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残疾人,他们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但他们身上体现出身残志坚的精神,体现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只要心存希望,总有一天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麦能古,1969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连州市保安镇湾村。那是一个风景秀美的乡村,周围青山怀抱,花草芬芳,村前有一条河,河水清澈,碧波荡漾。还不到一周岁时,麦能古不幸得了脑膜炎,导致双腿无力,需要借助双拐才能行走。麦能古说:“小时候我总是希望能出现奇迹,自己突然就变健全了。”但是直到现在,麦能古没能等来他所希望的奇迹,他却自己创造了奇迹。 身体的缺陷阻止不了麦能古对知识的渴望,在村小读完三年级,四年级就要到河对面的完小去读了。当时百米宽的河面只有一座一尺宽的木桥,连健全人走上去都颤颤巍巍的,为了安全起见,父母便不让麦能古继续上学,他只能断断续续的自学完小学课程。 辍学在家的麦能古,总感觉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家庭的负担,很自卑不自信也不爱交朋友。为了开导麦能古,母亲凭着有限的记忆,跟他讲起了自己父亲的事迹。麦能古这才知道,外公生前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西北支队群虎大队的一名战士。他1945年2月参加革命,1945年春,中央派王震、王首道部队组成八路军南下支队南下,在湘南粤北建立五岭根据地。根据中央的指示,东江纵队组成粤北指挥部,率第3、第5支队和北江支队、西北支队等向粤赣湘边挺进,准备与八路军南下支队会合,外公也随军北上。1945年8月,东江纵队西北支队在北上途中与国民党一八七师在佛冈禾洞坑发生战斗,外公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后来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并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麦能古从来没有见过外公,那还是他第一次听母亲说起外公。在母亲的娓娓讲述中,麦能古发现原来自己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红色基因。他觉得,外公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为革命、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可歌可泣,值得怀念,值得传颂。他发誓,一定要身残志坚,以外公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那以后,他积极帮父母做家务,喂猪,喂鸡,还养过蚕。“我是个残疾人,父母养我不容易,我尽量帮父母做点事。”麦能古说。他不但没成为家庭的负担,还成为了父母的好帮手。每当感到沮丧和灰心的时候,他似乎总能听到外公的话在耳边响起: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即便身体有残缺,也别失去奋斗志,你要直面人生的不幸,勇敢挑战自己!他立刻又变得能量满满。 2006年,麦能古跟父母说他想去卖点心,父母都非常支持他。说干就干,他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开始在县城的街头巷尾、学校门口卖点心。但是由于县城早餐店众多,生意并不好做。他想到乡村民众的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好,于是萌生了到乡村去卖点心的想法。尝试以后发现乡村买卖比城里好做,因为乡亲们不可能每天跑到城里去吃个早餐买个点心又回村里。麦能古说:“我的到来给乡亲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为了能让乡亲们能准时吃上早点,麦能古每天凌晨两点左右就要从家里出发,驾着三轮摩托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县城拿货,然后拖着残腿,驾着摩托,不辞辛劳,走村串巷卖点心。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冬天更是冷得瑟瑟发抖,麦能古曾想过打退堂鼓。但他转念一想,与外公当年的浴血奋战相比,这点苦和困难根本不算什么。他咬咬牙又坚持了下来,风雨无阻,十几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到现在。在方便乡亲传递温暖和爱的同时,麦能古也赚到了钱,2016年他拆了家里的旧屋盖起了一栋两层半的新楼房。 爱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而神圣的,残疾人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2000年,麦能古与他的第一任妻子喜结连理。婚后不久,他们有了爱的结晶。不幸的是孩子出生后被查出来患了脑瘫,经医治无效夭折了。他和妻子无法从丧子的悲痛中走出来,最终离了婚。后来,麦能古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刚开始她的家人不同意,因为她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每天都要吃药控制病情。我不停地向她家人保证,一定能照顾好她的。好事多磨,最终她的家人同意我们结婚。现在我们的女儿都四岁了,已上幼儿园。我们夫妻俩一直互相照顾,相濡以沫。”说这话的时候,麦能古的眼神里充满了幸福和甜蜜。 “我们夫妻俩都是残疾人,感谢党和政府的照顾,帮我们办理残疾人两项补贴和低保,残联工作人员也经常来走访慰问我们,给我们送来关怀和温暖。但我们还有女儿要抚养,要给女儿一个好一点的生活环境,单靠政府的补贴远远不够。”麦能古说。他表示,将牢记外公“教导”,牢记党的恩情,听党话,跟党走,继续用智慧和汗水追求梦想,用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滋养心灵,绽放生命的光彩。 梁财森出生于1962年10月,3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落下左腿残疾。因为还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父母给不了他百分百的关爱,但他觉得能够跟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的。只是祸不单行,10岁那年父亲因病逝世。这还不是最惨的,11岁时,母亲带着弟弟妹妹改嫁,把他一个人留在了南坪村,让他成为了一名孤儿。身体健全的孤儿尚且不易,更何况他行动不便,可以想象当时他是多么的孤苦无依。梁财森记得,那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他一早就跑到山上看有没罩住老鼠,回到家时,发现母亲和弟弟妹妹都不见了。他有点着急,跑遍村里村外的每个角落呼喊“阿妈——阿妈——”,但都没听到母亲的应答声。村里人告诉他,母亲改嫁走了。母亲带走了弟弟妹妹,却扔下了他。他不怪谁,只恨自己是个残疾人,是一个累赘。看着空荡荡的屋子,他瞬间感到天要塌下来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那刻起,我成了我们村里最苦命的人。他哭了整整一天,感觉眼睛都快要哭瞎了。 哭过之后,他总要面对现实,开始独立生活。首要问题是如何填饱肚子。虽然别的事干不了,他也有自己的小聪明。他将父亲曾经编织过的竹篮拆开,然后摸索编织,他还无师自通地学起了小木工,编织一些竹篮,做一些台凳,和村民换取食物。但竹篮和木凳也会供过于求,那种情况下,他就得饿肚子。有一次,他由于饿得实在不行,不得不上山挖野藤蔓剁粉煮来吃。连续吃了三天,吃得全身浮肿,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他知道自己中毒了,或许要去和父亲相见了。村里一位姓陈的老太太见了,让他用柴火烧大锅水汗蒸。没想到这个土办法还真管用,真的把水肿都蒸走了,鬼门关走了一遭后,他又活了下来,继续过着孤苦伶仃,饥寒交迫的生活。 据梁财森回忆,有一年中秋节,按照当地习俗,家家户户都在煮糍粑,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香气,勾得他饥饿难忍。想到这一天村民都会在门口摆上供品祭拜神灵,他就跑去偷供品吃,没想到偷吃不成却遭来了狗咬。后来饿得实在受不了,他便跑到村外的地窖里,闻不到糍粑香,也就没那么饿了。 每到寒冷的冬季,由于没有棉衣,薄薄的衣服也掉光了扣子,梁财森总是会冷得浑身发抖。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用绳子将衣服绑在身子上,抵挡寒风的入侵。若冷得实在受不了,他就躲到村外的山洞去躲避寒冷。 当同龄孩子都在上学读书的时候,梁财森却为如何解决温饱问题绞尽脑计。12岁那年,村里来了个姓关的教书先生。梁财森想识字,关先生看他可怜,为他减免了一块钱的学费,但要交三毛六的书本费。虽然连基本生活都是难题,但梁财森不愿放过这个读书的机会。可是三毛六对他而言就像巨款,一下把他难住了。如何凑够这笔钱?他想来想去,最终决定上山砍芒杆背到镇上去卖。芒杆是造纸的上等原料,历来被造纸业视为宠物,那时人们是用它来建草房用。由于腿脚不便,身体羸弱,他每次只能背10斤芒杆。村里距离镇上仅6公里左右,他却往往要走4个多小时才能到达。10斤芒杆可卖一毛二,他连背3天,全身酸痛难忍,但总算凑够了学费,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学堂。只可惜因为要生存,读书也是断断续续,边放牛边读书。读至三年级时终因生活所迫辍学了。 1979年,分田到户,政府分给了梁财森一亩二分田,让他迎来人生转机。梁财森把那些田都种上了稻谷,一年种两季,头一年就收获了六担稻谷,足够填饱肚子了。剩余的时间他就帮人做木工,每天2元工钱,他把这些钱攒起来买了几套新衣服,温饱问题总算得以解决。 三年后,他觉得手头没钱,什么事都做不成,开始考虑赚钱的事情。由于找不到什么好的门路,最开始,他还是上山砍芒杆、木柴去卖,但由于腿有残疾,爬山、砍伐、搬运、售卖,一系列粗重的活让他苦不堪言。他于是改行做起了鸭子小商贩,一年下来,竟赚了两千多块钱。那是他平生第一次见那么多钱,而且都是他自己赚的,他简直有点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感觉就像在做梦。那一晚,他将两千块钱全部铺到了床上,一宿没睡,笑到天明。第二年,梁财森改做石砂矿生意,将两千多块钱全部投入进去,结果赔了个精光。他还指望钱生钱,结果却血本无归,梁财森有点沮丧。但他很快又振作起来,干起了收破烂的行当。收破烂虽然没什么风险,但本小利薄,除去开支,也挣不了几个钱。再后来他又摆档修拖拉机,总之是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凭着一股不服输、肯吃苦的干劲,凭着一股永不言弃的精神,把日子越过越好。 24岁那年,梁财森在隔壁的大坑村开了一家小卖部。这时一个叫崔月云的女孩出现了。他们情投意合,很快便谈婚论嫁。女孩的家人不太同意他们的婚事,在他们看来,梁财森虽然勤劳能干,但他毕竟是一个残疾人啊,怕女儿跟着他受苦。梁财森几次三番登门拜访,再加上女孩的坚持,女孩的家人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岳父提出要6900块钱礼金。古话讲得好,成家立业,只要有了老婆以后什么都会有的,想到这一点,也为了表明诚意,梁财森变卖了小卖部和政府分给他的树山树木,几乎把所有可以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给丈母娘家送去了4900元礼金。这个小伙子平时舍不得吃好的,瘦到只有78斤,却愿意为了她付出全部的家当,令崔月云既感动又心疼。“丈夫虽然腿脚不便,但是肯动脑筋、吃苦耐劳,算是我们村一个白手起家的能人。”崔月云时常会毫不吝惜地夸奖自己的丈夫。 有情人终成眷属,1987年冬天,刚满25岁的梁财森终于娶到了妻子。妻子有了,但家里又一贫如洗了。看到这种情景,妻子说想外出打工。听了妻子的想法,梁财森心里很难过,不禁双眼泪下。一方面他舍不得妻子。另一方面,他害怕分开后,最好的爱情、感情都会被冲淡。他最终没有同意让妻子外出打工。家空物净,家徒四壁,梁财森感觉有点对不起妻子。他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天无绝人之路,这时,梁财森得知妻子村里有一户姓冯的人家,因为山场土地被征收进行大理石开发获得了一笔巨额补偿款,他感觉机会来了。他跑到冯姓人家里,说服那家人跟他一起开小卖部。梁财森拍着胸脯说:我有办小卖部的经验,可以指导你,大家一起挣钱。不到一年,他们就各自就攒了一万多元。梁财森高兴地对妻子说,老婆我们也成万元户喽。 1989年5月和1990年9月,大女儿和小女儿先后出生了,高兴之余,梁财森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经营小卖部之余,他又承包了连江公司的饭店。1996梁财森在西江镇开了一间小饭店,并在镇上买了房子,带着妻女走出了南坪村。承包木头生意、大理石开采、承包公路建设、办建材石场、经营卡拉OK,他几乎把所有生意做了个遍,用双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未来,成为了南坪村发家致富的成功人士。 南坪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有条件的人家都陆续搬走了,没搬走的村民也外出打工了,住户越来越少。2012年时,村里都没剩几户人家了,进村的路小得连雨伞都撑不进来。当时镇政府认为修路成本太高,打算取消南坪村的编制,每户补贴3万元,实行整体搬迁。很快就有10多户村民签名,同意了搬迁方案。 听到这个消息后,梁财森心里很着急,晚上甚至睡不着觉。子不嫌母丑,他非常爱生他养他的村子,无论如何他都要保住村子,不能让她就这样永远消失。他拖着残腿跑到各个村民家做工作,“我宁愿自己出3万给你们,只要你们不搬走。”他的真诚打动了村民,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在梁财森的奔走下,南坪村算是保住了。 2013年,梁财森带头捐款,并发动村里几个在外经商的老板捐款,同时村民们也纷纷捐款,加上争取的国家补贴,共筹集资金90多万。由于梁财森曾承包过公路建设,他凭借着自己以往的经验,带着施工人员成功修好一条3公里长的通村公路,解决了交通问题,村子编制被取消的“险情”彻底解除。在修路的时候,梁财森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候大家一起吃饭或者接待都是他私人自掏腰包,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冷言冷语,也会碰到困难,但他总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为的就是村里能有条好路,他总说,路修好了,村里就会变好的。 2014年,村民选举梁财森为村长。其时,祖国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梁财森觉得,党的好政策让他走上了创业之路,得到了社会公众认可,他理应更好地回报社会。他要把家乡建设成“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美丽乡村。他随即与村干部商量对策,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全村上下对建设美丽乡村形成了共识。 为了建设美丽南坪,梁财森到周边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还亲手绘制了一份南坪规划蓝图,希望把南坪村建设得更加美好。随后,他带领村民筹资40多万元修建了文化室、祠堂。后来又修建了公厕、人工湖、门楼坪。村里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足迹,拖来的每砖每瓦都有他的功劳。短短几年时间,南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脏乱差的旧村庄变为整洁漂亮的美丽乡村。2016年,南坪村作为连州市8个古村落之一,被广东省文联、省民协组成的专家团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8年12月12日,南坪村凭借众多的传统建筑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听到这个消息的梁财森高兴得忍不住的掉眼泪,南坪村的村民也都纷纷感到骄傲与自豪。 1982年,李铸忠出生在广东清远连州市大路边镇新水罗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在家里排行第二,前面还有一个姐姐。有儿有女,凑成了一个好字,可以说是非常的幸福和美了,父母都非常高兴。然而,在1986年,未满4岁的小铸忠在外面玩耍的时候误抓了村里的高压电线,在医院住了40多天,他的双手总算是保住了,但是严重畸形,肌肉也萎缩得厉害,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他等于成了一个无手的娃。父母为此伤心极了,很长时间都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母亲更是几乎每天以泪洗脸。面对村里人的嘲笑,小铸忠心里也难受,不过后来慢慢的就习惯了。但他还是害怕面对陌生人,“陌生人看到我没有双手都很好奇,总是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李铸忠说。 好在父母和姐姐都没有嫌弃小铸忠,也没有给他什么优待,用李铸忠的话来说就是:该说的说,该做的都做。这给了他无限的自由和信心,让他有勇气踏进学校的大门。上小学的时候,或许周围的小朋友都已经对他见惯不怪了,歧视的眼光有,但是没那么严重。但是上初中那时候就不同了。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欺负、嘲笑各种都有。再加上学校在镇上,他需要在学校寄宿,要自己独立生活,那个时候他很自卑,也感觉很黑暗,学习更学不好了。虽然学习成绩很差,但父母都不说他,也没怪他,这才支撑着李铸忠完成了初中学业。 初中毕业后,李铸忠一直待在家里,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后来一个亲戚叫他去帮忙看洗车店,包吃包住,李铸忠总算有了一份工作。只可惜好景不长,由于生意不好,洗车店很快就关门大吉,就业不久的李铸忠又失业了。他只好回到家里,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2004年,李铸忠22岁了,他觉得自己是个男子汉了,不能这样无所事事了。为了掌握一门技术,给父母和穷困的家分担一点责任,他决定去位于广州的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广州那么远,而且人生地不熟,父母有点不放心,李铸忠心里也有点忐忑。但姐姐一直鼓励他,他最终还是只身来到了广州。 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是广东省一所专门招收具有初中学历的各类残疾学生的综合性中专学校,在那里,李铸忠看到很多残疾程度比他更严重的同学,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的放下思想包袱。 李铸忠最初选的是计算机专业,后来他喜欢上了美工班的一个女孩,便又转去美工班学习画画。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李铸忠残缺的双手几乎连笔都拿不稳。有的人认为他不可能学会画画,但他坚信,他可以做到。李铸忠说:“小学五年级时我就开始喜欢画画,那是因为我在邻居家看见一幅迎客松水彩画,感觉好喜欢,我后来对风景画也情有独钟。” 李铸忠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位“伯乐”,鼓励他“有缺陷并不代表不行”,并给予了耐心的专业指导。“刚开始学的是素描、国画和水粉画,没有吸引我,真正吸引我的是油画,从此就爱不释手。”李铸忠说。 学了两年的美工专业,李铸忠最终学有所成。之后他在广州的一家私人画室工作了1年多。他还去过深圳等地求职,只可惜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正如他所说的对风景画情有独钟,他最爱画山水,他说,生活虽然残酷,但画画给他实在感,画里的世界就是他所向往的美好生活。2008年,李铸忠结婚了。不久,女儿出生了。李铸忠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画里的世界,过上了他所向往的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的春天,上山干农活躲雨时,李铸忠突遇山体滑坡泥石流,造成腰椎、左大腿和4根肋骨断裂。卧床治疗期间,妻子和他离了婚,留下了年幼的女儿。开始只是手不行,现在连行动也不方便了,老婆又离他而去,让他感到非常绝望。 天无绝人之路,由于李铸忠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受重伤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前来看望他,并把他纳入重点关注对象,加大了对他的帮扶力度,让他家的基本生活、小孩读书都得到了充分保障。在驻村干部的重点帮扶下,李铸忠彻底走出人生的阴霾,重燃了对生活的希望,开始直面生活的挑战。李铸忠说:“我不想让别人看不起,我能靠自己养活自己。”2016年下半年,他用残缺的双臂夹起久违的画笔,重新开始描绘只属于他的美好画卷。不仅如此,工作队还大力帮他家开展养蜂经营项目,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帮他打开销路。2017年,通过工作队的大力推销,李铸忠售卖油画作品和蜂蜜收入就达2万余元。2019年,直播开始走红,驻村干部为李铸忠在直播平台开设了直播账号,通过直播画画,帮他推销油画作品。在扶贫政策的惠及下,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李铸忠的家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无手画师”。 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你我,总会遇到很多苦难。我们能想得到的苦难,都曾发生在了李铸忠身上。2019年底,李铸忠因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验出鼻咽癌。这个消息,仿佛晴天霹雳,将他轰得心如刀绞。鼻咽癌三期并不是就判了死刑,李铸忠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他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顺利完成了鼻咽癌治疗手术并出院。医保报销大部分费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医生孙瑞还为他申请了2万元的“特困补助”,李铸忠对此感激不尽。 如今,李铸忠每半年要去一次广州复查鼻咽癌的病情。让他欣慰的是,检查结果很好,病情稳定,没有恶化。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后的苹果,只因上帝特别喜爱某些人的芬芳,所以才对他咬得特别重。李铸忠就是这样一只苹果。病愈后的李铸忠继续用残缺的双臂夹起画笔描绘生活。他希望画出美好的生活,给更多人带去快乐和希望。 邓记分出生于1967年8月,在家中排行第五。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靠种田种地为生。那个年代,能吃饱饭都是一件奢侈的事。由于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为了让他们有饭吃,父母更得加倍努力地艰辛劳作。邓记分出生的时候,奶奶已过世,家里的小孩自然也没有老人帮忙照看,母亲不得不经常背着他到田地里干活。 邓记分出生的那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有一天,天空飘起了小雪,村里的很多大人、小孩都躲在家里烤火,不愿走出家门半步。父亲出门的时候,让母亲待在家里带小孩,就不要出去了。为了多挣几个工分,母亲还是背着小记分去了田里。刚一出屋,母亲就感觉脸和鼻子冻得难受,像被刀割的一样。她想退进屋里去,迟疑了几秒钟,她还是咬咬牙,继续往前走。空旷的田野,一改昔日的热闹,冷清了不少。干起活来后,母亲顿时感觉暖和起来。小记分特别听话,趴在母亲的背上不哭也不闹,在凌冽的寒风中,陪着母亲干了一个下午的农活。 傍晚收工回到家,母亲发现小记分的手脚被冻得通红,手指和脚指更是被冻成了红通通的小辣椒。她感觉很心疼,连忙烧来热水帮小记分洗澡。可谁知道洗澡的时候,小记分突然间抽搐起来,半夜又发起了高烧。那时候家里是真穷,父亲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但他还是不顾严寒,光着脚踩着雪地背着小记分到20多公里外的县城去求医。经医治,最终邓记分的左脚和右手还是落下了残疾。家里本来负担就很重了,如今又多了一个残疾的孩子,父亲一下子愁白了头。他要把小记分扔出去,希望他能被生活条件好的家庭拣回去,这样自己的负担轻了,儿子的病或许也能得到更好的医治。儿子虽然残疾了,但毕竟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是活生生的生命,母亲坚决反对父亲的做法,并以死保护小记分,父亲才不得不放弃他那荒唐的想法,小记分才得以在那个家里留了下来。 后来,母亲发现自己的坚持是对的。小记分虽然左脚残疾了,但他右脚和左手没问题啊,他依然可以走路,可以写字,可以生活自理。但农活怕是干不了了。因此,不管生活再怎么困难,母亲都要把小记分送进学校读书。她鼓励记分好好学习,以后找份工作养活自己。邓记分把母亲的话听进去了,他学习勤奋,善于动脑子,成绩提高很快。他想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天不遂人愿,读初中一年级时,大嫂生了一场大病,不但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还让家里债台高垒,邓记分因此而辍学。 由于干不了农活,邓记分只能帮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时也会帮忙放一下牛。或许大家都觉得放牛是件再轻松不过的事儿了,你牵着绳子在前面走,它跟在你后面吃草,它吃饱了,你就回家了,既不费力,又不费脑子。可是在邓记分看来,放牛是痛苦的,不但拴住了他的自由,而且在田埂或者菜园附近放牛时,牛低头啃草的过程中,经常会趁他不注意卷一口秧苗,拉都拉不开。如果被发现的话,定会少不了主人的投诉,也少不了父母的训斥。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邓记分向姐姐借来五千块钱买了一辆三轮摩托,到县城拉客。那个年代,有私家车的人很少,公交车也不多,出门打出租车的,多是一些有紧急事要办的人,或是一些有钱人。三摩既能遮风,又能挡雨,还能避免太阳的暴晒,是普通市民的心头爱,因此生意还算不错,只要自己勤快每天能挣好几十块钱,运气好的话还可挣到上百元,这比外出打工厂划算得多。邓记分深知,他承载的不仅是顾客,更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他因此非常卖力,风里雨里,大街小巷都会有他的身影。每天他都是最早出现在街头的人,更是最晚才回家的人。有时到了饭点还会经常忘记吃饭,只要有人挥手搭车,哪怕到了家门口,他也会为了多赚一点钱,毫不犹豫的调转车头。 经过5年的奔波劳累,邓记分回老家建起了一栋新房。这是他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凭着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他连做梦都是笑着的。 邓记分说,开三摩的另一大收获是娶到了老婆。妻子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介绍人是他的一名顾客,经常乘坐他的三摩。顾客见他勤劳而且老实可靠,就说要介绍一个姑娘给他认识。刚开始,邓记分一点信心也没有,不太想见那姑娘。顾客一直鼓励他见一见,说那姑娘特别善良,做不成恋人,做普通朋友也行。邓记分觉得顾客说的有道理,鼓起勇气参加了顾客安排的饭局。姑娘长相比较普通,也比较害羞,整个过程当中很少说话。但当见到姑娘的那一刻,邓记分的心就砰砰的跳个不停,他知道,他是喜欢上那姑娘了。当天晚上,他翻来覆去地一夜未眠。睁眼闭眼都是姑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追求那姑娘,成与不成都要试一试,以免留下遗憾。 那时,姑娘挑着畚箕到处卖菜,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走鬼”。刚开始,那姑娘不大接受邓记分。为了能追到那姑娘,邓记分颇费了一些心思。他先摸清了姑娘每天早上出门的时间,然后守在路边假装与姑娘偶遇,借口顺路坚持要免费搭姑娘一程。以往姑娘都是自己挑着一担沉重的菜到城里去卖,如今却有男孩子献殷勤,主动搭载她,而且从不收费,再加上邓记分嘴巴比较甜,比较会讨女孩子欢心,慢慢的,姑娘的心被软化了,最终接受了邓记分的追求。交往一段时间后,两人顺理成章地喜结连理,你卖菜来我接送,过起了夫唱妇随的生活。 后来,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交通部门禁止三轮摩托车拉客,邓记分失业了。那时,他已经有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为了照顾孩子,妻子已无法外出卖菜,家庭的重担基本上都压在邓记分一个人身上。为了养活一家人,他不得不离妻别子,满怀希望地外出找工作。他去了好几个城市,跑了好多工厂,都没有人愿意接收他,他又不得不失望透顶地回到了家里。他原以为妻子会责怪他,没想到妻子却反过来安慰他: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干脆开个夫妻档,一起卖菜。由于找不到更好的生存之道,邓记分接受了妻子的提议。 他们把两个孩子托付给老人照看,去菜市场租了一个菜档,又开始了卖菜生涯。每天凌晨两、三点,当多数人还在梦乡的时候,邓记分和妻子就要从暖暖的被窝中爬出来,赶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去进货,然后把菜拉倒他们所经营的摊点,把菜一一摆出来,等待着顾客们的光临。不缺斤少两,保证蔬菜新鲜,多年下来,夫妻俩靠着卖菜的诚信,积累了不少客户。 “卖菜是个磨人的活儿,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是凌晨起,晚上归,没睡过一个好觉,而且经常为了卖菜都顾不上吃饭。”邓记分说,“卖菜是个小本生意,挣的钱不多,有的时候没有卖完的菜很容易坏,损失也会比较大。”因此,他们卖菜挣的钱只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孩子上学后,家里的负担更重了。为了能多赚点钱,妻子又像以前一样,挑着一担菜去“走鬼”,边走边卖,菜摊则由邓记分一个人守着。见妻子那么辛苦,邓记分既心痛又惭愧,他总会对妻子说:“都怪我没用,让你辛辛苦苦近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而妻子也总会安慰他:“怎么能说回到解放前呢,起码我现在有了你,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还有一栋自己的房子。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妻子的话,以及她对生活乐观的态度,给了邓记分极大的鼓励,他暗下决心:和妻子一起努力赚钱,供儿女读书,还要攒钱装修房子。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生活辛劳又充实,同时也倍感幸福。邓记分相信妻子所说的话:“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就在邓记分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时候,2018年秋,妻子在体检中发现乳房肿块,最后确诊乳腺癌。这一切来得太快,让他们猝不及防。听到“你得了乳腺癌”这句话时,妻子就像被炸弹击中一样,感到很绝望。而邓记分也顿时被吓得出了冷汗,愣怔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邓记分已记不起,他和妻子是如何回的家,但他清楚地记得,回到家后,他和妻子忍不住抱在一起痛哭。也不知道哭了多久,转身发现,年老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正在旁边泪眼婆娑地看着他们,一家人随即又相互搂抱着哭成一团。 哭过之后,邓记分不得不接受现实,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乳腺癌,一起努力去战胜疾病。邓记分暂停了卖菜,陪着妻子到医院进行手术。手术是成功的,妻子的病情暂时控制住了。但手术后妻子的身体很弱,手也没什么力,基本干不了什么活,并且每三个月要到医院复查一次,每次复查都要1000多块钱。屋漏偏逢连夜雨,80多岁的老母亲也因病瘫痪在床,需要人照顾,邓记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邓记分说:“妻子跟着我,每享过一天福,我非常惭愧,如今她生病了,我一定尽我所能把她照顾好。母亲养育了我,如果没有母亲当年的拼死保护,我可能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所以不管生活有多难,我都要为母亲养老送终。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我就算砸锅卖铁也一定要送孩子上学。”我知道,这于他而言,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他现在每天坚持一个人去摆摊卖菜,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一样的早出晚归。而妻子和老母亲则在家里相依为命,互相照顾。日子虽然艰辛,大家却从不说累。 靠着卖菜的微薄收入,以及政府的低保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一家人总算没有被打垮,而是坚强地挺过来了。目前妻子身体状况良好,儿女也学业有成。邓记分感恩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帮助。他表示将继续努力,挣钱装修房子,和妻子一起憧憬生活越来越好。 何桂梅,广东省连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文学爱好者,发表纪实散文报告文学多篇。 鲁西诗人编辑部 关于我们: ◇《鲁西诗人》杂志是山东省聊城市诗人协会主办的诗歌刊物,1995年创刊。1999年5月,《鲁西诗人》联手诗刊社举办第15届青春诗会。 ◇《鲁西诗人》纸刊为季刊,每季中间月份出刊,出刊后即寄作者样刊、稿酬。 ◇《鲁西诗人》主要栏目有:诗星存照、诗八斗、鲁风头·卫风尾、缪斯节拍、华彩乐章、古韵新风、诗评诗话等。我们需要的是不拘形式和体裁的好诗。只要有诗的意境,能够带给人审美享受,格调不凡,境界高雅,都在我们的编发范围之内。 ◇ 投稿文末请附个人简介、具体通讯地址、邮箱、电话、微信以及作者银行卡号、开户行。 编辑部: 主 编:弓车 副 主 编:姜勇 翠薇 董学兰 张秀功 责任编辑:毕恩付 齐庆伟 平台主编:翠薇 执行主编:董学兰 张秀功 责任编辑:毕恩付 齐庆伟 特约评论:(以姓名笔画为序)刘广涛、宋来莹、张厚刚、阿勇、赵月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