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点滴记录

 wyfx100 2022-06-16 发布于北京

欢迎观临经方杨伟超~

某女,63岁,2016年10月8日初诊:2016年9月9日胃镜示: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感胃中气不畅,饭后食物堵于胃口不下,持续3-4小时,食管不适,食盐后明显,口糜,口中不适,胃受凉则不适,受凉易胃胀,纳可,二便可,夜眠差,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缓。

清半夏30g   黄连3g   黄芩6g   党参10g   

炙甘草10g   干姜20g   

生姜6片,大枣6个(切开)为引

5付,日一副,水煎分3次温服。

2016年10月28二诊:服上药效可,饭后已不觉堵,睡眠可,食管炎刺激好转。现:纳可,但消化稍差,二便可,脘腹发凉,口中舌头不适,晨起吐黄唾沫,右胁部不适未出现,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弦。

照上方续服5付。

2016年11月2日三诊:服上药效可,脘腹部已不感发凉,消化差,食管部已无明显不适,吐黄唾沫好转,后背心沉困不适,左上肢肘部提重物时疼痛,开空调门感凉气入胃,吹空调则难受,纳可,眠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照上方续服7付。

2016年11月9日四诊:饭后胃、食管不适,晨起泛酸水,饭后稍感不适,精神差,食不易消化则后背不适,吐黄唾沫稍有,天冷头不适,如供氧不足感,左上肢疼痛不适,前半夜胃酸明显,后半夜口稍干,乳腺结节、胆囊息肉病史。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左关浮右缓。

柴胡18g   黄芩10g   桂枝15g   干姜15g   

生牡蛎20g   天花粉15g   炙甘草10g   

3付,日一副,水煎分三次温服。

2016年11月16日五诊:胃脘已不觉满,晨起已不泛酸,饭后无不适,夜里胃酸已不明显,如供氧不足感(气短)已不明显,后半夜口干已不明显,唾沫黄稍好转,左上肢疼痛,二便可,纳可,舌质淡红苔黄厚脉缓。

柴胡18g   黄芩10g   桂枝15g   干姜20g   

生牡蛎20g   天花粉15g   炙甘草10g   

7付,日一副,水煎分三次温服,并针刺合谷穴。

2016年11月23日六诊:胃满、泛酸基本未再出现,已知饥,时流口水,唾沫黄较前明显好转,右耳如有水泡声(一天数次),二便可,睡眠较前好转(已可睡到6点),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缓。

照上方续服9付。

2016年12月3日七诊:胃满、泛酸基本未再出现,流口水基本消失,唾沫黄明显减轻,右耳如有水泡声消失,眠可,左上肢疼痛不适(多年病史),纳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缓。

柴胡18g   黄芩10g   桂枝20g   干姜20g   

生牡蛎20g   天花粉15g   炙甘草10g   

7付,日一副,水煎分三次温服。

2016年12月15日八诊:胃满、泛酸未出现,但不彻底,但稍食咸、刺激性的不适,晨起唾沫稍黄,右耳水泡声未出现,左上肢稍好转,纳增,已知饥,二便可,偶尔夜里稍口干,眠可,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缓。

柴胡18g   黄芩10g   桂枝30g   干姜30g   

生牡蛎30g   天花粉20g   炙甘草10g   

7付,日一副,水煎分三次温服。

2016年12月22日:九诊:肚脐部又出现凉,大便每天2次,大便后腰疼不适,纳可,小便可,舌头稍烧灼感,吐唾沫稍黄,见凉水不适,眠差,头时窜疼,后脑勺近风池穴处按之疼,舌质淡红苔黄脉右寸明显。

桂枝20g   党参10g   生白术20g   茯苓30g   

干姜20g   炙甘草10g   

生姜30g为引

3付,日一副,水煎服。

2017年3月29日回访,患者诉服上药效可,精神可,腹已不凉,耳朵水泡声、食管炎未见反复,嘱其勿食凉、慎饮食,4月14日诉食管炎消失,胆囊息肉消失。

图片
图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疾病亦如此,跟自己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或因自己一次次的冷饮,一次次感冒治疗未彻,一次次通宵达旦的熬夜,或因某一次淋雨、某一次冰镇啤酒或者围产期的一次受凉,从而出现某种不舒适,而这种不舒适一次次的忽视,或者一次次的误治,最后导致某种“病”成形,这就是疾病如何产生、如何形成的过程。但这些病因都是“小事”,往往被人忽视。所以,“小事”不忽视,疾病远离你!

图片

观患者表现,胃脘部不适,饭后明显,为中焦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腑气不降,然胃不和则卧不安,上扰心神则眠差。脾开窍于口,脾胃化物不足,郁而化热则上泛于口而见口糜、口中不适,胃本虚寒见凉则不舒,此时当斡旋中焦,疏调上下,处以半夏泻心汤,减寒凉药用量,药服十余付即明显减轻。然服药期间又出现不适,药已对症,当一药而愈,何则又现它证?

“一劳永逸”,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希望能这样,治病简单化,看病简单化,然而事实并非这样。医圣张仲景告诫我们,“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要随时根据病人阴阳状态的改变,该守则守,该变则变,随证治之。

 
 

患者后又出现胃食管不适,胃脘部满闷不适,前半夜胃酸,后半夜口干,天冷时则气短(如供氧不足感),左上肢疼痛,正如《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邪气郁于半表半里,兼有阳气虚弱,寒湿内蕴,故出现胸胁胃脘不适,前半夜阴盛,两阴相感则胃酸,后半夜阳气渐复,但体内阳气虚弱,不能上乘津液则口干,故处以柴胡桂枝干姜汤通调少阳枢机,温化寒湿,药后诸证明显减轻。气短消失,印证了“夫短气有微饮”,右耳水泡音,非肝阳上亢所致,乃寒湿将化,如冬日之冰,艳阳高照,则冰化湿退。患者坚持服药三十余付,后又胃镜检查食管炎、胆囊息肉消失。并嘱其饮食注意,误贪生冷,方可收长效。

图片

有人或问:食管炎多因胃酸分泌过多,反流食管,出现泛酸、烧心、胃食管不适,方中牡蛎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正好中和多余的胃酸,和西药小苏打有异曲同工之妙。听到此论,鄙夷之。牡蛎中的碳酸钙不溶水,融入水极少,哪里去中和酸?不能按照西医的思路来运用中药,要用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为阳,同时兼有阴寒、水湿内停等往阴证机转的趋势。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方面调三焦,疏水道,另一方面温补中阳,就像抽水一样,既要保证水管通畅,又要足够的马力,此时柴胡、黄芩疏通水道,桂枝、干姜犹如马力,牡蛎,水中之物,善于化气行水,天花粉生津止渴,《伤寒论》中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百合病,渴不瘥者,瓜蒌牡蛎散主之”,标本兼顾。

图片

你 · 的

生活必备的公众号

这里有养生知识,有中医经方医案,欢迎你的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