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 Up》总第115期 2017年2月4日 第5期 早早关了灯,却失眠。 年过完了,岁数又长了,身上还没落地的担子,心中未实现的梦想,老去的父母,一无是处的自己,看不见的我那光明的未来……思来想去,着急时间不等人啊,要做的事好多好多,可每天的时间就那么点儿,恨不得24小时都睁着眼睛。想来想去睡不着,索性打开电脑,写写假期这几天的感受吧。
除夕早上回的家,拉着行李箱到客运站的时候,因为前一天大雪,高速封路,回家的车都停运了,跑线的私家车到处吆喝,趁着过年漫天要价,平常20块钱到家现在都要100块,一位大哥抓着我的行李箱,告诉我80块把我送到家,我不理他,又赶紧跑去买火车票,先乘火车坐到县城,再倒客车回镇里,然后老爸开车又接我回家。 当我在客运站知道不通车的时候,我有一种想打电话告诉爸妈不回家过年的冲动,不就是年吗,我不觉得和平常有什么两样,我都无所谓的,在哪儿过都一样。但想到父母的期盼,期盼着一家五口的团圆,想到他们会惦记我一个人在外的担心,我抑制住自己的冲动。当我踏上回家的火车,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年的味道,懂得了十几亿的中国人春运大迁徙为的是什么。 中午十二点左右到的家,老妈已经把年菜准备好了,和去年一样,10个菜,我到屋的时候,摆满了一桌子,只等我到家就开饭了。当我们一家五口人围着圆桌,吃着老妈辛苦做好的饭菜,和老爸、弟弟一起喝酒的时候,像父母道声辛苦的时候,我完完全全的明白了:年,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老妈做好的一桌子饭菜,就是团圆。这个年,少一个人,味道都不会对。为了它,哪怕历尽千辛万苦。 有一句话说的没错,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亲情阻挡不住任何东西。老爸买了最好看的烟花,放完烟花就进屋吃饺子、看春晚。对我来说最希望定格的画面就是老妈在厨房煮饺子,老爸在窗前放鞭炮。年年如此,年年珍贵。
放假对我来说着实是为了补觉的,1月份读书读的太凶了,每晚都熬夜到夜里一两点,回家前三天又是如此,嘱咐我弟把他买的《白夜行》装回来给我看,想要假期读完,但小说嘛,就想早点读完,把计划5天的时间缩短为3天,每天太阳升的老高,八九点也不起床。 老爸不让老妈叫我,他知道我读书熬夜,工作又累,舍不得叫我,让我睡到自然醒,他倒是起得早,把我的屋子烧的暖烘烘的,不让我冻着。假期的最后两天不看书了,真的是补觉的时间,吃了睡,睡了吃,像着魔了一样,特能睡。老妈呢,总觉得我们在外面吃不好,把好吃的,鸡鸭鱼肉,都拿出来,掉着样的做给我们吃。 吃年中饭的时候,我老爸特逗,拿出他的小皮夹,数出来三千块钱开始分压岁钱了,从小到大,每一年,老爸都给我们压岁钱,小时候,上学的时候,都盼着老爸给压岁钱,因为自己有钱可支配了,多好。现如今工作三年多,自己挣钱了,老爸还是要给压岁钱,姐弟三人每人1000。工资不见涨,压岁钱年年涨,我老爸就是给钱给习惯了,到我们自己挣钱了他也改不过来。好在返程那天中午,老爸有几个患者他出诊去了,我把1000块钱放回去,没拿。 不管过了几个年,不管长了几岁,回到父母身边,就永远是个孩子。我们可以做个孩子,但心理上决不能这样想了,因为父母,真的老了。
其实,每次我回家,都感觉时间对父母更残忍了些。我能发觉他们在一点点变老。 小时候,父母总是盼着我们长大,长大了我们就懂事了,就不用操心了。现在,我们三个都长大了,都有了工作,都能挣钱养活自己了,也不见父母的操心少了一点半点。没有对象的,操心找对象,有了对象的,操心给儿子买房结婚。爸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等你们都成了家,我们也就不用操心啦。所以,我总结出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一种父母愿望,叫做等儿女稳定之后。 成了家,就真的不用操心了吗?肯定不会。还有两个家庭关系要维护,弟弟有了孩子,还要为下一辈操心。所以,如此看来,不用等的。 我爸妈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父母,只会生养,不懂教育。他们不大能听得进去儿孙自有儿孙福,总想要管着,总想要控制,总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这是中国传统式父母的悲哀,也是孩子的悲哀,如果沟通不好,矛盾激化,会把好心变成恶怨的。 如今父母身体硬朗健康,生活尚且富足,我早就跟他俩说,报个旅行团出去旅旅游,大半生供我们姐弟图书,好不容易不用再花钱了,现在就要为自己好好活了,想吃什么买什么,爱穿什么买什么,出去走走见见更广阔的世界。不听我的,说攒钱给儿子买房子。我弟知道了,又给爸妈一顿教育,买房子根本不用他们拿钱。 我特别想告诉父母:你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你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儿女幸福。但是,有一点你们还没明白,就是时代变了。不是从前了,思想早就解放了。结婚,不用父母给准备房子啦!生活,除了组建家庭,还有其他形态。条条大道通往幸福,何必要走老路呢?我也想告诉所有传统式父母:别让自己和儿女都活得那么累。
中国的教育习惯把子女当做父母的附属品,是孩子,而西方教育把子女当做朋友,是平等的沟通。中国的教育习惯授之以鱼,而西方教育注重授之以渔,从思想上就注定不一样的。 我和讨厌中国传统式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刚出生,当成玩具觉得好玩,长大了当成炫耀的资本,到老了当成自己的依靠。说到底,是利己的,是自私的。有多少家庭生儿育女是为了传宗接代?有多少父母是为了见证一个生命成长得奇迹?不一样的,从出发点就不一样,成长起来的后代又怎么会一样? 父母的传统观念里,有一种观念就是对隐晦、害怕的事情避而不提,比如性,比如死亡。但这些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是最需要聊天的,无需避讳的。我们懂得生,穷其一生在努力,却忌讳谈终点,从出生那一刻,每个人都是奔赴死亡的,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因为害怕,就从来不谈,因为不谈就当做没有一样,挣扎着想要陪伴,驱走孤独,殊不知,孤独和死亡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台湾作家龙应台早已告诉父母们: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在一次次目送中渐行渐远,再亲,谁也陪不到谁的。这是常态,又何须因其郁郁挂怀?这辈子,不要把所有的时间都搭在儿女身上,别再等到儿女稳定以后,趁着牙口还好,想吃啥就吃啥;趁着腰板还直,还能打扮,所给你买几件新衣服;趁着腿脚还利索,想去的地方就去看看。中国何其大,世界何其大,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幸为人,怎可以甘做井底之蛙? 每一对父母,或许你能为儿女铺路,但茫茫人生,你永远代替不了他走路,所以,儿女的事,交给我们自己吧!从今年,从现在开始,去做我们各自想做的事吧! 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