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9日,朝鲜战场下碣隅里外围东南边的小高岭,此时飞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硝烟弥漫的地面上,气油炸弹从领地上空投下。狼烟四起,烈火还在不停的燃烧着。防御工事早已被炸,此刻小高岭一片寂静,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的战士们正和美军陆战1军交锋。在美军狂轰滥炸的八次进攻下,此时的战场上,茫茫白雪掺杂着鲜红的血迹。阵地前沿只剩下一名年轻的连长、一名通讯员和一名重机枪手。 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场景画像 年轻的连长凝视着前方白雪茫茫的一片陷入沉思,他明白这短暂的平静背后,必将会迎来更猛烈的狂风暴雨。随后他让另外两个人立即撤下去,并且把重机枪也带走,通信员和重机枪手一听,立即反对。若是他们两个一走,阵地上就只剩下连长一人了,再把重机枪也带走,他怎么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通讯员说:“连长,要走一起走,要守一起守!我们也都不是孬种,一起跟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可是连长摇了摇头坚定地对他们说:“这是战斗的需要!还有,告诉首长,有我在,阵地就一定在!”最后他命令重机枪手将负伤的通讯员背走,独自留在阵地上。 当美军发起第九次进攻时,这位年轻的连长默默捡起战场上仅剩的武器装备:一包炸药,三只手榴弹和一支驳壳枪。他拍了拍头顶帽檐上的灰土,又整理了一下身上褶皱的军装。转身毅然走向小高岭的最高处。他埋伏在高地上,当美国兵快到山顶时,他拿一个五公斤重的炸药包,火速冲向敌群。当敌人意识到向后方撤退时,连长迅速拉响了导火索,一声震天动地的响声过后,他与四十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烟雾散去,阵地上战士们的尸骸遍地,鲜血染红了小高岭上的每一寸土地,狂风呼啸在山间……
杨根思在庆功授奖大会上发言 而大会前一天晚上,一个年轻人辗转难眠,他难掩激动的心情。不停地擦拭他的皮鞋,或是抻拉自己的衬衫,这份殊荣令他倍感兴奋。第二天,怀仁堂里三百多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过后,在怀仁堂的荷花池边,他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和慰问,想必这将会是他此生难忘的画面。面对毛主席的号召,这位年轻人在一张签名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他写道: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共同进步为人民服务到底。这个人便是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爆破大王杨根思。 杨根思生前获得的奖章 出生穷苦的“爆破大王”1922年11月6日,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羊货郎店一户农民的家里。自小家境贫寒,父亲常年帮地主家里干活,母亲在家做些针线活儿勉强维持生活。懂事的他与哥哥便总是一起上山挖野菜,捡山芋,以此来帮家里分担生计。然而,老天并没有眷顾这户勤勤恳恳的一家子,杨思根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家欠地主的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总也还不完。终于,在杨根思八岁的时候,长年被地主压榨着干活的父亲,被活活累死在了麦垛上,这无疑是给了这个家庭沉重的一击。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后,母亲便因悲痛无助也随父亲去了。 父母早亡使杨根思更加无所依靠,他和哥哥成了孤儿。为了能挣些钱养活自己和弟弟,杨根思的哥哥打算带杨根思前去薪酬较高的上海当童工赚钱维持生计,但杨根思因为年龄不够被工厂拒之门外。于是,杨根思便只能去地主家当起了放牛娃,他每日要在地主的看管下放牛、推磨、拾牛草和晒牛粪,出了一丝差错都会挨地主家的打。他每天没日没夜的干活,为了一年到头可以拿到的两块钱的工钱。日子一天天地过着,终于一年期限就要到的时候,眼看就要拿到钱了,没成想地主却因他“拾错牛草”这样荒谬的理由非但不给工钱,还将他赶了出来。 没了办法的他又到上海投奔哥哥,在工厂里当童工。工厂里虽然没有地主,却有万恶的资本家。厂里的工人们也是饱受欺凌和压榨。更令杨根思愤懑的是,繁华的大上海租界里,外国人肆意横行。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洋人从面包车上下来,不仅不给车夫钱,将车夫狠狠地毒打了一顿。还有一回在街上,一个洋人开车撞死了一名妇女,警察到场后不仅没有处理,反而不停地向洋人道歉。这样的经历之下,杨根思成为了一个憎恶资本的热血青年。 杨根思照片 “爆破大王”实至名归1944年2月,一个人生的转机来了。那时候的杨根思已经又回到了家乡。有一天他正在家里干活儿,院外的喇叭里突然广播起来,他一听立刻扔下手里的东西往外跑,他要响应号召积极参军,加入部队。 根据和一起参军的同班战友回忆:“因为他家受地主剥削,家人也被逼死了,所以那时的杨根思有一种单纯的报复思想”。但在组织的教育下,他的思想觉悟开始提高,眼界不再放在那个小村子,而是看到全国,全世界。他要为天下穷苦人谋解放。于是1944年2月,杨根思加入新四军,自此开始了跟随部队南征北战。 杨根思的名字也大有故事,其实他从前叫羊庚玺。结果那天傍晚他去部队报名参军,因为他的口音很重,所以入伍报名时,负责登记的同志不慎将他的名字错听成了“杨根思”并登记在案。所以第一次报到点名时,他都没有听出来那是在叫自己,后来慢慢地习惯后也就没再改回来。一直到后来,“杨根思”这个名字都伴随着他的革命生涯。 1946年10月13日,在鲁南郭里集战斗中,国民党军火力严密,战士们寸步难行。冲上一个便倒下一个,眼看着战友一个个牺牲,杨根思猛然起身,主动要求前去投掷炸药,压下火力,班长见对方火力太猛犹豫不决。杨根思说:“让我去试试吧,我用手雷爆破,哪怕不行牺牲的也只是我一个,再这样下去牺牲的会是更多人。”于是他毅然前去,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他匍匐前进。子弹从他的耳边擦过,他也浑然不觉。终于悄悄靠近了敌人藏身的地堡,他冒着严密的火势连续三次运送拉雷,炸毁敌前沿阵地地堡,赢得转机。 战后回到营地,这才看见膝盖处裤子都被磨了个窟窿,腿上也擦出了血丝。这一战之后他被誉为“爆破大王”。部队里一说起“杨根思”或许不知道是谁,但若是提“爆破大王”的名号,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志愿军入朝 三个“不相信”时间一晃而过,1950年6月25日,此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一年,国民经济恢复生产,一切即将走上正轨,没想到朝鲜战场的一把火烧到了中国。面对如此形势,怀仁堂里,毛主席做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此时的朝鲜恰逢了五十年一次的严冬,天寒地冻,厚厚的雪覆盖着土壤,行军路上战士们一脚踩下去便是一个深坑,雪都灌进了鞋里,双脚早已冻得麻木。奔赴朝鲜行程匆忙,他们甚至来不及换上更厚的冬衣,就这样奔赴了前线。杨根思所带领的第20军58师172团3连也身在其中。彼时刚刚参加完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大会的杨根思听到朝鲜形势后,立刻决定奔赴朝鲜,因为他深深地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1950年11月5日,朝鲜上空硝烟刚刚消散不久,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将侵朝美军及南朝鲜军赶至清川江以南。然而这短暂的胜利并没有使美军打消占领朝鲜的念头,在探讨战情的会议上,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笃定的认为中国派遣的兵力不过三、四万人,根本不足为惧,他甚至扬言“在圣诞节之前结束战斗”。于是以他为代表的联合国军便制定了“总攻计划”,打算一举消灭在朝鲜境内的志愿军和人民军。与此同时,在朝志愿军指挥部也制定了“分隔阻截”计划。 11月27日,长津湖畔阴云笼罩,周围空气压抑,仿佛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风暴。突然一声枪响,志愿军第九军团向长津湖美军发起总攻,机枪声和炮弹炸药声在长津湖整整响了一昼夜。一场激战过后,成功将美军陆战第1师及步兵第7师一部分分隔阻截,形成了四个大的包围圈,一直以来,美军占上风的局势被迫扭转。而这志愿军第9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朝鲜境内。 在行军途中,风雪挨到身上便是刺骨的冷,营帐不够,战士们只能睡在雪地上。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杨根思在日记本上写下“三个不相信”: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随后他便带领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将大面积的雪铲走,露出一大片空地,用树枝支起油布搭成简易营帐阻挡风雪,解决了战士们没有地方睡觉的困难。在整个行程中,他的连队里没有一个人因“非战斗”伤亡。 冰雪长津湖剧照 “有我在,阵地就在。”彼时的第20军172团三连于11月26号前到达下碣隅里,那是长津湖南端的一个小镇。一只“常胜军”——美军陆战1师正驻守在那里,他们装备精良,营地上大炮,机枪,轰炸机应有尽有,但3连的战士们装备的还是最基础的“标准配置”。并且,此时的朝鲜普降大雪,天寒地冻,脚下的土地硬的像钢板一样。美军陆战1军有棉衣,棉质帐篷甚至是鸭绒睡袋,可3连的战士们因为匆忙入境都来不及换上厚厚的冬衣,他们头顶大盖帽子,整个连里一件大衣都没有。 11月28日,时任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队守住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阵地,从而切断美军的南逃之路。面对营长下达的命令,连长杨根思毫不犹豫的接受,他说:“我在,阵地就在!”可当时的环境非比寻常,由于遭受敌机轰炸,战士们的口粮不能及时供应,来时带的炒面也早已经没有了。战士们每人就靠着仅剩的那几个冻得硬邦邦的土豆度日。据老兵回忆,最困难的时候,大家饿了就只能吃树皮,或是扒开被炸弹炸开的冻土,从里面找草根吃。 志愿军战士:吃完这顿炒面,又不知道下顿在哪里 11月29日,小高岭的气温将近零下四十度,战士们呼出一口气,都会立马变成白雾飘散,他们端着枪的手都冻得有些哆嗦了,手上的冻疮肿成鼓包,又结成血痂。但他们丝毫不敢放松,因为敌人随时都有可能开始第八次进攻,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前方。从今天凌晨破晓开始,每隔半小时,美军就会对小高岭发起一次进攻,他们已经进行了七轮攻守,小高岭上弹坑遍布,硝烟弥漫,轰炸机的马达声时不时在头顶上方想起。黄昏将至,战士们滴水未进,也没有口粮,有些人眼看着有些扛不住了。 长津湖牺牲的某战士遗稿 忽然一声炮响,美军的飞机在山头上掷下一枚炸药,战斗又开始了。战士们奋力抵抗,连长杨根思站在阵地前沿,镇定地排兵布阵,指挥着战术,在他 的指挥下,3连第3排的战士们接连击退了美军飞机、大炮轰炸下的第八次进攻。 这时,小高岭上突然安静了下来,又过了半个小时,美军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再次发起进攻。杨根思看着眼前茫茫的白雪和遍地尸骸,杨根思心里泛起了波澜。他想起二十多天前,他带着169个战友们来到下碣隅里,在营帐里,他对营长说的保证:“有我杨根思在,阵地就在。”
人民英雄奖章颁授证明书 “为人民服务到底”还记得杨根思在全国劳模大会上所写的“共同进步,为人民服务到底”这句话吗?他确实做到如他所说,后来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他英勇奋战,带领他的连队浴血杀敌。而他自己更是为了守护阵地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他拉响手雷的前一秒,不辱使命,他心里始终想着党和人民。 朝鲜战争后,杨根思同志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份殊荣,同时他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英雄”金色奖章。这份荣誉颁给“人民的儿子”,颁给为了党和人民奉献终身的杨根思。 继承着杨根思精神的,杨根思连 杨根思同志壮烈牺牲,然而他带给后世的影响却一直留存着。彭德怀亲自为他题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杨根思烈士永垂不朽。”在他之后的朝鲜战场上又涌现出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英雄。同为特级战斗英雄的黄继光在他的遗物里有三本画册,其中一个就是讲杨根思。 杨根思生前居住的地方,如今是杨根思烈士陵园,他的灵魂安葬于此。他的连队改名为“杨根思连”,连队里的战士们都以他为荣,也是英才辈出。杨根思短暂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和部队,忠诚,英勇,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仿佛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准确的形容他,对这些他好像都具有。 杨根思雕像 距离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如今的盛世足以让英雄安心长眠,一寸山河一寸血,寸寸山河寸寸金。以史为镜,方能更好的走向未来。当我们再回忆起那些往事,当我们在驻足凝望时,画面犹在眼前:曾经小高岭上天寒地冻,杨根思却热血永存。一首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回响,“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谨以此文献予英雄杨根思,以及所有的志愿军战士 |
|
来自: 冬不拉拉 > 《中国革命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