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半岛上爆发了北、南两方的民族内战,其后不久美国、苏联等也介入其中,朝鲜战争逐渐演化成了一场国际化的军事战争,中国也派出了大批志愿军参与其中,战争惨烈,志愿军死伤、被俘无数,废弃的壕沟、临时搭建的房屋中都可见战士惨不忍睹的尸首。在这样一场绞肉机一般的战役中涌现出无数有骨气的英雄儿女,他们的事迹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着光辉。 1951年5月27日上午,在荒山野岭的一个废弃的隧洞前,几枚火箭弹炸裂开来,剧烈的爆炸声轰散了这片荒野的平静,一时间沙石滚落、鸟雀惊飞。尘埃落定后,几个美军搜查队士兵举着枪蹑手蹑脚地走来,他们越过隧道口七零八落的尸体,一直搜查到隧道的最深处,发现里面有五个气息尚存的伤兵,搜查队队长一声令下将这五人抬回了战俘医院,美军们得意洋洋,因为他们俘虏了五个中国士兵,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五人中潜藏着一个女孩。 这个女孩名叫杨玉华。是中国志愿军中唯一一个被俘虏的女军人。杨玉华是中国赴朝志愿军第六十军第一八〇师的护士。她的一生都致力于祖国的和平和繁荣。 [烽火燃枝头,豆蔻花裙换戎装]杨玉华年幼丧母,只与外婆相依为命,她深知失去亲人的痛苦,不想看到再有圆满的家庭因为战争的破碎,于是她报考军校,决心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每当她身着军装回到家中时,外婆的眼中总是混杂着自豪与担忧,她知道小孙女有心保家卫国是好事,但她也想小玉华能一辈子平平安安,永远像现在一般单纯快乐。 然而好景不长,朝鲜战争打响。 第六十军响应中央军委和西南军区要求,招收当地青年知识分子入伍。 杨玉华知道外婆一定不愿意她去参军,但是瞒着外婆偷偷报了名。回到家中,外婆久久地凝视着杨玉华的眼睛,叹了一口气,她从小养大的孙女,她怎会不熟悉?那一天,慈眉善目的外婆很少露出笑脸,也很少说话,杨玉华也不敢出声,她的心被入伍的激动和对外婆的愧疚感来回撕扯。 临行前,外婆翻出藏在角落的几张皱巴巴的钞票,塞进杨玉华手中。外婆明白以后杨玉华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孙女,而是中国人民的孙女了。 就这样杨玉华换下了自己平时最喜欢的漂亮衣服,穿上了“白色的战袍”,跟着一八〇师其余的72名地方女青年,一同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成为了一名战地护士。 [战事受困,女英雄舍己为人]1951年5月,在第五次战役中,杨玉华所在部队被美军三个师的兵力层层包围。后路已经被截断,前路上又埋伏了敌人,杨玉华所在的部队陷入了僵局,眼看着军备中的物资越来越少,伤员却越来越多。每天战友搀回来的、担架抬回来的士兵不计其数,哪里中弹已经算是轻伤,断手断腿更是稀松平常,更多的士兵直接死在了战壕里,埋在了被手榴弹掀起的沙土中,杨玉华和其他医护人员每天入目尽是淋漓的鲜血,入耳尽是队友的呻吟。不久,医疗物资和口粮已经告急,于是上方下达指令:趁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形成,要赶紧撤退!师后勤部的医政部长史锦昌带领着师卫生队的29名护士,随师司政机关组成的第二梯队撤过北汉江,在严密的计划和战士们熟练的配合下,杨玉华所在部队队员几乎全部撤离,但这之中不包括杨玉华。 生还的机会就在眼前,她为何不跟随大部队一起撤退呢?
等到了5月26日,杨玉华已经陷入了半昏迷状态,最初她还想起身帮医护人员做些后勤,但她连正常走路都十分困难,组织怕她再勉强自己,对她下达了强制任务命令,让她在担架上好好休息。 然而敌人的包围圈越收越小,攻势也越来越猛烈,撤退任务已经迫在眉睫,杨玉华由于一贯乐于助人并且专业能力出色,在部队中人缘很好,此次撤退行动该不该带上她,部队中起了不小的争执,那名被她赠送炒面的士兵尤其不忍,但是无奈大局为重,士兵们只能忍痛暂时抛下杨玉华和十几名受伤严重同志,让他们组成的担架队向大山深处躲藏。 [不幸被俘,不知玉华是女郎]担任美军战俘营翻译的张泽石曾经谈到:“大门口泰勒的办公室,一进门果然靠桌子站着一位姑娘,顶多有十六七岁,尽管穿着一身志愿军男装,也没有长发露在军帽外面,却掩盖不住少女的窈窕身姿,这又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很难想象单独一个女同志如何度过战俘营里艰险而阴晦的日子。” 杨玉华是怎么出现在男俘虏营的,这还得从她跟随担架队向大山深处撤离开始讲起。 杨玉华随担架队和担架员撤退的过程充满坎坷,凶残的敌人不放过任何歼灭他们的机会,多次对他们开展炮击,十几名伤员和担架员在炮火的轰鸣声中永远地合上了眼。 杨玉华随着幸存者躲进一个废弃的铁路隧洞中,洞外的轰炸不停歇的砸下来,随军携带的物资也越来越少。杨玉华和幸存的战士们一样,在黑暗之中惶恐地挨着一轮又一轮炮火,无数牺牲战友的身影如走马灯一般在杨玉华眼前闪过,他们的眼泪和鲜血刺痛了她的眼睛,但他们英勇的身姿和豪迈的话语却又照亮了她的心,战士们无畏的身影化作了杨玉华必胜的信念。这份不屈信念照亮了杨玉华,让隧道中的黑暗不再显得那样绝望,这份不屈的信念让她熬过了在隧洞避难的这些日子。 直到有一天,敌人的火箭弹砸到了隧洞的洞口。一时间爆炸声震耳欲聋,冲击波携着大小土石以排山倒海之势冲进了隧道,如同要把她撕碎一般,杨玉华明白:那些镇守在洞口的队友大概已经全部牺牲了。 部队分成两拨撤退,大部队向前突围出去了,杨玉华和伤员们向后躲起来 5月27日上午,洞口处嘈杂的声音让半昏迷状态的杨玉华恢复了一点意识,敌军搜索队来了这里,他们发现隧洞中幸存的杨玉华,还有另外四名同样幸存的队员。 被发现时杨玉华正身着男装,为了战事需要将头发剪得很短,撤退过程中的炮火和避难所中的折磨让她满身泥浆和污垢,面容也十分憔悴,敌军没有认出她是个正值花季的少女,将她与其他男性伤员一同带到战俘医院。 直到七月中旬,美军中的女军医发现了她裤子上的血迹,军医以为是杨玉华旧伤复发,赶快进行检查,却发现是杨玉华来了例假,这才发现她的女性身份,将她送往釜山女战俘收容所。 16岁的花季少女正应该是最爱惜自己外貌的年纪,但是隧洞中艰苦的日子将杨玉华的美貌蚕食,满腔为国的热血更让杨玉华无暇顾及容貌,她早已下定决心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正义的战争,即使在俘虏营中,她的抗争也没有停止。 [异国同心,不食嗟来之食]杨玉华来到朝鲜女俘营后很快适应了与朝鲜战友们的生活,由于她为人友善又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朝鲜女俘虏对她十分关照,她很快和俘虏营中的朝鲜女兵成为了朋友,虽然俘虏营中生活艰苦,但她们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全力相互帮助。 杨玉华身在俘虏营,心中却不忘祖国,在朝鲜女俘的帮助下,她偷偷收集了针线,趁着监管放松的时候缝制五星红旗,她对祖国的无限期盼都藏在这一针一线之中。由于资源有限,许多次她不得不中断缝制,等到用各种途径获得了新的针线,她才能继续这项工作。终于在她长久的努力下,那面耀眼的五星红旗缝制完成,杨玉华轻轻地抚摸着五颗星星,抚摸着每一针每一线,脑海中浮现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外婆,还有现在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友们,眼泪不自觉地落了下来。她身旁的朝鲜女俘们看着杨玉华,也落下泪来,虽然那不是她们的国旗,但是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对战友的思念是相通的,此时她们和杨玉华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朝鲜女俘们对杨玉华帮助有加,杨玉华也和她们共荣共耻。 有一次朝鲜女俘们不满待遇的不公,组织集体绝食抗议,女俘们众志成城没有一人先向敌人服软。俘虏营负责监管的美军们无计可施,急得焦头烂额,于是他们想到了杨玉华,他们以为杨玉华是中国人,不会和朝鲜女俘一起参与绝食抗议,所以打算从她这里作为突破口,一点点瓦解这次抗议。于是美军中一个校尉出面,将美味佳肴端到了杨玉华面前。绝食许久,又见到这样营中少见的美味,这对谁都是不小的挑战,但是杨玉华决心要与朝鲜女兵站在一条战线上,她暗暗发誓,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次绝食因为她的动摇而功亏一篑,于是她将心一横,将校尉端来的美味佳肴打翻在地,并且破口大骂。美军校尉当即变了脸色,上前一脚将她踢倒在地,之后校尉又叫来了不知道多少人,拳脚相加的打她身上,直打得她浑身多出淤青,满身是血,昏倒在地。 后来美军再也没来贿赂过杨玉华,但是朝鲜女俘们却和她的关系越发亲密,如同亲姐妹一般,现在在她们心中,杨玉华不仅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更是一个不畏强权、清高守节的女英雄。 [战争胜利,归国车中舍身护队友]身在他乡的杨玉华对祖国的思念没有因为时间而消磨半分,相反思念一天比一天浓厚,她将自己缝制的国旗放在贴近心脏的位置,时时刻刻将祖国放在心中,她在战俘营中始终强烈要求遣返回国,终于,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祖国向她张开了温暖的怀抱。杨玉华与473名朝鲜女俘一同坐上了释放的火车。 1953年7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1953年8月8日,杨玉华踏上了释放的火车,此时她已经听不见美国军官将她们押送上车时的大呼小叫,在她眼中只有即将到达的故土,祖国的一草一木此时仿佛都已经向她招手,翘首以盼她的回归。 然而美军将她们押送上车时态度过于粗暴,激起了朝鲜女兵的不满,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她们是光荣的战胜国,凭什么还要看美军脸色?为表抗议,她们在火车中高声歌唱。 美军被她们的歌声激怒,向车厢中投入了几枚催泪弹,想挫一挫朝鲜女兵的锐气。火车车厢空间狭小,催泪弹在这之中释放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况且部分朝鲜女兵还带着孩子。杨玉华训练有素率先反应过来,一跃上前,扑在了催泪弹上,用身体控制住了烟雾的扩散,掩护了朝鲜战友和她们的孩子。三颗催泪弹在杨玉华身上燃烧,烧穿了她的衣服,炙烤着她的皮肉,然后她没有退避分毫,她在心中一遍遍告诉自己,她掩护的是整整一车厢的战友、小孩,更是战争胜利的喜悦,她压住了这三颗催泪弹,朝鲜战友们才有力气继续放声高唱胜利的歌。 最终,她衣服多处被烧破,身上也有了几处烫伤,但这在她看来是战争赋予她最后的功勋。她小心翼翼地翻出胸前的国旗,万幸国旗完好无损,依然那样鲜红,那样耀眼。她将国旗紧紧地按在胸口。 下了火车,政治部主任杜平马上走上前欢迎杨玉华,杜平紧紧握住她的手,眉头紧锁,眼中可见点点泪花,他对杨玉华郑重其事地说:“你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里了,祖国像母亲一样关怀着你,希望你好好休息,保重身体。” 杨玉华听后重重地点了点头,她本来憋了一肚子的话想对祖国说,想对接见她的领导、记者、朋友们说,然而现在她什么也说不出,她只是要紧嘴唇,眼泪大颗大颗地从脸颊滑落,低落在祖国的土地上。 新华社的记者也纷纷围了上来,想让张玉华讲一讲她这些年的抗争经历,杨玉华微微一笑,从衣服中掏出了那面五星红旗,从自己立志从军开始向记者们娓娓道来。 回归祖国后杨玉华也并不休息,她回到了故乡重庆,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她将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奉献给了山村中的孩子们。 许多年以后,白发苍苍的杨玉华看着教室里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无与伦比的自豪与欣慰涌上心头。她小小年纪就奔赴战场为国效力,如今在她的培养下又有了一批有一批孩子们身怀知识本领投身到了祖国的伟大建设中。 其实,朝鲜战争中中国派出的志愿军女孩不计其数,成为俘虏的又怎会只有杨玉华一人,但战火纷飞,更多像杨玉华一样心怀报国热情的女兵的“忠骨”只能默默无闻地埋在那片“青山”之中。而且她们的牺牲并不白费,她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战斗的胜利,换来了中朝两国人们的幸福平安,杨玉华是她们的代表,她们就是千千万万个杨玉华。杜平的话不止说给杨玉华,也说给她们每一个人,祖国母亲永远向她们张开怀抱,等待着她们的英灵归来。 |
|
来自: 冬不拉拉 > 《中国革命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