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 Up》总第70期 2016年1月25日 第4期 蒙蒙细丝,半雨半雪裹挟着冷风,急切地打在玻璃窗上,一颗颗密密麻麻的小水点,像一个个的放大镜,透过它们,窗外的世界变了模样。 哥哥演唱的《有谁共鸣》是他最爱听的歌,只不过今天店里播放的是钢琴曲,一个人听,感觉真的会不一样,这一次,我没有想哭,心里很平静也很暖和。 这曲子本身就是暖暖的,还是我经事长大了? 第一次遇到他是晴天,天特别的蓝,出门的时候我就觉得有好事情发生。这就是所谓的第六感吧,好的事、不好的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是忽然而至,如果够细心,会发现一切早有预计。 他就坐在道园凉亭旁边的那棵小树下,简易的黄色的小矮凳,挨着小登放着他的书包,书包的旁边放着颜料盒,他手里拿着画板,戴着耳塞,正专注的画着前方的爬满葡萄藤的长廊。我远远的看着,蓝天白云、大红亭子,大树小草,他一身白衬衫、牛仔裤,那么专注,天呐,还有比那一刻映入我眼帘的更美的画吗? 他单曲循环的歌曲便是《有谁共鸣》,哥哥唱的。我问他,这首歌不是更适合晚上听吗,望着星空不是更有意境?他说了一段我听不太懂又觉得好有深意的话:蓝天和星空都在心中,用白天的明媚稀释夜空的孤寂。这是他与哥哥完成的交换。 不是我给你一个棒棒糖、你给我一个苹果的交换。是心情或者情感上的交换。我第一次听说。那以后我陪着他一起听《有谁共鸣》,我会忍不住流眼泪,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难过,就会掉眼泪。我望着他的脸,对他说:我愿意用我的温暖稀释你的冰冷。 我像起誓一样地说着,他定睛地看着我,旋律就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好久好久。 老板过来打招呼,她推门进来便看到我坐在窗前傻傻发呆,一边叫服务生换了我爱听的刘若英的歌,一边走向我拍着我的肩膀“想什么呢这么入神?”晃过神儿来,冲着她笑笑,听着奶茶说着“曾经以为是亲爱的,最后原来也只是路人……” 一早收拾好屋子,随便拿了一本书就出门了,可能是下雨的关系,也可能是错过了早高峰,地铁里人出奇的少,约了李教授下午在咖啡馆见面,所以原本打算上午先去市图书馆再借几本参考书,不知怎么的,坐在车厢里,好像踏上了穿越记忆的旅程,不知不觉就坐在咖啡馆里了。 第一次接翻译的工作,其实心里还是没底,本来我这个人就爱咬文嚼字,一个词翻来覆在心里想好几遍,找不到自己满意的翻译会一直纠结着,往下的工作就很难进行。为这,李教授已经开导我多次,李教授说:“这就和画家画画一样,灵感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绑在桌子前硬想出来的,适当的走到大自然中去散散步,看看周围的人和事,感受一下人们的生活,说不定自然而然的那个最确切的词句就冒出来了。” 翻译,真的和画画是一样的吗?他需要走到大自然中去,而我却要把自己关在书房里…… 我拍了一张窗外的照片发到朋友圈,灰蒙蒙的天,急匆匆的行人和冰冷的空气,不到五分钟,他发过来一张蓝天的图片给我。 ………………未完待续,有说话……………… PS.《致青春》里说到,人最怕最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可悲的是,越长大还真朝着这个方向奔去了。不喜欢读长篇故事,自己也开始写上了。第一次静下心来写小说啦,还希望大家喜欢。以前就尝试着写过,但总是不够细腻,都pass了,希望这一篇能够好好坚持下来。当然,我知道这一篇也很粗糙,但这是我第一次想要坚持写下来,最起码让自己满意的,希望大家读着欠妥的地方,或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再细腻一些,都可以留言告诉我,再往下写的时候我及时修改。 本来想用一篇图文写完的,但时间又好晚了,最近总是熬夜,再这样下去,估计我就要挂了,所以用这一周的时间,分开写好了。 说到《交换》,是因为这世上,总有些是任你付出什么,都换不来的。 又ps.说一下最近几期的封面图片,以后不找好看的美图了,白纸黑字,简单一些。至于写什么字,现在是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大体上最近几期的是可以连贯着读的。以后封面和文章独立分开。封面可"出租”给读者,你们想说什么话,可以写在封面上,可以署上你们的名字,但内容我是要审的。或者其它什么互动形式都可以提,如果没有,就由我随便写好了。因为封面和文章独立,所以内文不显示图片了,暂时我是这样定的。 大家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