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超群:品味湘中卧侯隆观易

 泮溪别馆 2022-06-16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图片

人生变化那可虞

——品味湘中卧侯隆观易

图片

作者:王超群


《我年二首》
隆观易

我年十岁犹骑竹,口记汉书行且读。先君一见声怒嗔,应对挟恩夸敏速。男儿须读书五车,不然策马平黄沙。当时颇负黄鬒叹,此日还遭白眼嗟。二十八年车毂转,忧愁如山命如线。羸牛负磨几时休,硕鼠居仓空自羡。出门只借东家驴,闭户还温旧课书。蹉跎心事两不遂,红缨年少相轩渠。清宵泪点知多少,伤心未树泷冈表。诸君长大方自知,余亦小时能了了。

我年十三游衡岳,吟诗独上衡州郭。莲湖长拜六一翁,昂然峰顶立皓鹤。南丰开府湘江东,幕下趋随悉钜公。登堂吮毫赋吉日,气压十万旌旗红。一日声名动南国,选婿豪门嗟勿得。鸡坛把臂皆老苍,马帐传经列耆德。人生变化那可虞,神鲤卧辙输凡鱼。扬眉伸纸谁复取,升斗便缚千金躯。旧雨骞腾几霄汉,十载心知如梦散。山林事业识何如,下寿匆匆过欲半。

都说隆观易是楚沩神童,我却不这样认为。他之所以“神”,是因为“我年十岁犹骑竹,口记汉书行且读”,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而变“神”的。隆观易十三岁以诗自荐曾国藩,也不是因为他想搞权力攀附,而是想让曾救自己的父亲,隆观易的父亲是楚沩讼师,由于帮人打官司得罪了权贵,因此受牵连而入狱。十三岁的隆观易到衡阳的莲湖书院借读时,莲湖书院的山长刚好是曾国藩的岳父欧阳沧。1851年曾国藩办团练招募湘军,隆观易写了首诗自荐,曾国藩一看很是赏识,后来就一直跟着曾国藩专事文书、吟咏。二十余年间,得诗六、七千首。但大部分都散佚了,现在保留的还有一千多首。

隆观易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去考究,但他对子女却爱得深沉而又热烈,而隆观易也是极爱他父亲的。“先君一见声怒嗔,应对挟恩夸敏速。”父亲对儿子严格,儿子对父亲尊敬,这也许是封建社会父子之间的常态,但在现代人看来,却是道德的模范。隆观易号无誉,一字中龙,别号卧侯。他熟读经书,精通易学,犹尊孔子。隆观易这三个字用宁乡话说就是能观易,也许这是他父亲对易经研究有充分的自信,才给儿子取这个名字的。而他自号无誉,就是希望能做到无我,无为,无誉,这一点也契合了他父亲对易经的理解。隆观易的家在罘罳峰下面,所以别名叫卧侯。听说隆观易的父亲五十岁才生了他这个儿子,所以格外珍爱,他又格外聪明伶俐,被乡人们称为神童,把他比作颜子。颜子三岁事孔子,隆观易十三岁改姓埋名流落异乡以诗自荐曾国藩,这两人确实有相像的地方。

隆观易是曾国藩的文书,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很多应出自文书之手。在曾国藩帐下治学,隆观易创作这些文书的时候,一定会感觉自己所学所知的匮乏,因而生出“男儿须读书五车,不然策马平黄沙。当时颇负黄鬒叹,此日还遭白眼嗟。”的感叹。正是因为“男儿读了五车书”,曾国藩对隆观易言听计从,相惜一生。在曾国藩死后,隆观易又出计谋给左宗棠自荐,而孤傲的左宗棠只听他的建议而不用他的人。

身为湖南巡抚的陈宝箴曾为隆观易刊刻了《罘罳草堂诗集》,其序有言:“宁乡隆君无誉,诗人也。其里中友笙陔廖君,既馆於予,酒数为予言无誉之人之诗。无誉伏处穷山中,无名声於时,一卷啸吟,冥思孤往,憔悴而专一。”正是因为穷,因为“羸牛负磨”、“硕鼠居仓”所以只能出门借驴,闭户温书。诗中的“羸牛负磨几时休,硕鼠居仓空自羡。”是诗人对社会现状无情的鞭挞,“出门只借东家驴,闭户还温旧课书。”是诗人才不能为世用的一声仰天长啸。

1862年王闿运入曾国藩府撰写湘军志,与隆观易共事,两人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在《悲悼隆观易》一文中写道:“观易年十馀,避走衡阳,易姓名,居莲湖书院,从生童诵读,颖异劬学,诗文幽苦。”至于幽苦到什么程度,此诗也有表述:“二十八年车毂转,忧愁如山命如线。”隆观易以诗写其忧,不袭于古,自发抒其愤,与他的遭际无缝贴合。幸亏还有一个廖树蘅是他的小迷弟,要不然其人其诗就不能留传后世了。“后乃识廖树蘅。树蘅奇其才,哀其遇,稍稍言于官士间。义宁陈宝箴,好奇士也,得见观易,特以为诗人之穷者,又隐厄不自拔耳,然尤喜其诗,为之刊行,间以示人,人亦未之问也。”诗人是穷人,性格又超然出世,心底通明透澈,“诸君长大方自知,余亦小时能了了。”颇有王阳明“我心光明,夫复何言”的悟性。

王闿运说:“自军兴以来,搜求振拔文武之材多矣,曾侯尤好文,一介之士,一语之善,未尝不知赏也。余居家亦汲汲于遗才,自谓无遗焉矣,乃初不知有隆生;知之矣,不知其厄穷之由。夫文章易见耳,当吾之身,百里之内,而使斯人颠倒侘傺以终,可不悲乎!”当年隆观易作为湖湘诗坛的领头羊,湖湘学子皆马首是瞻,号称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的陈三立对其推崇倍至,他在隆观易传中写道:“隆观易,字无誉,长沙宁乡人也。幼奇慧,年十三以诗谒湘乡曾文正公,由是数从曾公游,遂通经史百家之书。”诗中“我年十三游衡岳,吟诗独上衡州郭。莲湖长拜六一翁,昂然峰顶立皓鹤。南丰开府湘江东,幕下趋随悉钜公。登堂吮毫赋吉日,气压十万旌旗红。”正是描写了这一段历史。虽然诗中“气压十万旌旗红”一句属于马屁诗,但他拍马屁的原因是为父报仇,而父仇得报后,“于是观易谢绝人世,敝精力呕血为诗歌。自废斗室空山,憔悴枯槁,其志深,故其道隐;其怨长,故其词约而多端。”

有一个叫喻光容的老乡,也是隆观易的小迷弟,他官居甘肃狄道州,把观易招入帐中做事。喻光容“顾雅好儒学,与观易相得为甚。为留两年而归。”诗中“一日声名动南国,选婿豪门嗟勿得。鸡坛把臂皆老苍,马帐传经列耆德。”既是拍曾国藩知遇之恩的马屁,也是对喻光容、廖树蘅们引为知已的感谢。有一次,左宗棠刚平定新疆,隆观易到他那里去玩,就所知道的写了一封书信给左宗棠,左不以为然。过了很久,左宗棠有一天无意中看了一下隆观易留给他的书信,笑着说:“隆氏子亦上书言事耶!然观易所言实良策,后相国所施设,竟多与观易合云。”

人生变化那可虞,神鲤卧辙输凡鱼。”也许是被左宗棠怠慢了心中不爽,也许是周围的人或事几经变迁后让诗人“摧挫抑敛,恂恂如处子,人有称誉之,则惶恐引避,或有毁之者,必谢过,曰死罪,诚如公言,终不辩。”在封建社会,他这条“神鲤”最终也和“凡鱼”的归宿相同。“扬眉伸纸谁复取,升斗便缚千金躯。”为生活所迫而发出的吟啸,自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一粥一饭,一丝一缕都维系着诗人的生死。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泪如雨下,同样在茫茫人海里挣扎,同样才不为世用,隆君的无奈便是我的无奈,短短的十四个字,直击人心深处,发出沉重的共鸣!难怪在隆观易死一百多年后,湖湘之间便开始重视他的诗词,他所著的《禹贡水经考》《经义知新录》《六百日通》《西征续觚》《西征续集》《宁灵消食录》《罘崽草堂诗集》等都有人研读注释,体味精髓。

旧雨骞腾几霄汉,十载心知如梦散。山林事业识何如,下寿匆匆过欲半。”现在有些人作诗,大模大样地仿照前人的假古董,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如梨园演戏,装抹日异,细看多是旧人。这类作品就仿佛没充电的电池,读者心灵的线能跟它们接触,却不能使心灵发出光焰来。而隆观易的这首诗,如同充满了电的电池,读着它,能让人心底清明澄沏,产生光明。十年的光阴匆匆而过,人生如梦,山林事业都不靠谱,而“下寿”的一半很快就过去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珍惜时光、珍惜眼前人,好好享受生活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