前、课中、课后面面俱到,一不划算,二不对应。不划算是因为环节一多,最想问的问题就会稀释。问题越多,学生也越容易敷衍。不对应是因为执教的课例并没有涉及到课前环节。其实最需要调查的,就是那些课上最看重的环节或者功能。得意的或者觉得有遗憾的都可以。这才是我们写论文最有价值的地方。当然具体内容调查之外,也可以调查一下学生的整体印象。就像我们吃外卖的时候,既有整体评价,又有子类目的评价。
试测的环节,我们可以粗略一点,但是不好忽略。问卷里的关键词平时是不是经常使用?学生是否清楚?我们自己检查是一方面,如果真能找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过来约谈一下,那就更好了。 问卷的设计维度,其实不太适合直接拿给学生看。建议还是所见即所得,让学生直接看填答的版本。只要看表述是否不理解,是否会引起歧义,是否不容易填答就好。 在选择同学的时候,就不要选择阅读能力特别好的同学,可以选择中等偏下的。如果TA阅读填答没啥障碍,那估计就差不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