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维特之烦恼》 | “我活过,爱过,痛过。”

 Luna_Pan 2022-06-16 发布于浙江

《孤单

心事》

爱你是孤单的心事

不懂你微笑的意思

只能像一朵向日葵

在夜里默默的坚持

爱你是孤单的心事

多希望你对我诚实

一直爱着你

用我自己的方式


早些年,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中文版。印象里,这是一个简短却悲伤的故事。情节却是记不太清了,还跟司汤达的《红与黑》撞了车。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面世,距今已接近250的年头。小说的原文是德语,我也看不懂……想着德语和英语相对接近,所以这次读的是英文版,名为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这本书让我读得比较痛苦。有几个原因。最大的原因还是排版印刷的问题。密密麻麻,差点要把眼睛看瞎。其次,是因为创作年代的确有些久远,再加上翻译的问题,有一些地方未能看明白。另外当然还有我个人文学和语言功底的短板。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听名字就感觉很文艺的一本书。几年前开心麻花的电影《夏洛特烦恼》,感觉就是借用了这个梗。我当时的确是怀揣着这样的理解去看电影。然后发现是部喜剧,马腾饰演的角色叫夏洛,他特别烦恼……

也算是文字游戏了。当然,《夏洛特烦恼》是部好电影。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都还是蛮有品质的。

回到这本书,其实《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确就是印象中那个简短却悲伤的故事。小说是以主人公Werther给朋友William的书信展开的,主要以第一人称叙述情节。Werther爱上了Lotte,但是Lotte早已和Albert订婚,之后结婚。Werther爱而不得,最后用Albert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错,这是个有点丧的故事。

有点神奇的是,我刚读完《少年维特之烦恼》,偶然间去读了龙应台的《目送》。

《目送》 |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其中一篇,龙应台讲到跟小儿子菲利普的交流,他们正好谈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有一天去喝咖啡,店里也正好有这本书。

这种感觉跟背单词是一样的。一旦记了一些新词,它们就会神奇地出现在之后的生活中,狂刷存在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一经问世就成了畅销书,几乎是影响了几代人。据说当时有不少年轻人效仿Werther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此,也有人批评歌德对年轻人错误的引导。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非但没有成为禁书,而是沉淀成了必读的经典。恩格斯读过。而拿破仑不仅读过,还亲自和歌德进行探讨。

歌德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后人分析,小说很多程度上是发生在歌德自己身上的故事。在小说的扉页,歌德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段话来自于《谈话录》,大致是说:“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少年维特的烦恼》的那种心情,无疑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换而言之——我活过,爱过,痛过。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Werther爱Lotte而不得,可谓是人生悲剧之首。这种心情有太多的文学作品描写过,也是苦情歌永远的主题。

“我爱的人,她已有了爱人。”

“为你付出那种伤心,你永远不了解。”

“所以你说我们,不是你和我。”

“如果你爱我,你会来救我。”

《诗经》中的这首《关雎》,无疑将这种情愫很深刻且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但是像Werther这样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确实是少数。因此,也有人评价Werther是有勇气的。但这种勇气是相对的。因为生可以是勇气,死也可以是勇气。

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神雕侠侣》中的情节。

身中情花毒的小龙女自知命不久矣,担心杨过太过痴心。于是,在石碑上刻下“十六年后,在此相会。夫妻情深,莫失信约。”随即,纵身跳下断肠崖。16年后,已经成为神雕大侠的杨过回到断肠崖,终于还是承认了16年之约只是小龙女善意的谎言。

他问道:“16年前,你一人葬身崖底,难道不会感觉寂寞吗?”

于是杨过也跳崖殉情,却意外和九死一生的小龙女重逢。小龙女本来以为经过16年,杨过的心伤也会慢慢治愈,不再会为爱而殉情。没有想到杨过还是跳了下来。

杨过对小龙女说,如果他对她的爱减了一分,16年后不见她的踪影,可能至多嚎啕大哭一场也就离开了。但是他的爱没有丝毫的改变,毅然决然跳下了断肠崖,这才有机会和小龙女重聚。

能坚持16年的爱已是不易,能像杨过这般痴情和决绝,也便是《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Werther了。

Werther内心的空旷,《消逝》中的无染有过;Werther的终点,也是《消逝》中月见的选择。

我和一个朋友谈到《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听完之后,她的反应是:

He must be a rich guy.

我不得不惊叹于我朋友的犀利。的确,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们大多都是相对富裕,无需为生活担忧的一群人。Werther也是如此。由于家庭背景相对富裕,即使不工作也能过上舒适且自由的生活。然而,在这个偏僻的山村,Werther遇到了Lotte,然后便爱得无可自拔。

正如郭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

生命诚可贵。而殉情也绝不是歌德想要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宣扬的价值观。更多的,歌德只是想要描写一段尘封的往事,一分难以疏解的情愫。而这样的情愫,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只是希望,大家在共情的同时,能够越发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小说里,Werther不止最后这一次向Albert借过手枪。他们也曾就自杀的问题展开争论。Albert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软弱的表现,而Werther据理力争,列出了一连串的例子。Werther想要说明的是,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无可奈何的缘由。

这一段的描写为Werther最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虽然Werther最后的选择不值得被宣扬,但是Werther所呼吁的理解与尊重是发人深省的。我又想到The Great Gatsby的开篇,Nick父亲的教诲: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sing any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you’ve had.”

“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就记着,你获得的优势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拥有。”

面对逝去的且年轻的生命,批评是无益的,他们就是因为生前的痛苦无人理解,更难以排解。至少,在最后,让我们都试着理解。然后从悲剧中感怀生命的可贵。

生活,是可以有其他选择的。由于各种原因,Werther未能看到这一点。但希望更多人能够意识到。

最后,想用小说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作为结尾。

Lotte给在外经商的丈夫Albert写了纸条,期待他能够早日回来。Werther看过之后便笑了。

“你为什么笑呢?”

“人的想象力真是太奇妙了。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这是写给我的。”

她什么也没说,却似乎被我的言行惹怒了。于是,我也不再说话了。

最后,祝愿大家可盐可甜。在生活中,有欢笑,也会有泪水。但心中,总是能充满着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