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树靖:浅谈《诗经》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几点启示

 杏坛归客 2023-06-13 发布于山东

·2022年《陕西诗词》2期·

浅谈《诗经》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几点启示

刘树靖[新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文学之源、六经之首”,更是古典诗词之鼻祖。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诗词创作上具有举足轻重、不可小觑的指导地位。《诗经》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在当代诗词创作中得以彰显和传承,使中华文化瑰宝诗词这一根脉生生不息、延续不断,直至今日对中华诗词的繁荣仍然有不同凡响的指导意义。那么,《诗经》对当代诗词创作有何指导意义,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笔者体会主要有如下几点:
启示一:用《诗经》中的爱国思想及忧患意识,指导当代诗词创作。就当今而言,我认为爱国必爱党,爱国首先要爱党,因为党是领导我们的核心。共产党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因此,爱国就必先爱党,爱党就是爱国。我们从《诗经》中得到的启示,就是首先要用《诗经》中的爱国思想及其忧患意识指导当代诗词创作,就当今而言,就是要用爱党爱国思想以及对我们党对我们国家的忧患意识,指导当代诗词创作。爱党爱国这是当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诗词创作的本质反映。这种本质反映是自然的,是发自内心的。正如《诗经·王风·黍离》所言:“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是一首游子仰天长叹、发自内心的悲情忧歌。诗人远离家园,久留异乡,触物伤情,抒写了满怀难以排遣的优思。关于此诗的背景,《诗经》认为这是首悼念故国的哀歌。因为周代的国都本来在镐京(今西安市西南)称为宗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平王东迁洛邑(洛阳),从此称为东周。东周初年,有位周王者大夫或曰本诗作者重临镐京,见到原先的宗庙宫殿都已毁坏,长满庄稼,感慨世事兴衰,因作此诗。后人将此诗的内容概括为“故宫黍离”一词,专指感慨亡国,触景生悲的情怀。“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描写彼稷由春天的幼苗,长成夏日的禾穗、秋季的谷实,春去秋来,光阴荏苒,暗示岁月的流逝,时光的推延。在这流逝的岁月中,作为远方游子的自己,迈着沉重的脚步,风尘仆仆地往来于路途,无边的寂寞和忧愁,正与人俱深,笼罩在孤独的心头。“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诗人描写自己的忧思,用极其朴素的语言,刻划出极其深沉的内涵:随着行程日久,归乡无期,心中的愁情,有时激荡得自己几乎无法自持,有时使自己陷入如痴如醉的境地,有时则被痛苦咬啮,连喘息都感到困难。这无尽的旅程,这孤独的跋涉,时而哀唱时而低吟的愁态,在路人的眼中将作如何解释?知道我内心痛苦的人,或许能略微理解这忧愁的滋味,向我投来同情的目光,不知道我内心痛苦的人,一定会耻笑我的劳碌往来于路途,以为我必定是有所企求,不值得同情。这种无人可以诉说的内心隐痛,无人能同情的被命运所驱赶的奔波,使诗人唯有仰天疾呼心中的郁闷:悠悠的苍天啊,这是什么人作的孽、什么人造成的啊!诗人对这种亡国之恨切肤之痛,时隔两千余载,我们仍然能引起共鸣,从而激发我们热爱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纵观《诗经》,或充满爱国情感、或洋溢忧患意识、或抒发报国决心、或对未来寄托美好希望、或期盼国家繁荣富强,能激起读者共鸣的诗篇,在305篇《诗径》中不乏其例,如《伯兮》《击鼓》《君子偕老》《竹竿》等等。因此,用这种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指导我们的诗词创作,将这种思想和意识贯穿到当代诗词创作的始终,即是我们学习《诗经》后首先得到的重要启示之一。
启示二:用《诗经》中的仁善思想及乡情亲情友情意识,指导当代诗词创作。
仁者,善也;仁善者,博爱深沉者也。仁善,乃儒家学说的本质属性,也即中华传统的道德规范。有了仁善的思想基础,那么乡亲亲情友情即包含其中了。我们先看看《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的大意是:在深秋季节的一个早晨,河边芦苇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霜花。霜还没有融化,一个青年人就来到这里,寻求他心上的“伊人”。“伊人”在流水环绕的那一方,于是他逆水上求,道路却阻塞难行;他顺流下觅,又似乎看到“伊人”在水中央,真是可望而不可及,这使青年感到失望和惆怅。但青年沒有停止追求,他不顾盘曲的小道坎坷险峻,也不顾水边的小路迂迴难行,他始终求索不已,然而“伊人”“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仿佛看到“伊人”在水中的小沙洲上,又好像看到“伊人”在水中的沙滩上。归根结底青年虽然没有得到“伊人”,但他为爱情求索不已的精神,给人们留下深邃而明晰的印象,从而深深地打动着人们鼓舞着人们。全诗对那位“伊人”沒有作任何正面的描写,甚至连“伊人”活动的背景——那长满芦苇的河岸和河中的小洲、河中的沙滩——也是朦胧的。然而,当你读完全诗后,你却会由衷赞美诗人所描写的图景,你会深深地感到:这里的景色是绚丽美好的,这里的姑娘是俊秀迷人的,这青年为追求美满是不懈努力、锲而不舍的。此诗既有深厚的亲情又有浓郁的乡情,亲情与乡情交织,乡情与亲情互映,使人情动于怀,久久难忘。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深深地撼动着读者的心弦。诸如这种如痴如迷的爱情、亲情、乡情、善爱,在《诗经》的开篇《关雎》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里是说信男爱慕靓女,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恋之情,也着实令人为之心动为之倾倒。表现这种痴迷的爱情、诚挚的仁善及笃厚的亲情乡情的诗篇,在《诗经》中屡见不鲜,如《郑风·有女同车》《郑风·丰》《齐风·猗嗟》《桧风·羔裘》《小雅·鹿鸣》《小雅·伐木》《小雅·鹤鸣》《小雅·小弁》《小雅·北山》等等。我们从这些诗中获得的教益是:为人要有善心、爱心,要博大为怀,上善若水;要与人为善,从善如流;我们更要把先贤在《诗经》中反映出来的忠仁、诚信、善良根脉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要用这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怀指导我们的诗词创作,让立意高远、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意境优美的诗词作品净化人们的心灵,占领我们的文艺阵地,以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启示三:用《诗经》中爱憎分明的立场观点,指导当代诗词创作。
在《诗经》中,反映强烈爱憎思想的诗篇,当数《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比乐土。乐士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比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比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对苛政暴敛的满腹怨恨,以及对投奔他乡摆脱怨怼的炽烈追求。诗人将憎恶的对象比作硕大的老鼠,全诗三章各章都以“硕鼠硕鼠”的呼唤开头,恳切希望这贪婪的“硕鼠”不要无休止地吞食人们辛勤种植的黍麦禾苗。这是对农夫的比喻,形象而生动。“硕鼠”不是真鼠,而是有权有势的当政者。诗中哀告无援的“我”,则是不得不长期为“硕鼠”服役的农夫,多年来辛辛苦苦地劳作,用收获的果实养育了这只“硕鼠”,却始终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诗中的“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就是“不肯顾恤我”“不肯感激我”“不肯慰劳我”的意思。长年苦劳,流尽血汗,换来的却是劳而无获,这是诗人怨恨终于暴发的原因,也说明使“我”忍无可忍的并不真是自然界的老鼠,而是人世间贪得无厌的剥削者。不堪忍受的结果,是“我”下决心逃亡,逃出“硕鼠”的魔掌,不再受他的欺侮、压迫、剥削。诗人要逃亡何方?诗中说是“乐土”“乐国”“乐郊”,土、国、郊都不是具体的地名,而是诗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硕鼠”可怕的剥削,在诗人心目中是一块无剥削无压迫的净土、自由快乐的去处。这样好的地方在当时究竟有没有?诗人沒有回答,是现实的残酷,促使“我”加倍地向往那种光明的乐土。“爰得我所”“爰得我直”“谁之永号”,诗人自信,只有摆脱了被剥削的桎梏,才能安居乐业,才能真正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才能结束眼下这终日劳苦而不得回报的凄惨境遇。全诗一气呵成,三章复叠,各章中前四句写对于眼前处境的愤恨不平,后四句写对于乐土的欢愉向往之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各章中的第七句是对第六句的反复,如“适比乐土,乐土乐土”“适比乐国,乐国乐国”“适比乐郊,乐郊乐郊”等。通过同词的重复,产生回荡,更加渲染了诗人对“硕鼠”无比愤恨以及对美好生活无限憧憬之情。千百年来,《硕鼠》是《诗经》“风”诗中以情动人的名篇。诗中的“适比乐土”之句,为后人所流传,迄今不衰。类若这种愤世嫉俗、爱憎分明、鞭挞丑恶、向往光明的诗篇,在《诗经》中俯拾即是,如《伐檀》《绿衣》《燕燕》等等,在此恕不一一列举。旨在,我们要从《诗经》中汲取营养,把爱憎分明的立场观点,旗帜鲜明地贯穿到当代诗词创作中去,抨击假恶丑,弘扬真善美,秉持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用诗词的形式为人民发声,为祖国鼓呼,以期达到打击邪恶,鼓舞人心,社会充满正气、和谐、稳定之目的。
启示四:刻苦学习《诗经》赋、比、兴创作技巧(写作方法),努力把这种技巧运用到当代诗词创作实践中去,力争为我们这个昌明盛世写出更多更好的诗词作品。
“风、雅、颂”,是对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基本体式或曰体类的概括,与概括表现方法的“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风,又称国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即反映各地民情风俗的诗歌。《诗经》中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言王政之由兴废”,即反映朝廷政事的诗歌,政事有大小之分,故雅有大雅、小雅之别。《诗经》中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即统治者用来歌功颂德和祭祀神灵的诗歌。《诗经》中“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如果说“风、雅、颂”是《诗经》的形体、外壳,那么“赋、比、兴”则是《诗经》内质的表现方法、技巧。人们常用“风雅”一词概括一首诗的优美。风雅,原本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和《小雅》,后人则以“风雅”作为诗歌的创作标准,要求作品反映现实、贴近生活,善用“美”“刺”,并有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力求做到政治思想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从而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即是《诗经》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创作表现方法的高度概括。所谓赋,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直接陈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是说,以他物来比喻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在全篇之前先说些其他亊物,表面看似与所咏事物无直接关系,实际则能使人兴起联想,触发感慨,以此用来引起所咏事物的正文。李仲蒙曾解读“赋、比、兴”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赋”是直接陈述,在赋文创作中常用此法。而“比”就是打比方,即借物以托情,情和事物相结合,物寓于情,情融于物,物情相生,情景交融。也就是说作比的事物要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再看“兴”,“兴者,起也”,即“触物以起情”。“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即由微小事物的触动而引起重大的怀思。如《诗经·黍离》,眼前所见到的,不过离离禾黍,而所触动的,乃是邦国覆亡的感慨。再如《诗经·园有桃》,所见到的不过累累桃实,而所触动的则是无限忧时忧事之感。
因此,《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方法(写作技巧)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要因文而异。当代诗词创作要充分运用“赋、比、兴”写法,关键是要会用,用得好,恰到好处。当然,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非下苦功不可:一要熟读《诗经》《离骚》《唐诗三百首》以及宋词元曲明清诗词,学习先人的名诗名句,深刻领会先贤运用“赋、比、兴”的妙处所在,多背诵名诗名句,多写诗多练笔多修改。好诗不厌百回改,许多名诗名句都是改出来的,所谓“一语十年出”“拈断数根须”“销得人憔悴”“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也。据悉,现在全国诗词学会会员数以百万计,所有诗词爱好者创作者倘能用好“赋、比、兴”创作方法,相信不久将来,我国当代诗词创作水准定会有大的提升。
启示五:回头看,用《诗径》的思想及写法看当代诗词的创作成果及其缺憾。
自1987年的端阳节成立中华诗词学会,至今中华诗词已走过35年多的历程。35年来,百万诗词创作者高举弘扬国粹振兴诗词旗帜,努力践行《诗经》爱国思想、忧患意识、仁善情怀、爱憎分明的立场观点,每年都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取得的成果令世人瞩目。如从1994年7月到2013年12月,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杂志社分别编选出版《<中华诗词>二十年选萃》(诗词卷)(诗论卷)。仅诗词卷就选入657位作者1056首诗词作品。中华诗词学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华夏诗词奖”,至2021年已举办九届,每届都评出一、二、三等级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大大鼓舞了广大诗词作者的创作热情。中华诗词学会和各地方诗词组织创办的纸质诗词刊物和近年创办的手机诗词微刊,不下千余家,每年发表诗词作品数以百万计。每年各地诗词组识举办的各类诗赛数不胜数。另外,中华诗词学会每年都举办青春诗会,诗词研修班及不同层次的培训班长年举办,还不断举办各种诗词笔会、诗词理论研讨会、青年诗词奖、刘征诗词奖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诗词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诚然,我们在看到《诗经》根脉得以传承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中华诗词在繁荣振兴中所存在的缺憾,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思,诚如马识途老先生在他的《不要把传统诗词送进棺材》一文中所列举的六点忧虑:一忧格调过于高雅;二忧作品过俗过烂;三忧格律难以改进;四忧词语难以出新;五忧后继乏人;六忧阵地岌岌可危。马老还说:“随便这么列举出'六忧',还有没有七忧八忧?有的。比如对诗词创作的评论和研究,还做的太少,不要说诗人专论,连创作泛论也很少见于报刊。要想编一套诗词专集,也大费踌躇。我还想说另外一忧,一件应办而目前看来不好办的事,那就是传统诗词和新体诗的合作与交流。”马老的忧虑,代表了广大吟友的心声。
综上所述,用《诗经》的爱国思想、忧患意识、仁善情怀、爱憎分明的立场观点,以及“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指导当代诗词创作,教益深深,收获满满,成果丰硕,然而忧虑有加。“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著”,我们要借重温《诗经》,继承传统,弘扬诗词这个东风,从当代中华诗词创作的思想、形式到内容,都要紧跟时代的鼓点,都要与时俱进,锐意图新,千方百计克服存在的短板,努力创作出立意新、意境雅、形式活、语言美,能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所接受为社会所认可的诗词作品来,以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为当代中华诗词的繁荣与发展增光添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