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精粹--河南镇平菩提寺

 刘沟村图书馆 2022-06-16 发布于河南

Image

菩提寺位于河南省镇平县城东北12公里的杏花山麓(今老庄镇寺庄村),前临兰溪河,背依杏花山。菩提寺不仅历史悠久,建筑精美,而且地势奇秀,风景宜人。左有龙山横卧,右有虎山雄居,自然形成虎踞龙盘之势。寺院周围松竹环抱,深幽静雅,寺内除有千年古柏和月桂等名贵树种外,还载有各种奇花异卉,芙蓉、油棕、辛夷、凌霄、枇杷、梅花、芭蕉,分布有致,争奇斗艳,散发浓郁清香,寺后有山泉,涌出汩汩水泡,宛如串串珍珠,晶莹碧透,引入寺内,穿堂过院,茵茵凉爽,潺潺有声。菩提寺与大自然的秀丽山水融为一体,既有深山古刹的幽静,又有林莽之中野韵,四周峰峦叠起,绿水缠绕,青山削翠,碧岫堆云,苍松古柏,茂篁修竹。菩提系梵语“bodhi”的音译,意谓“正觉”,佛教指觉悟的境界,相传古时一位高僧在此坐化修成正果。今寺前有菩提树和菩提崖,松竹掩映之中有悬崖古洞—菩提成道之处。洞旁悬崖峭壁上生长着许多高大稀有的菩提树,每年春末开花,秋后结果,其果状如樱桃,菩提寺也因此而得名,其古朴的建筑即在古洞之上,照壁之后,与清幽环境,壮丽的风物相辉映。

Image


据镇平县菩提寺志记载,菩提寺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由菩提祖师朱智勤创建。据《新修镇平县志》卷十一载:朱智勤唐初回归故乡邓州,后隐于北山,创建菩提寺。于显庆四年五月(公元659年)坐化。其事迹载于明御制大藏经神僧传。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菩提寺在杏花山,元至正年(1341——1368年)僧德钦建”。

Image

天王殿

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由定海大禅师在此诛茅结庵,重修菩提寺。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山洪暴发,菩提寺大部房屋被毁。当时的住持僧惠明率僧众数辈募化,重修菩提寺。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由于饥荒加上农民起义军的冲击,寺僧纷纷离寺,菩提寺荒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暴雨成灾,山洪暴发,菩提寺房屋倒塌颇多。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原襄阳十方院主席了尘和尚,在去南召丹霞寺途中,路过该寺,见该寺没于荒草,虽久经旷废,地颇幽广,逐披棘斩荆,挂锡其间,传徒宏法。历经精选年艰辛,将殿宇修复一新。了尘和尚亦因此被后代僧人当作开山鼻祖供奉。了尘之后,高僧递起,深研佛法,佛殿禅堂次弟修筑。
清同治十年至十三年,住持僧静修,行以工代赈之法,创修菩提寺藏经楼。南阳府知府傅风扬,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谕告永免菩提寺各种杂项捐派,并立碑诏示。
据《镇平县宗教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菩提寺僧印参倡导开办初级小学一所,名为“救济小学”,方丈兰芬任名誉校长,课程设置除“经课”外,还开有自然学和社会学。每三年一期,在校生的费用均由该寺承担。直到1945年,镇平沦陷时停办。

Image

经幢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住持方丈印恭“以工代赈”,扩建菩提寺东法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菩提寺僧释玉普到南京毗卢寺迎回梵文“贝叶经”(《楞严经》)一部,成为镇寺至宝。文革期间,移至镇平县文化馆保存,目前保存完好。1951年全县土地改革中,菩提寺房产及大部分地产收归国有。留给寺僧土地20余亩,自耕自食。
1964年春省文化厅拨款5000元,由镇平县文化馆郭舟同志负责,对菩提寺进行维修。1965年,中华人民共各国第五机械工业部下属川光仪器厂在镇平杏花山建厂,菩提寺被该厂占用。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菩提寺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

嘉靖四年香炉 
菩提寺大门偏向东北,傍依山势,居高临下,寺前修筑石阶百余级,拾级而上,可达山门,山门两棵千年银杏树,参天矗立,树身可容两人合抱而有余,宛如亭亭华盖。   寺院依照山势起伏,逶迤而上,进入山门,步过迎风待月桥,便是四进院落。位于中轴线上建筑有二佛殿,大雄宝殿、斋堂、禅房、道院等殿宇,寺中有碑碣数十通,房舍180间,整个建筑明宽敞,鳞次栉比,结构严谨,雄伟壮观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深藏于杏山岩壑之中,形成了布局均衡的古建筑群落。
第一进院落中有迎春侍月桥、山门(复建)、钟楼、鼓楼、马房、柴房。据僧人介绍,该寺原山门建于进寺的石阶梯和迎春待月桥之间,后被毁。二佛殿的东西两侧各有廊房5间。二佛殿后为第二进院落,由大雄宝殿、方丈楼及东西12间廊房组成。大雄宝殿前有“三奇”,即“钟石碑、十月兰、溶雪石”,钟石碑,碑文不奇,奇在以石击碑便响如钟磬。白玉兰,明代所植,当年五月含苞,十月才吐蕊,次年清明开花。溶雪石,一米见方,落雪即溶,每遇大雪之日,寺内皆白,唯它清清白白,片雪不留,一丝不染。被奉为寺院之宝。大雄宝殿后为第三进院落,由法堂、地藏王殿、西偏殿及法堂西边三间小阁楼组成。法堂后边为第四进院落,由藏经楼、藏经楼西边的2座建筑和东边的廊房组成。照壁背倚悬崖,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东西长6.92米,厚0.8米,高6.3米,底部为须弥座式,单檐歇山顶。

Image

钟楼

Image

明代铸铁钟

钟楼和鼓楼不是对称的分列于中轴线的两边,而是鼓楼位于山门东侧,错前2.9米,结构同钟楼。钟楼在西侧,高8.3米,平面方形,二层四柱四角攒尖顶。檐下饰五踩重昂斗拱,昂身呈弧形,角科出45o斜昂,呈象鼻状,耍头为龙首形。内悬高1.45米,口径1.07米的明代铸铁大钟。
二佛殿建于高0.3米的台基上,面阔三间12.1米,进深三间11.05米,单檐硬山式建筑,构架为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梁,五架梁两端雕成龙首形。前檐柱及墀头内侧用斜撑承托挑檐檩,檐柱头用大斗及替木承挑檐檩。殿中供有韦驮菩萨和十八罗汉

Image

Image

Image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殿内供奉如来佛祖,是和尚参禅诵经地方。大殿台基高0.75米,殿高8.9米。面阔三间13.15米,进深三间11.45米,总面积150.6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建筑。明间檐柱间六抹格扇四扇,次间为墙中开方窗。前后金柱顶用大斗及替木承托七架梁。构架为七架梁对前双步梁,后檐为挑尖梁,共十二桁。檐下用额枋及平板枋,用五踩双下昂斗拱,斗拱内侧亦出双下昂,耍头内外均雕成沓头形,昂为象鼻状。其金柱柱础为浅浮雕覆盆柱础,可能利用了前代基址及构件。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后,台基高0.75米,通高9.5米,通面阔三间10.3米,为单檐硬山式二层建筑,底层北向进深7.8米,二层南向进深9米。构架为五架梁对前单步梁,其檐柱直通二层,檐下有额枋及平板枋,柱头斗拱为单拱支替,拱雕为翼形,而耍头则雕成鱼状,整体造型似飞鱼形。平身科斗拱用方形雕花木块代替。其前面东西为地藏王殿和西拜殿,为单檐硬山建筑。
藏经楼位于法堂之后,台基高0.95米,通高11.9米,通面阔五间17.7米,进深三间9.9米,重檐硬山式二层楼建筑。一层檐柱顶部有额枋及平板枋,雕刻人物、花卉、瑞兽图案,上置斗拱,斗拱均为单拱造,拱被雕成翼形,而耍头则被雕成龙、牛、马、鹿、虎等兽首状,内侧则雕成沓头形,极似鸟尾状;柱头科则把挑尖梁头雕作兽首状。下层前金柱构成上层檐柱,后金柱则构成上层金柱。檐下斗拱同一层相同,但次间柱头斗拱为象首,稍间平身科为飞凤状,其它均为龙首飞凤状。纵向构件为檩、枋、垫板构成,同《清式营造则例》的规定一致,在南阳是较少见的。
菩提寺的建筑布局保存完整,是河南省寺院布局较完整的寺院之一,是研究唐宋以来寺院布局变迁、建筑形制变化及佛教思想流传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Image

菩提崖

该寺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由菩提寺祖师朱智勤创建,元代至正年间由僧德钦主持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天顺年间,由定海禅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菩提寺现存建筑多为同治十年所重建。但是由于菩提寺所处的环境的局限性,其历代重建均是在前代寺院遗址上进行的。因此不论其平面布局还是单体建筑,都更多地继承了前代的特点。如大雄宝殿平面基本为方形;金柱柱础为覆盆状,遍体雕刻植物纹样,是典型的宋代柱础式样;大殿金柱柱头用大斗承托大梁的作法在清代极为罕见。菩提寺的建筑特点对研究古代寺庙建筑历史的变迁、布局、建筑及整体风貌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可贵的实物例证。
菩提寺现存多通石碑,反映了历代官府特别是南阳知府、镇平县知县对菩提寺的保护,其中有禁止分劈寺田、禁止侵占寺院地界等许多方面。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反映了菩提寺在地方的势力比较强大,具有较大的影响,反映了菩提寺在历史上的地位。
菩提寺位于杏花山北侧山谷中,环境幽静,风景秀丽,寺周围茂林修竹,遍植苍松翠柏,寺前植古老的银杏,枝叶繁茂,寺院内种植有多种奇花异卉,如桂花、芙蓉、玉兰、枇杷等四季飘香。其环境设计艺术水平高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菩提寺建筑构件大部分进行了加工、彩画,如大雄宝殿的大梁两端雕成兽首,梁身彩画,穿插枋作成月梁形并雕刻花纹;藏经阁大额枋、斗拱均雕饰精美,各建筑的斗拱都雕为兽首或鸟首。这些构件的艺术性都很高。对于研究清代雕刻及彩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菩提寺碑刻众多,明、清历代碑刻碑首、碑座、碑边雕饰华丽,且历史年代清晰。将它们同建筑彩画进行比较,可以较清晰地反映明、清以来建筑装饰艺术变化的脉络,对于研究明、清石刻装饰艺术及装饰艺术的变化具有珍贵的价值。
菩提寺建筑群艺术十分高超,它充分考虑地形的因素,将中轴线建筑沿一条长的轴线配制,以附属建筑来烘托,形成了丰富的建筑空间布局。首先将照壁设置在悬崖之上,既是起点,又在风水意义上起到阻隔的作用,照壁后即是数十级台阶,成为入寺的引导部分,台阶顶端即是山门,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形象,可以心灵上对广大信徒造成强烈的震憾。进入山门是一个大的空间,由古老的银杏和月牙池拱桥再次分隔空间,两侧是钟鼓楼,廊房正面是二佛殿,形成了第二个空间形象。二佛殿之后,在高高的台基和宽大的月台后是大雄宝殿,形成第三个空间区域。由大雄宝殿西侧,经数及台阶,才是法堂,法堂前月台比大雄宝殿高2米,而且是二层阁楼式建筑,加之两层的方丈楼,形成了第四个空间,建筑形象更为高大,雕饰也更华丽。法堂之后,经过十余层台阶,即可到达藏经阁。作为建筑群的最后部分,藏经阁高两层,檐下斗拱、廊柱、梁枋装饰华丽。这种纵向布局给参观者以层层升高,高潮迭起的感觉,可以造成强烈的心灵震撼,形成有层次,有深度的整体布局。

Image

藏经阁

菩提寺建筑结构丰富,雕饰华丽,手法多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1)菩提寺的建筑平面布置多样,其二佛殿及大雄宝殿都是近于方形的平面,这种布局较多地继承了唐宋佛寺建筑的特点;同时,大雄宝殿还使用了宋式减地平“金鐖”式的浮雕覆盆柱础,更证明了该建筑布局具有宋元建筑的特点的推测。这一点对于研究历代寺院建筑的变迁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菩提寺建筑构架同时受到《清式营造则例》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显示出来:第一,多数建筑使用肥硕的梁,瓜柱、角背齐全,构架以五架梁或七架梁对前后挑尖梁为主,并有穿插枋,是典型的清式建筑特点;第二,部分建筑檩使用“檩、垫、枋”三件的组合,这在豫南地区是不多见的。这些都是清式建筑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3)菩提寺建筑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菩提寺建筑均使用“T”字形额枋与平板枋,与“河南地方手法”相同,而不同于清式建筑的特点;第二,斗拱特点鲜明。大雄宝殿斗拱为五踩二下昂斗拱,且内部亦用昂,这一点很有特色,其昂均雕成象鼻形,非常少见。另外,法堂及藏经阁的斗拱均为翼形拱,而耍头则雕成龙首、兽首,其整体形象从正面看就如一只只飞翔的动物或鸟兽,这种做法极其罕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Image

卧佛殿

(4)普提寺做为一座典型的佛教禅宗寺院,建于唐代,是随着禅宗的兴盛、创建、发展而发展,是禅宗历史的一个缩影,为研究河南地方禅宗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寺院内现存明代碑碣十多方,均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寺中所藏的《贝叶经》以及法堂内的缅甸卧佛,是全国较罕见的,均有珍贵的艺术研究价值。

Image


Image

贝页经(唐代梵夹装梵文经卷)


(5)、普提寺所藏梵文贝叶经是盛唐时期的孤善本梵文经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在鉴定梵文贝叶经时说:“标准的唐代梵夹装梵文经卷,可定为一级文物”。它对研究佛教的传入,唐代的佛教情况以及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菩提寺处于杏花山的山谷之中,周围环境风貌保存完整,寺院内有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古树百余棵,周围苍松翠柏相互掩映,茂林修竹,碧波荡漾,形成一座面积达十数平方公里的绿色森林。环境清幽,交通便利,是一处理想的游览胜地。
来源/南阳文广旅
编辑 :贾付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