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转论文:给G老师的问卷修订建议

 语默无常钟洪蕊 2022-06-15 发布于广西

G老师完全不像刚毕业的老师,也完全不像第一次设计问卷。问卷设计的思维导图一上来,就摆出了统计方式和统计维度,统计的赋分还采用了正负十分制。后面一聊,果然是有基础的,“在大学的时候也是经常帮老师汇总他们收集的纸质问卷


跟懂的人聊起问卷修订,就会比较来劲。有来有回,就容易聊到更具体的东西。“一具体就深入”,这样也容易探到我的盲点或者激荡我的思维。

  • 针对十分制的赋分方式,我认为可以用五级评分代替。

G老师认为,“用十分步长的话,能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不是只能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这点我非常认可,十分制的精细程度肯定高于二分制,或者五级制。

但是万事都有约束条件,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我读研时被心理学院拉去做实验填十几量表的时候,就会非常痛苦。一个笔记本完全补偿不了被虐的精神损失。那无偿做问卷的初中生,会不会更痛苦呢?

非常不符合(/满意),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五个选项,其实基本可以满足调查的需要了。

  • 做一般性的调查,还是针对一节课的调查?我还是倾向后者。

“针对那一节课的,我想等论文的结构出来以后再做设计”。不然没有针对性的话,后面也写不下去”。既然是要有针对性,那一般性的调查肯定就不满足。而且一般性的调查,学生缺少情境,不能对号入座,回答的效度也很难保障。

等论文的结构出来以后再做设计,其实也是一种理想状态。没有写起来,只是用思维导图梳理一些关键词,列个提纲,其实还是很难有没有深入的思考。用G老师的话说,“也不太符合发现问题提出方法的规律”。

问卷设计,关键还是要有假设,通过数据来帮你证实或证伪。列结构这种面上的排布,满足不了提出假设这种点上的深入。这就要回到我们设计问卷的目的。这个问卷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的主观感受,学习效用和接受程度那两个维度完全够用。

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调查对什么的感受?课前、课中、课后面面俱到,一不划算,二不对应。不划算是因为环节一多,最想问的问题就会稀释。问题越多,学生也越容易敷衍。不对应是因为执教的课例并没有涉及到课前环节。其实最需要调查的,就是那些课上最看重的环节或者功能。得意的或者觉得有遗憾的都可以。这才是我们写论文最有价值的地方。当然具体内容调查之外,也可以调查一下学生的整体印象。就像我们吃外卖的时候,既有整体评价,又有子类目的评价。

  • 问卷是不是直接拿去发了?最好还是做个简单的试测。

试测的环节,我们可以粗略一点,但是不好忽略。问卷里的关键词平时是不是经常使用?学生是否清楚?我们自己检查是一方面,如果真能找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过来约谈一下,那就更好了。

问卷的设计维度,其实不太适合直接拿给学生看。建议还是所见即所得,让学生直接看填答的版本。只要看表述是否不理解,是否会引起歧义,是否不容易填答就好。

在选择同学的时候,就不要选择阅读能力特别好的同学,可以选择中等偏下的。如果TA阅读填答没啥障碍,那估计就差不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