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
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那么,位于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3号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就是我心中最美、最大的天堂。 (中国国家图书馆) 出了地铁站,抬头就能看到图书馆南区的那两座双塔形高楼。 孔雀蓝的汉阙重檐、高低错落又对称的灰色墙体,整个建筑群呈现出一派典雅庄重、沉稳端方的气象。 国家图书馆占地28万平米,藏书近4000万本,每天可接待8000人次,是一个超大容量的图书基地。 (中国国家图书馆) 能在国家图书馆里工作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顾晓军在国图) 41岁的顾晓军就是其中一员,到2022年,他在这里工作已经13年。 国家图书馆有1500多名员工,顾晓军本籍籍无名。 却因为在一部纪录片中的出镜,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更对他的工作产生好奇。 在国家图书馆的二楼阅览室,进出口的位置摆放着由几张桌子合成的工位,那里是办理借阅手续的地方。 顾晓军上班的大部分时间就坐在这里。 除了办理读书卡,还要回答读者的很多问题:
(顾晓军在国图) 作为图书管理员,顾晓军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除了解答问题,他还要不定时地整理货架上的图书。 在没有人咨询或办手续的时间里,顾晓军就坐在那里看自己的书。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顾晓军是一种谦谦君子的模样。 他戴着一副金属框眼镜,背头,头发有点自来卷,说起话来不急不缓,彬彬有礼。 图书管理员并不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2003年,顾晓军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在旅行社做线路销售。 2006年7月,他加入北京奥组委,成为一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场馆的技术管理。 直到2009年1月4日,他才来到国家图书馆工作。
顾晓军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每天坐着地铁,往返于家和“远方”。 (顾晓军在国图) 如果说图书馆是一个城市中最安静、深邃的港湾,那么顾晓军就是这港湾里最自在快活的鱼。 他说:
顾晓军平静的生活先是被豆瓣上的一个帖子打破:
这是一个叫“老袁”的人发帖找顾晓军,他一连用了许多惊叹号,表达他对顾晓军无比膜拜的心情。 原来,自学波斯语的顾晓军引起了他的注意。 很快有人回帖。
国家图书馆还藏着这样一位大神!简直是深藏不露的“扫地僧”啊! (国图北区阅览室) 在众人的热议中,第2季《但是还有书籍》摄制组找到了他。 拍摄当天,就遇到一个特意前来感谢顾晓军的人。 对方是中山大学的博士,叫张铁峰,是个学中医的人。 2019年,他参加博士生考试,英语成为最大的拦路虎。 有一段时间,张铁峰经常在国图学习到很晚。 一天清场,顾晓军主动与他攀谈起来。 当时,顾晓军给了张铁峰一点激励。 他说:
顾晓军将自己学习用的梵文书、记的学习笔记给他看,又当面给他念了一段梵文短句。 张铁峰深受震动! 同为读书人,他从顾晓军身上感受到了一份执着和坚持。 这一次,他专程来找顾晓军,感谢他对自己的帮助。 (顾晓军在学习) 顾晓军究竟是不是像网上所说的那样,会好几种语言呢? 听听他自己怎么说吧!
是不是惊呆了,简直是个“野生语言学家”!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却掌握了这么多种语言,顾晓军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 因为喜欢历史,喜欢读古典文献,让他对语言学产生了兴趣,由此开始了漫长的语言学习之旅。 顾晓军是北京人,高中就读于朝阳区呼家楼八十中学。 高二分科,顾晓军选择了读文,班主任是一位历史老师。 顾晓军对历史产生兴趣就和这位老师有关。 他总喜欢对教材之外的东西提出问题,班主任就查阅各种书籍、资料,隔天解答他。 老师从不对他说,这些东西不是考点,不用学,而是尽量给他留出一定的探究空间,不抹杀学生的好奇心。 (北京呼家楼中学) 很多人学历史比较死板,总是刻意地去记忆。 而顾晓军不同,他喜欢理顺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加上自己的判定。 在和老师的交流中,顾晓军发现: 很多看似结论性的观点去掰开、揉碎,往往与现实大相径庭! 他将这份浓厚的兴趣带到了大学。 在首都师范大学,顾晓军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历史文献。 这个领域的学生并不多,因为需要掌握很多的古语。 从那时候起,顾晓军就开始逐步自学各种语言。 中学时代,他曾学过日语。 而在旅行社、奥组委工作的时候,他每天都要抽时间看法语书,学习古希腊语。
顾晓军这样说。 出于对学习语言和研究古典文献的喜好,顾晓军来到国图,成了一名图书管理员。 在国图上班,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各类原典,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料,工作环境也相对纯粹、宽松。 顾晓军仿佛如鱼得水,工作之余自由地在书海里遨游。 他如饥似渴地埋头学习,博览群书,掌握了十几种语言,读了多本中外古典文献。 (顾晓军在朗读) 在第2季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顾晓军用法语朗诵了一段文字,那是都德著名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一段:
读到这里,不知为什么,仿佛打开了一道生命的闸门,仿佛触碰到了心底最纯粹的感情,顾晓军的眼睛湿润了。 他说:
这一刻,从顾晓军身上,我们读到了他远离尘世喧嚣,置身于真挚、高尚、纯粹的精神世界里的光彩。 顾晓军独自默默地读书,还是影响到了很多来这里学习的人。 有网友留言说:
阅读可以让人享受到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是一份追寻自我的纯粹体验。 顾晓军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阅读和学习上,并一直坚持了多年。 (顾晓军在阅读) 直到2021年,出行需要扫健康码,顾晓军才换了智能手机。 前一个手机品牌是诺基亚,还是在奥组委工作时买的,用了十几年,按键都开始松动了。 换成智能手机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他更方便、更快捷地学习语言,顾晓军很高兴。 他用手机存储自己的学习笔记,用学习软件辅助自己记忆单词。 到现在,顾晓军也没有使用社交软件。
这是顾晓军的心里话。 以前,顾晓军总是在地铁上看书。 如今,他也和大家一样,在拥挤的车厢里拿着手机阅读。 他将古希腊语教材下到手机里,在上下班的路上学习。 提起一开始学习古希腊语,契机还是一个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 顾晓军非常喜欢这个人物,想读他的传记。 西塞罗的传记流传下来的只有一篇,是用古希腊语写的。 虽然有中文译本,但顾晓军还是想读这篇原典。
于是,从这篇文章开始,顾晓军开始自学希腊语。 (顾晓军的学习笔记) 这门小众语言既深奥又繁复,却让顾晓军觉得妙趣横生。
顾晓军陶醉在希腊语的典雅、美妙之中,乐此不疲地将这篇《西塞罗传》反复抄写了不下50遍。 有人说:“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算真正生活在这世上。” 对阅读的热爱,让顾晓军的心有了着陆点,落在了这“诗与远方”的归宿。 在北京,做一名图书管理员收入并不高,但顾晓军不在意。 他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很在意钱这类东西,自己也不擅长挣这个东西。 他说:
顾晓军知道,他选择的是一条表面并不光鲜的路。 而在这条路上走的人稀少,同伴也不多。 那就更没必要羡慕别人的光鲜了,因为他走的就不是这样的路。 (顾晓军在国图) 2022年,市面上刚出版了一套古典学术史,装潢精美,价格也不菲,要3000多元,顾晓军还是买下了。 古人有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顾晓军觉得,这里的“穷”并不是说没钱,而是指一种困顿、不得伸展的状态。 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独善其身”,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如果有一天能够伸展了,可以“兼济天下”了,这时候就需要你在“独善其身”时的积累。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同样的,顾晓军并没有把自己的语言学习当成是一种“向上的攀升”,需要获得权威机构的认可或“盖戳”。 他只是满怀热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和学术研究。 难道学习小语种就一定要到学校里做教授、评职称、写论文吗? 顾晓军觉得,知识不能用功利的标准去衡量,他不愿意去接受过多的要求、竞争和束缚。 他只想做一个单纯的读书人。 对别人来说,这样的学习极度枯燥、乏味,且没有“钱途”,却是顾晓军生活里的挚爱,生命中的必须。 (中国国家图书馆) 在偌大的图书馆里,顾晓军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孤独的瞭望塔。 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顾晓军坚守着自己的一份安宁和欢喜。 第2季《但是还有书籍》播出后,顾晓军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而顾晓军自己却没有什么改变,他一如既往地生活和学习,外界的影响对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顾晓军在国图) 他还是喜欢读《西塞罗传》,从西塞罗身上,他能感受到自己与他息息相通的一种特质。 那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激情。 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对征服与挑战的好奇心; 是一种无限的、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斗争。 他们相同地做到了:
从顾晓军的身上,我们见识到一个真正纯粹的读书人。 也因为他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诗和远方”离每一个人都不遥远。 在这个喧嚣、嘈杂的世界里,那里还有一份简单、诗意和清凉。 作者:朱小鹿&墨墨书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