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离不开论文写作,因为论文是他们研究成果的体现。
如今,硕士和博士需要发论文以争取毕业并获取更好的工作待遇,老师需要发论文评职称挣绩效。
论文发表的需求越来越大,期刊刊登的体量越来越小,论文发表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但是在论文发表内卷的时代,为何同一领域的科研学者,有的人可以一年发表几篇论文,而有的人几年却颗粒无收?
因此我们不禁会问,那些学术大咖都有哪些好的论文写作习惯呢?今天笔者进行了总结:



做批注
读书的时候,看到不理解,或者觉得有出入,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就做一个记号,然后写上自己的观点。
有的时候是看到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跟老师上课的内容有关联,也会记下来然后查阅资料。
很多时候是看到某处,突然灵光一闪,发现了研究的价值,自己也觉得很有趣,于是想顺藤摸瓜,“企图”发现另一个洞天。
因为通过做批注,我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清楚地定义关键术语和关键概念
大部分读者不一定跟作者自己一样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了如指掌,因此,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术语的使用一定要规范、准确。
对文中每个关键术语和关键概念给予清楚明确的定义和解释,有助于审稿专家、期刊编辑和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此外,尽量避免通篇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除了恰当使用跟论文密切相关的关键术语,其他语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这样的内容不仅更有助于吸引期刊编辑和同行评审的兴趣,而且对读者来说也更有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