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朝鲜战场的特级英雄,大喊:向我开炮!抱着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

 昵称503199 2022-08-13 发布于湖北

在天安门广场前,矗立着一座重达三百吨的石碑,人们用这座石碑纪念着那些曾为我们这个国家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们,这座石碑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电视剧《亮剑》中曾有过这么一个情节:李云龙的妻子被日本军人捆绑在城楼上,日本人以此威胁李云龙,人的心都是肉长的,在这种情况下,李云龙陷入了纠结。看到自己的丈夫因为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李云龙的妻子尽显民族大义,她向李云龙高喊:“李云龙,向我开炮!”

电视剧《亮剑》

艺术源于生活,在朝鲜战场上,也曾有过这样一位英雄,在面对美国军队密集的火力打击下,志愿军曾一度陷入绝望的境地,这时候,有一位英雄出现了,他不顾自己的性命,毅然决然地扛起队伍里的最后一包炸药朝美国军队冲去,美国人怎么可能会想到志愿军们竟然有这种同归于尽的疯狂战术,他们疯狂地朝杨根思开枪,试图将炸药包提前引爆。

面对疯狂发射弹药的美国军队,杨根思视死如归,他高喊着:“向我开炮!”,随着一声巨响,杨根思的生命绽放在美军部队的战壕中。

彭德怀元帅是这么评价杨根思的:“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是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是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杨根思

那么,杨根思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磨难中走出来的共产党员

1922年,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贫苦的出身不能为杨根思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但杨根思从不会因此气馁。尽管物质生活算不上富裕,但他却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渴望着世上所有和他们家一样的贫苦家庭都能过上好日子,社会对普通百姓的压迫太大了,他想要摆脱这些。

战争时期贫苦百姓

幼时的杨根思因为贫苦的出身吃了不少苦头,他也认识到旧社会的“吃人”特质,在杨根思八岁那年,他的父亲在帮地主做工时,因为天气恶劣,再加上父亲长期吃不饱饭还得高强度地做工,最终累死在了地主家晒谷场的麦垛旁边。虽然彼时的杨根思还小,可他明白死亡对他这样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强忍着内心悲痛的情绪将自己的父亲亲手埋葬。但仅仅在父亲去世的几天后,杨根思的母亲也因为长年的病痛辞别人世。

短时间内失去双亲,这对杨根思年幼的心灵造成了十分重大的打击,他开始觉得,在这样的社会里,像他这样的穷人,甚至连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

战争时期穷苦百姓

但为了生存,杨根思只能埋葬好亲人的尸骨,擦干眼角的泪珠,重新上路。

在那之后,年幼的杨根思开始跟哥哥相依为命,为了活下去,他们两兄弟四处谋生,他们给地主家当“牛倌”,照看地主家的畜牲,也在上海的一家地毯厂做过苦工,每天干着能要了命的活儿,却拿着填不饱肚子的薪水。后来,杨根思两兄弟重新回到家乡,此时,杨根思的哥哥因为长年劳累的工作也患上了疾病,但杨根思并没有钱给自己的哥哥看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哥哥在病痛中离开人世。

直到这一刻,杨根思终于明白,这个“吃人”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了,作为一个穷苦百姓,谁也救不了他们,除了他们自己!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国际歌

1944年,全面抗日战争进入到了尾声,彼时苏中地区的新四军部队正在为战争做准备,招兵就是这个准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杨根思听说了这个消息十分振奋,他知道新四军是为了他们这些穷苦百姓而战斗的,也知道新四军为穷人们做了多少好事儿。不由多想,杨根思立马找到新四军队伍,以一个普通民兵的身份加入了新四军。

其实,杨根思本名叫做羊庚熙,但是在登记入伍的时候,负责记录的士兵将“羊庚熙”听成了杨根思,于是,“杨根思”这个名字便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入伍后,还未进行系统的新兵训练,杨根思就被派上了战场。

早期新四军部队

这是杨根思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上战场,因为当时新四军队伍中条件比较艰苦,刚入伍的杨根思甚至还没有配枪,他的武器仅仅是一根长矛。但好在战斗进行地比较顺利,新四军凭借着英勇的战斗很快就把国民党军队打得四处逃窜。在国民党军队溃逃的时候,杨根思瞅准机会,拿着长矛追了上去,跟敌人展开了贴身肉搏,几个回合下来,杨根思取得了胜利,他将长毛狠狠地插进了敌人的心窝。

就这样,杨根思拥有了入伍后的第一杆枪。

1945年,6月,国共两党在孝丰城打响了一场战役。该次战役中,国民党对比新四军有着极大的优势,并接连取得一系列战果。在如此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开始冒进。杨根思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挺身而出,用两枚手榴弹炸掉了国民党军队的几个重要火力点,为新四军打开了突破口,并因此取得了该场战役的胜利。

战后,杨根思被记一等功。

杨根思

同年11月,杨根思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

浴火中得到永生的杨根思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受到侵犯,毛主席亲自下达战令,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入朝鲜战争。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同年11月,中央决定委派杨根思所在的部队负责歼灭美陆战第一师的任务。彼时的杨根思已经成为一名连长,杨根思知道此次任务的重要性,接到任务后,丝毫不敢怠慢,立马率领自己的部队急行军130多里地赶往1031高地及其东南侧的小高岭。杨根思的任务是,歼灭敌人,同时保住1031高地,绝对不能让敌人打上来!

抗美援朝

1031高地位于长津湖附近,彼时朝鲜已进入寒冬,天气极为恶劣,最低温度甚至一度达到零下四十度。更为糟糕的是,彼时的长津湖迎来了纷飞的大雪,大雪切断了后方的补给线,志愿军们在出发之前根本没有预料到这样的事情,于是,吃不饱穿不暖成了最大的问题。

然后,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志愿军们创造了奇迹。

1031高地意义非凡,对于美国军队来说同样如此,他们必须夺下这个高地,才能成功突围。这些杨根思明白,他都明白,为了守住这块高地,完成组织委派的任务,杨根思对志愿军战士们做了很多次思想动员:

“不准敌人爬上小高岭寸步,坚决把敌人消灭在小高岭阵地前!”

抗美援朝

同时,杨根思也知道志愿军部队同美军部队之间的差距,美军有战斗机,有重火器,而志愿军们没有,志愿军们甚至没有一件可以抵御寒冷的衣物。

“人在,阵地就在!”

29日,天才刚刚亮,就又下起了鹅毛大雪,与之一起到来的是骤降的气温。见此情况,杨根思赶忙命令志愿军战士们起来修筑工事,以防敌人在这种关键时刻偷袭。彼时的志愿军战士们,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一口热乎饭了,部队里只有几袋土豆,由于天气寒冷,土豆已经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了,同时为了保障队伍的隐蔽性,部队明令禁止生火做饭。饿了就咬一口生土豆,渴了就抓起一把雪往嘴里塞,这就是当时志愿军战士们的生存环境。

长津湖

黎明时分,美国军队开始发起他们的进攻。美国军队先是派出一批战斗机,对志愿军部队所在的地区进行轮番的轰炸,无数的炮弹从天而降,将刚刚修建好的防御工事尽数摧毁,炸弹让雪海变成了火海,大雪被融化,树木被烧毁,石头被烧红。

等炸的差不多了,美军部队才派出他们的地面部队进行地毯式搜查。美军们正在朝小高岭步步逼近,彼时的杨根思没有被炮火吓倒,他沉着冷静,一直等到敌人进入到原定的攻击范围内才命令志愿军士兵们开火。

一时间,1031小高岭上响起一片枪声,美军意识到情况不对,马上组织地面部队撤离。

但美军并没有因为这次进攻的失败而马上放弃。他们命部队进行简单的休整,然后迅速补充队伍兵力,最终凑出了两个连的兵力,另外还有八辆陆战坦克。配合着这样的兵力,美军开始进行第二轮的进攻。

抗美援朝

第二轮进攻开始,美军很快就再次摸上了小高岭,眼看情况不妙,杨根思当机立断,立即带领全连士兵冲了上去,与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厮杀在一起。即便是如此大的兵力差距,杨根思的部队仍不落下风。

美军决定继续投入兵力,很快,又一批敌人迅速涌上了小高岭。

这种情况下,杨根思带领所有志愿军战士们边打边冲,奋力杀敌,抵挡下来了美国军队的八轮进攻。八轮进攻下来,志愿军战士们几乎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绝望境地。

美军的进攻仍在继续,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兵力和打不完的弹药,不仅如此,他们开始派出轰炸机在小高岭上空进行狂轰滥炸。

抗美援朝

想要守住高地,似乎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狂轰滥炸停止了,小高岭上恢复了一片寂静,山上横尸遍野,志愿军战士们全都倒下了,整个山头,就只剩下杨根思孤零零一个人。

美军认为志愿军们已经被全部歼灭了,便大胆地上前进行查看。就在这时,28岁的杨根思抱着一包炸药包从尸体堆里跑了出来,他朝美军跑去,嘴里喊着:

“向我开炮!”

随着一声巨响,杨根思在浴火中得到了永生。

杨根思

一个英雄,一座丰碑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给杨根思同志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杨根思同志“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称号,而杨根思同志生前所在的连队,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杨根思连

1953年7月27日,各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这场持续了三年的战争终于结束。杨根思没有看到战争的胜利,但他的战友们替他做到了。

为了纪念杨根思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做出的伟大贡献,后人想出了许多种纪念方式,1956年3月,南京军区表演的话剧《杨根思》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戏剧中,演员们以极高的还原度还原了杨根思同志的一生,这部话剧也影响了当年的很多人。

杨根思烈士碑

而在杨根思同志的家乡江苏,修建了一所“杨根思烈士祠”,以此来纪念杨根思同志。

杨根思同志的死是伟大的,是光荣的,他为国家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