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一个园林——艺圃,原来是不知道的。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时才知道苏州有一个古典园林叫艺圃。 艺圃,躲在苏州老城区的西北面,不起眼的园林大门,如一个有点钱的大户人家。 艺圃在苏州姑苏区文衙弄,不太好找,在手机还没有地图导航功能时,靠边走边问询,从景德路上朝北拐进吴趋坊,一路寻去,总算找到了。 现在看手机地图上的位置,离开山塘街也不远。 艺圃的大门上一块竖匾写着“兿圃”二字。落款也草看不清。 墙上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艺圃”的石碑(2006年),走进大门,院内有“世界遗产 苏州古典园林”的铜牌。时间上看列为世界遗产比国保单位还早。所以艺圃的知名度原来似乎有点不高。 艺圃前身是明代袁祖庚所建的醉颖堂。袁祖庚(1519~1590)字绳之,长洲(今苏州)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1)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四十岁后辞官退隐,在苏州择地建艺圃造宅园,并悬匾额'城市山林',过隐士生活。 艺圃的面积不到4000平米,却是有点特别的园林。 进去后从不大的院子要穿过一个角尺状的甬道,拐角处立了几根石柱,颇有山峰隐于绿林之中的意思。灰白的山墙上爬满了古藤,此时正是凌霄花盛开时节。走在这甬道上,真有点曲径通幽之感。 再拐个弯,看到了窗户,应该有门了。 此时,会来到一个木板门墙前,门上方有匾“七襄公所”。这里才可是艺圃的正式园门。 艺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清道光十九年(1839),商人胡寿康、张如松为创建丝绸同业会馆而购艺圃。取《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句意,称会馆为“七襄公所”。 墙上有一块石碑《艺圃重修记》,记录了艺圃自明代始建,历经沧桑重现原来风貌的经过。 艺圃全园分花园、住宅两部分,宅为五进,园在宅西部。曾为文震孟(文征明的曾孙,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等名人的故居。 走过了作为门厅的七襄公所,前面还有一条甬道,甬道头是一道门楼,门楼上有砖雕匾额“经纶化育”,走过这里是艺圃的住宅区域。 经纶,这里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化育,这里指教化培育。门楼名取自《中庸》:“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之缩语。 ![]() 甬道头连着住宅的第一个天井,往左,可到思嗜轩,这是一间不大的屋子,临花园。 艺圃主人姜埰生前嗜好食枣,曾在园内植枣数株。长子安节为纪念父亲,在树旁筑室,取名“思嗜”,以思其亲人。 姜埰为明末大臣,因直言政治,触怒崇祯皇帝,谪戍宣州卫(今安徽省),未至戍所而明亡,于是辗转寓居苏州。成了艺圃的第三任主人,他改药圃名为颐圃、敬亭山房,1673年,姜采逝世,姜采次子姜实节又将敬亭山房改名为艺圃。 ![]() 住宅区的第一主厅,是世伦堂。 ![]() 世伦堂作为住宅的前厅,堂名为文震孟所起,文震孟为文徵明曾孙。明朝时期,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堂名“世纶”,体现文氏家宅特色。 ![]() 世伦堂左边,可到旸谷书堂。此处原始姜埰长子安节讲学的书堂,取《尚书 · 尧典》“分命羲伸,宅嵎夷,日旸谷”,旸谷是神话中太阳神所居之地,书堂当是接受第一缕阳光之处。 ![]() 穿过门楼来到了北面的一个院落。 ![]() 这个门楼有一道铁皮包钉门,里面的厅堂就更是重要位置。 ![]() 这里就是东莱草堂。姜埰为山东莱阳人,侨寓吴门,不忘其本,故大厅为“东莱草堂”,寓怀乡之情。 ![]() 从堂的面积与堂内布置来看,东莱草堂超过了前面看到的世伦堂,这里因为是住宅区的主厅。 ![]() 草堂前的门楼,有砖雕匾额“刚健中正”,这是表示园主人的正直不屈之志。 历史记载艺圃的明代的三位园主,袁祖庚、文震孟、姜埰其生平行为也当得起刚健中正之评语,园主人建此门楼并题此额名,当然也有教育后代并要求子孙仿效这意。 ![]() 在东莱草堂的门前小院右侧,即艺圃的最东边,有一个小厅为“馎饦斋”,是姜埰的书房。 ![]() “馎饦”,是古代山东莱阳一带的一种面食,汤饼的别名,一种水煮的面食,据说是姜埰最爱吃的吃食。以“馎饦”为书房名,以表示读书如日常吃饭一样重要,也寓意园主不忘其本。 ![]() 东莱草堂后面,可以通住宅区后院。后院的建筑是楼屋,看得出就是家人生活居住区。 ![]() 后院建筑很大,这里的一部分是呈U形的格局。两侧为厢房。 ![]() 后院的客厅。 ![]() 客厅两侧墙面及座椅等布置。 ![]() 从住宅区向西走去,到了博雅堂。 ![]() 博雅堂的建筑比较规正,设有庑廊与矮栏。 ![]() 博雅堂,也名念祖堂,在艺圃园内的正厅,厅堂宽敞质朴,陈设古朴典雅,是当年园主人会见宾客,纵论古今、吟诗舞墨之处。 博雅——即渊博雅正,指人则是“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指文则是“内容丰富、文辞优美”。 ![]() 堂内厅柱上的一副楹联“博雅腾声数杰 烟波浩淼 浴鸥晴晖 三万顷湖裁一角,艺圃蜚誉全吴 霁雨空蒙 乳鱼朝爽 七十二峰剪片山”。款署“甲子年九月程可达书,王少牧撰联”。 此联将艺圃园内的水景假山及亭子等写入,并比喻为太湖山水,很妙。 ![]() 博雅堂左右各有一个厢房,可供客人等候时雅座。 ![]() 博雅堂前是一个庭院,有牡丹花坛,又有玲珑剔透的湖石,在此或焚香静坐,或酌酒品茗,或陶融自然,确是会友赏景的佳妙之处。 隔着庭院花坛,博雅堂的南面是一长排的建筑。 ![]() 这就是临水池的延光阁。 ![]() 延光阁是延伸到水面上的水榭,东西向横跨整个水面,是苏州市所有园林中最大的水榭。 ![]() 延光阁也是园中观景的最佳位置。 ![]() 现在变成开放性的茶室,苏州一些老年人在这里喝茶打牌,一过就是大半天。 ![]() 延光阁匾,当代重制作的。延光意为留传美名,出自杨雄《长杨赋》“延光于将来”。 ![]() 延光阁南面,是园子的主要景区水池、叠山、亭台。 ![]() 在延光阁可望水池东南边的一座四方亭,即乳鱼亭。 ![]() 乳鱼即为小鱼,亭名最早建于清汪琬《艺圃后记》。该亭为明代遗物。仔细观看,可发现临池一面中间没有立柱,其余三面均有。这里是凭栏观鱼的佳处。 ![]() 乳鱼亭中有两幅对联,这是面向路的一副:“荷淑傍山浴鸥,石桥浮水乳鱼”,为韩秋岩撰句,程可达所书。 ![]() 水池的西面,也有临水的建筑。 ![]() 远远望去也似亭子。 ![]() 从延光阁西面走过去了,才看出也是一条长廊。 ![]() 长廊中间部分凸出到水面上,是游客常常逗留的地方。 ![]() 这里有匾“响月廊”,并有一副对联“踏月寻诗临碧沼,披裘入画步琼山”。开着长方形的窗洞,后面竹子几株,犹如一幅水墨画。 “响”在古汉语中通“享”,“响月”有享受温柔纯洁的月光之意。当月朗星稀之际,风摇竹林,倚栏赏月,其意境自然不同凡响。 响月廊可沟通艺圃的南北景区,对面是旸谷书堂。因此响月廊也有其中的特殊含义。 “响月”之名有寓意。当时正值明亡清初时,园主是明朝遗老,难免对明朝的怀旧,对满清的抵触。“旸谷”为日出前隐伏之处,“响月”则月尚未出。日月相加即是“明”。当时对东西两边的建筑命名,就是园主对大明皇朝的怀恋。 用“响”字,隐藏着“向”的含义,可见园林中命名的深邃的文化内涵。 ![]() 响月廊走到南面,是一个月洞门,上有砖雕匾“浴鸥”。 ![]() 站在门口向北望去就是延光阁。而走过着小石桥,是艺圃的一个园中园。 ![]() 这园中园特别僻静,一样是假山绿树花坛,还有隐藏着的小屋。 ![]() 小屋对面的粉墙是爬满了爬山虎等藤蔓植物,一朵朵凌霄花高挂着。 ![]() 走进小屋,十分幽静。此处名为“香草居”。 ![]() 因园内植有香草,故名。旧时为姜埰次子实节私塾之处,今仍用旧名。 ![]() ![]() 香草居南面,是南斋。《诗经》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此斋位于园内西南,旧时为姜埰次子读书之处,故名。 ![]() 离开最西南的园中园,向东行走,前面就是艺圃南面的亭子——朝爽亭。 ![]() 朝爽亭坐落在假山上,可登高望远。 从平面图上看,朝爽亭和乳鱼亭两个亭子平面位置非常接近,虽然一高一低,但似有重复之嫌。其实不然。 乳鱼亭如其名所言,是一与鱼有关为目的的临水亭,所谓“水际安亭”。那么朝爽亭,朝爽,也是暗含着“大明”被加了(两个“ ”)暴力(四个×),还是蕴含着对大明的怀念。 两座亭子取名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 站在朝爽亭中放眼望去,仲夏时节的艺圃,已是芙蓉池里叶田田,一对绿头鸭正在池中游弋,锦鲤鱼穿梭觅食,一派雅静景象。 此时想到,园主人的那种时代早已消逝,如今的艺圃已是平常百姓休憩游览的好去处。艺圃虽小,却是回味无穷。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苏州虎丘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