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发布】《自主课堂三样态》(节选)“多方对话,解意悟情”—宁宁宁—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中心校

 自主发展 2022-06-16 发布于北京

多方“对话”,解意悟情

——以《凉州词》为例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中心校 宁宁宁

课堂上的对话是思索与倾听的流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通过对话,学生可以感受到课堂上的平等与尊重,被调动求知欲与积极性, 使深入思考或扩展思维;教师可以直接观察学生反应,了解知识吸收程度,进行有效的启发或及时的纠错;课堂因表达——倾听——交流这样的模式而进行。

 阶段一:课前准备




学情分析


通过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了解诗意的方法, 比如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加以想象等,但掌握的并不牢固,这又是第一次接触离日常生活较远的边塞诗,阅读诗歌的方法仍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巩固。

而且通过课前调研,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字音准确、流利的诵读本诗,但断句、语调读的不准;能从字面意思上理解部分诗句,但在理解某些关键字、词时,因为缺少相应的背景知识或方法,理解的不透;只有一部分学生能浅浅地感觉出后两句蕴含的情感,但表达不清。

这些在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正是本诗教学时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既读懂语言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走向语言文字的背后,去品读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材分析


《凉州词》位于部编版四上的第七单元 21 课,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边塞诗作品。诗题又作凉州曲,古往今来有诸多诗人以此为题,传唱古凉州的风土人情。而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是诗人当时作为军队随行的文职人员,随军驻扎在凉州时所作。

本诗前两句出现了具有西域特色的葡萄酒、夜光杯和琵琶,寥寥几件物品, 却投射出荒凉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而后两句写酒后所言,意味却有所转折,短短两句中蕴含着豪迈、悲壮等复杂的情感,让人不禁有多样的猜测和解读。全诗语言明快,情绪热烈,不愧为咏边塞情景之名篇。

本课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资料对话,与想象对话,与人物对话,与同伴老师对话,从而学习阅读边塞诗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品读诗中情感,有感情朗读,有方法积累。

阶段二:课堂实践



环节一:思考探究


片段:

……

师:也就是说,凉州词这首曲子,唱的是凉州这个地儿,那它到底在哪儿,我们一起来看看唐代的地图。星号标注的位置即是凉州,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吗? 

生 1:凉州在边界,上有突厥,下有吐蕃,离得很近。

生 2:我还发现当时的地图和现在的地图有相像的地方。

师:确实唐代与我们现在的版图是接近的,但国土面积比起现在是怎么样的? 

生:小很多。

师:这是因为当时唐朝刚刚建立,别的国家很强大,所以对于凉州这个位置,你有什么推测吗?

生:很有可能会被占领,所以要留兵保护那里。

师:确实,这里可是兵家必争之地呀,这个位置相当的关键。那王翰之所以会在这里,是因为他是军队随行的文职人员,工作之余有时间把自己在当地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那像他这样,以边塞为背景写出的诗,被统称为“边塞诗”。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因为通过课前调研,已知这首边塞诗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都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而且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确实影响解读诗意,所以在课堂的引入环节,进行图片资料的补充,通过学生思维与图片资料的“对话”,来给学生“搭梯子”,为学生理解本诗诗意做一些铺垫。



环节二:总结提升


片段一:

生:我读懂了第一句,有用葡萄酿成的美酒,和很美丽的杯子。

生:我还知道这是发生在宴会的时候。

师:请你闭眼想象,这样的宴会上,还会有什么?

生:还有人弹琵琶助兴。

生:还会有众多的将领、士兵,以及王翰,他们一起喝酒。

生:空气中还充满了酒的香气。

生:还会有丰盛美味的大餐。

师:那这美酒、美食还有美妙的音乐,都是为了谁准备的?

生:是为了士兵们,好让他们打胜仗(因为他们打败敌人了)。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场面,你想用哪个词?

生:开心、洒脱、完美无缺……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想象,在与自己的想象“对话”的过程中,丰富“宴饮”场面,从而感受宴饮场景的热闹与欢快,为理解后两句复杂的情感做一定铺垫。

片段二:

师:那“欲饮”到底是想喝什么?

生:想喝琵琶……不,是想喝美酒!

师:所以第二句在朗读时应该怎样断句呢?请大家自己试一试。

生: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个环节是借助学生对于七言诗断句的思维惯性与对诗意的理解来形成认知冲突,与“冲突”对话,从而意会第二句的停顿与之前所学的古诗有很大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句停顿方式的理解和记忆。

片段三:

师:对于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吗?

生 1:为什么战士们刚要饮酒,琵琶声就开始催促他们了?而不能等他们喝完了再弾呢?

生 2:那是因为战争不是定时的,敌人说打来就打来了。

师:结合资料,我们知道凉州地区的战事还是很频繁的,敌人来犯,时间非常紧迫,当然要随时起身应敌。

生 3:为什么古来征战没有几个人能回来呢?

生 4:因为战争会打的很激烈,很惨烈,一不留神就会丧命。

师:确实,在冷兵器时代,在战场上活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生 5:看了资料,我想问,琵琶生是助兴用的,还是代表他们要出战呢?

师:我尝试解释一下他的意思,马上催,是催喝酒还是催出战呢?

生:我觉得是催出发,因为书旁注释是这样写的。

生:我看资料上说琵琶是当时弹拨乐器的总称,那可以用来助兴,也可以当出战的号角,还可以有别的用途……

师:看来,这个催字未必有唯一的解释,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老师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不完全依赖注释,而自己思考质疑的学习习惯,特别棒。

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鼓励学生解疑,使学生在生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解决疑惑,加深理解,也是无形中指导学生学习边塞诗的方法:除了借助注释、资料、想象以外,还要常质疑,勤思考,毕竟“学贵有疑”,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学会思辨。



环节三:拓展应用


片段:

师:前两句写场面,后两句在对话。那对于这两句对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他们是怎么聊起来的?

生:是哪个人在说?在对谁说?

生:聊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师:是呀,这些都是问题,谁对谁说?还可能说什么?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请你思考,并和同桌交流。

生:我觉得可能是王翰对士兵们说,大家赶紧痛快喝酒吧,等到了战场上就没有高兴的时候了。

生:王翰也有可能对士兵们说,我祝大家平安归来,打胜仗。

师:是呀,虽然战争残酷,但是咱们凉州的骑兵可是相当厉害的!这是王翰在给他们加油打气呀。

生:也是一种激励!

生: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将军对士兵们说的,你们现在都给我好好吃好好喝,过会儿打仗的时候都打起精神来!

师:这是将领对自己手底下士兵们的关照。

生:也有可能是某个喝醉酒的士兵对其他人说的,在战场上,不要担心喝醉的我,对付敌人要紧!

师:这会是一种什么呢?

生:也许是对别人的安慰吧。

师:虽然“古来征战几人回”,但是这些人怕吗?

生:不怕!

师:这是一种为国捐躯,在所不辞的豪情。但真的只有豪情壮志吗?难道没有隐藏的情感吗?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悲伤,在读最后一句的时候,读的慢一点,好像在安慰自己。毕竟去了就有可能回不来了,就见不到自己的家人了。

师:结合学习单《凉州词·其二》,你发现什么了?生:他们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师:是啊,虽然我去打仗不怕死,但我到底还是牵挂我的家人的啊,有没有一丝悲凉、悲壮呢?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虽了解了本诗的大意,但对于诗歌后两句还存有疑问;并且对于诗中蕴含的情感,也不能明确的体悟和表达出来。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将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设定为:通过想象本诗后两句话语诉说时的情景,结合补充资料,揣摩诗句所含的情感。

在这一环节,首先鼓励学生针对后两句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后教师借助学生的质疑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酒宴情景,给足学生表达的空间,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教师抓住学生的生成加以引导,带领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将士们不畏生死、保家卫国的豪迈。之后再引入王翰《凉州词》组诗第二首,学生阅读并感受战士们在边关思乡思亲的悲凉心境,结合之前读出来的豪迈, 品味字里行间的悲壮。

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也是在与诗中的人物“对话”通过视角的转换,置身场景之中,深入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并进行表达训练,将品读与表达有机结合, 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化情感。

阶段三:课后反思


根据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结合对教材的分析,虽然《凉州词》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并不能加以结合,但由于本单元所选课文有两点特殊:一是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等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二是对学生有一定思想教育作用,因而在引领学生学习借助资料、展开想象等方法,体悟本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精神上,本诗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这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边塞诗,所以阅读边塞诗的方法也是教学时的重点之一。另外,根据课前的调研,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诵读积累。

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想象、资料、同伴反复对话,去解读诗意,体会情感,以对话促使学生打开思路、深入思考、勇敢表达。此外,由于古诗最重要的是考察诵读积累,所以朗读指导与背诵方法指导渗透在多个教学环节之中。而最后以一首诗带起多首同名诗作的积累,则是使课堂不止于一首诗的学习,让一首诗带起一串诗,更是课本中诗与课外诗的“对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语文兴趣,探寻古诗学习方法,深化拓展语文思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