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邻家的鲁女倚靠在东窗下,窗前有一株世所罕见的海石榴。
珊瑚映照着绿水,即便再动人,也比不上石榴的光辉。 石榴花的清香随风飘洒,落日时分宿鸟纷纷回到石榴树上的巢穴。 “我”愿变为石榴树上的东南枝,低垂牵拂你的绣花衣裙。 没有机会一同攀折花枝,只好伸长脖子看望你的闺房金窗。 海石榴:《太平广记》:新罗多海红并海石榴。唐赞皇李德裕言:花名中带“海”者,悉从海东来。 据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论述,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36岁的李白,告别家乡,正在长安城四处干谒,渴求功名。因此,很多人说这是一首借爱情来赞美君王的诗。但如果结合李白对于女儿李平阳的思念,则更加感人肺腑。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提到:“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序中“一女”,即指女儿李平阳。这邻女、鲁女,表面上没有具体所指,实际上则是离家太久,对于女儿的一种思念之情。事实上,李白因长年在外漂泊,对妻儿往往心生愧疚,感觉没有尽到丈夫父亲的责任。天宝元年(742),四十一岁的李白,在接到唐玄宗征召进京的诏书后,不得不告别妻儿,临别给儿女写了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有感人的场面描写,“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至德二载(757)左右,永王征召。李白临别给妻子写了一首《别内赴征》:“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可见,李白一面渴望自由、功名,一面又舍不得妻子、孩子,实在是家国不能两全。最终,李白只能在北漂长安的道路上,深深地想念自己的妻儿。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李白写给女儿的一封书信,道出了其想陪伴左右的深情。“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这两句是说,邻家的鲁女倚靠在东窗下,窗前有一株世所罕见的海石榴。这是写“鲁女、石榴相交映”。整体呈现出一幅“人面榴花相交映”的景致,衬托出鲁女、海石榴皆是世上稀有之物。诗人由眼前邻家的鲁女,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这两句是说,珊瑚映照着绿水,即便再动人,也比不上石榴的光辉。这是写“石榴的颜色和气质”。前句援引潘岳《安石榴赋》句,“若珊瑚之映绿水”。用石榴树的红花,与珊瑚绿水相互映衬,暗寓邻家鲁女的丽质脱俗,同时也是对于女儿的一份由衷赞美。即便珊瑚那么美,又怎比得上这棵石榴树呢。诗人为何要如此夸赞这颗石榴树呢?因为它长在女儿的窗下,而不是别的地方。与其说是夸赞石榴树,不如说是羡慕它,能天天陪伴女儿左右,而自己却要为了梦想,孤身闯天涯,四海为家。诗人用对比的方法,表达了石榴树的美,以及自己对于女儿的深情。这棵美丽的石榴树,何尝不代表了女儿的美丽无邪呢?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自己的女儿漂亮的事物呢。在诗人眼中,这棵石榴树俨然已经化作了女儿的身影,令诗人牵肠挂肚。“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这两句是说,石榴花的清香随风飘洒,落日时分宿鸟纷纷回到石榴树上的巢穴。这是写“石榴的香气和魅力”。前句脱胎于《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清商随风发。”诗人多想化作一缕清风,或是变成展翅高飞的鸟儿,能够抵达女儿的身旁。后一句,则让人读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深情。“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这两句是说,“我”愿变为石榴树上的东南枝,低垂牵拂你的绣花衣裙。这是写“对石榴、鲁女的深情”。一个“拂”字,饱含了诗人无限的柔情与蜜意,在女儿的面前,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的深情与思念。“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这两句是说,没有机会一同攀折花枝,只好伸长脖子看望你的闺房金窗。这是写“不能归家的痛苦”。最后这两句,表面上是对石榴、鲁女的深深依恋,实际上则是对于女儿的依恋。一个“望”字,可见诗人内心之惆怅、之不安、之愧疚、之失落。李白不仅仅是一位大诗人,还是一位父亲,他的内心有着与天下父亲一样对于女儿的疼爱。整首诗寄情于物,情感细腻充沛。细细读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是思念亲人的绝佳之作。...........................>.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