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发建:浅浅的教,美美的读 ——我这样教古诗《出塞》《凉州词》

 姗姗来迟dw 2019-11-30

小学语文名师

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出去,玫瑰手染余香。

刘发建,笔名落地麦。湖南炎陵人。幼时顽劣,数次留级,后幸遇恩师朱孟良,鲤鱼翻身。进师范。为人师。喜鲁迅,爱顽童。杏坛于今三十载。编著《小学生鲁迅读本》时销40余万册。博得“小鲁迅“之美誉。

浅浅的教,美美的读

——我这样教古诗《出塞》《凉州词》

01

目标定位:兴趣第一

     深圳中学王木森老师和清华附中赵谦祥老师,两位中学语文大咖。相约金秋10月,在宁波华茂学校进行一场同课异构。他们选择的内容是曹操的《短歌行》。小学语文我和武凤霞老师同课异构。教学内容,武凤霞老师确定为最新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的前两首《出塞》和《凉州词》。时间为一个小时。

     借班上课,给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节课60分钟,教两首七言绝句古诗。难度还是不小的。尤其这次上的两首古诗,都是唐朝的边塞诗,难度就更大了。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边塞诗,恐民遭罹难,为国呼良将。王翰的《凉州词》,表现的是将士出征的浪漫豪情。本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宏大人文主题,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讲,也是难上加难。

     基于对教学内容两首边塞诗的分析,以及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对古诗词的理解放在第二位。

02

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里关注古诗的内容,我没有做课件。上课之前,我把两首古诗抄写在黑板上。这些年我总认为现场板书比课前准课件更重要,因为板书可以有更多的现场互动和生成的空间。

     因为是公开课,为了让孩子们放松一点,课前我请孩子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我知道四年级的孩子应该读了不少古诗,从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开始,容易放松心情。六七个孩子站起来背诵自己的喜欢的古诗之后,全班的气氛立刻就舒缓了下来,孩子们坐的姿势也放松了下来。

03

再读古诗,读出韵味

       随后进入新授课。首先请孩子朗读黑板上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两个孩子,一人读一首,都读得不错。全班孩子像刚才两个同学一样自由的读古诗,每一句读通顺即可。

     孩子们能把古诗读通顺,这是第一步。我用红色粉笔,把两首诗每句最后一个字注上拼音,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没有注音。请同学们再自由的把两首诗读一读,并问孩子们有什么特别的发现没有? 

     孩子们很聪明,发现每首诗除了第三句的韵母不同之外,其他三句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一样的。孩子们很快就明白,这就叫押韵。

     古诗为什么要押韵呢?我请孩子们再自由读一读。特别提醒孩子们,把每句诗后面的韵脚的韵味读出来。之后我再请了两三个同学站起来朗读,孩子们很快就品味到了押韵的好处,读起来很顺口,听起来很舒服。

     我再追问了一句,既然押韵听起来很美,读起来很顺口,为什么每首诗的第3句又不押韵呢?

     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就站起来说:如果每句都押韵的话,就没有变化了,就显得很贫乏了。

     这时候台下就响起了掌声,是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知道押韵的美,也知道有变化的美。孩子们能用这样的感悟能力,的确是超乎我的想象和意外的。

     孩子们体会到古诗的韵味美之后,我就进一步提醒孩子们,我们的古诗读起来,听起来,比看起来还要美一些。所以我们古人写诗,都特别讲究押韵。

04

三读古诗,读出节奏

     在孩子们朗读古诗体会到韵味美之后,我请孩子们听我朗读两首古诗。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两首古诗一共八句,其中有一句,老师的朗读节奏和其他七句是不一样的,看一看谁能够听得出来,是哪一句的节奏与众不同。

     我刚一读完,孩子们立刻都举起了小手。大家都听出来了,与众不同的朗读节奏,是《凉州词》的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

     不同在哪里呢?孩子们说其它的都是四三节奏,而这一句是二五节奏。

     我拿出粉笔,把黑板上每句诗的节奏画出来。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不阴山。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为什么“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一句的节奏要是二五,而不是四三呢?

     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孩子们也都愣了一下。我请孩子们把这一句诗反复再读几遍,一定会有发现。

     一个女孩很快就举手说,“琵琶”应该是用来弹的,怎么会是饮的呢?

     我告诉孩子们:在唐朝的时候,琵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乐器,而且弹琵琶最流行的方式,就是骑在马上弹琵琶。现在想想,都能感受到那是多么潇洒和诗意的画面。将士们用夜光杯痛饮葡萄美酒的时候,马背上响起了急促的琵琶声,仿佛在催促将士们快快出征。

     古诗词有严格的格律,但也会有偶尔的变化。恰恰在我们学的《凉州词》这一首边塞诗中,“欲饮琵琶马上催”就出现了俏皮的节奏变化。这当然和王翰桀骜不驯的个性有关。但我不跟孩子们讲王翰的独特个性。而是从他这一句诗的节奏独特变化当中,让孩子们直观的去感受诗词的节奏美。

     我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课文上,用一条斜线划出每句诗的四三节奏或二五节奏。然后请孩子们再美美的有节奏的把两首古诗自由的读一读。

     这时候孩子们的朗读,既有那种押韵的音韵之美,又有快慢起伏的节奏变化之美,加上孩子们那天籁般的童音,听着都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引导孩子读古诗词,首先不是急于对古诗文的理解,而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词的音律和节奏之美后,孩子自然就喜欢上古诗词了。

05

四读古诗,理解注释

     随后,我请孩子们看黑板,我把书上教材编者对两首古诗词的注释符号,标注在每一首诗的相应位置。我直接告诉孩子们,这些标注符号,作者写诗的时候原本是没有的。是因为编教材编辑把这诗编到教材里来以后,担心我们小朋友在读这些古诗的时候,会有不明白,可能会不理解的字词,教材编辑加上去的注释的符号,并且在旁边做出解释,以方便帮助我们小朋友理解古诗的意思。

     在孩子们理解编者注释的用意之后,请孩子们把两首古诗再细读一遍,要求读到有注释符号的地方,请把旁边的注释也朗读一遍。引导孩子学会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06

五读古诗,发现疑惑

     孩子们借助注释,能够大概了解古诗意思。但是我没有急于让孩子来说古诗的意思,因为这样很容易直接陷入到逐字逐句解释。古诗教学一旦陷入到逐字逐句解释,就显得枯燥无味了。同时我也知道,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诗句的字词意思不明白。因为教材编辑的注释,是面向全国城市乡村所有的学生。教材编辑不可能考虑到全国各地学生的差异,但我们老师应该知道这一点。

     这时我提醒孩子们,除了教材编辑对诗歌的注释外,或许还有一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你可能不大明白。请你再把诗歌细细的读一遍,如果遇到了自己不明白的词句,请像教材编辑一样,你也在旁边写上1234做上标注。这也是引导孩子学会简单的一种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事实也证明,孩子们把诗歌再读一遍之后,的确,每个孩子都发现了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字词。这时候,我请同学们前后4个人小组,把自己不明白的词句相互交流一下。当每一个孩子有自己的困惑时,这时的交流往往是最有效的。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些问题,即便是合作也不一定能够解决,这时候就我们老师出马。孩子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寻求老师的帮助。

      第一个举手的孩子就问:“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我们大家都不懂。

     我并没有马上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而是引导孩子们更精准思考,到底哪一些字词是不明白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大家肯定知道,明亮的月亮。“秦时”,就是秦朝的时候。那么“汉时”,就是汉朝的时候。关键词“关”不明白。因为这首诗,教材编者已经有了5个注释,我请孩子们在“关”的旁边写一个6,表示这是第6个注释。在旁注中写上:古时边境上险要的关口,城楼。

     正好书上有一幅插图,孩子们一看插图就明白“关口”的意思。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唐朝,距离秦朝和汉朝,已经有五六百年以上的历史了。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头顶的月亮,是唐朝的月亮,也是数百年前秦朝时的月亮,照着几百年前汉朝时候的边关。秦朝的月亮还在,汉朝的边关还在。王昌龄,他觉得什么东西不在了呢?

07

六读古诗,读出意境

     这个时候就是老师的讲解和引导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孩子们很自然就联系上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还在,边关还在,出征的将士们,一去不还了,都牺牲在边关上了。

     王昌龄是不是在呼唤着一种人的出现呢?

     经这一追问,孩子们迅速就回答了王昌龄的呼唤:龙城飞将。因为有了李广这样的飞将,那些胡马就不敢度过阴山来侵略我们。我在黑板上板书四个大字“呼唤飞将”。从孩子的一个问题出发,读懂一首诗。全班同学再次自由的朗读《出赛》,读出王昌龄内心呼唤飞将的语气来。

     之后,我们回到《凉州词》。一个孩子举手说不  知道“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要“醉卧沙场”?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孩子们借助课文注释,知道了沙场是战场。但不明白将士们为什么在战场上要喝酒,而且喝醉了酒醉倒在战场,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个孩子特别有趣,他说可能是装死,炸死。也有的孩子说,他们是战争胜利了,喝庆功酒。

     这是有趣的发言,也是孩子的一种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课堂古诗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弄得活泼起来了。

     “醉卧沙场君莫笑”,不是打仗的时候,喝酒醉倒在战场上;也不是,打仗之后胜利了,喝庆功酒醉倒在战场上。我们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将士们在出征之前痛饮美酒。

     此时我追问了一句,你觉得即将出征边关的将士们,他们真的会醉倒在战场上面吗?

     学生们都摇头,说不会的,肯定不会的,哪有喝醉了酒上战场的。

     那王翰什么要写“醉卧沙场君莫笑“呢?

     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句诗“古来征战几人回?”

     孩子们说:将士们心里都明白,自古以来,奔赴战场的人,回来的人少,牺牲的人多。

     这就说明,这些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他们已经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

     既然将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那王翰为什么不写“战死沙场君莫笑“,而要写“醉卧沙场君莫笑“呢?

     这首诗妙就妙在这里。在出征之前,将士们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但整首诗却没有出现“死”这个字。每一个将士心里都明白,有可能一去,就不能再回来了。但没有一个将士害怕畏惧,而是在谈笑之间,豪饮之中,奔赴战场。这是一种非常幽默智慧的一种表达。

08

七读古诗,熟烂于心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出赛》是王昌龄在呼唤飞将,镇守边关。那么《凉州词》作者王翰,他又是在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呢?能否也用4个字概括出来?

     有的孩子说,醉卧沙场;也有的孩子说,不怕牺牲;也有的孩子说,勇敢出征。不管孩子说法如何,也不管孩子说出来还是没有说出来,孩子对这首诗所表达的将士们笑谈生死,慷慨出征的豪气,是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我请孩子们,再一次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出王翰笔下将士们笑谈生死,慷慨出征的豪气。

     我接着追问,教材编者为什么把这两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里呢?

     孩子们都说,这两首诗都是和战争有关的。《出赛》是将战士们出征没有回来,呼唤飞将,镇守边关。《凉州词》是战士们心里明白,出征的人是很少回来,但他们依然慷慨赴战场。这个时候我做了一句总结,这样的诗就叫做边塞诗。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边塞诗”三个字。通过这样的总结,让孩子们初步理解边塞诗概念。

     课到最后,我请孩子们一起来,朗读这两首边塞诗。学生读一句,我擦掉一句。再读一句,我再擦一句。等到学生读完两首诗以后,我们的黑板已经干干净净,没有一个文字了。这时我请全体同学起立,一起背诵这两首边塞诗。孩子们背诵完了,我们的课也就结束了。

     我不能保证100%的孩子能背诵这两首诗,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同学,这两首诗是能背诵出来,也可能深深的印在他的心里了。因为这一节课前前后后,孩子们一次一次,一层一层深入的读了七遍以上。

     浅浅的教,美美的读,小学生学古诗,也可以有滋有味。

09

附听课老师感受一则:

圆融、童趣、得理、得法

——简评刘发建老师的古诗课堂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何伟琴

     10月17日,全国语文教育名家同课异构课堂展示暨核心素养与新教材背景下教学改革论坛在我校拉开帷幕,今天是小学语文专场,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都想方设法跟同事换出来课,来到会场观摩语文教学专家刘发建老师和武凤霞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堂。两位老师上的都是边塞诗,刘老师上的上《凉州词》、《出塞》,武老师,除了上这两首,再加上《夏日绝句》。

     古诗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平常不太愿意涉及的,一来古诗简短,老师很难“发挥”,二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隔遥远,不便于学生理解和共鸣。今天刘老师和武老师会怎样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呢?呈现怎样的课堂呢?怀着强烈的期待,走进学校三楼多功能厅。会场上除了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有来自宁波大地区乃至外省的语文老师,我刚坐下,主持人就上台隆重介绍两位专家,接着,刘发建老师从容地走上讲台,眼神定定地看着42位学生,他开讲了……

     嗨,刘老师又是用那不疾不徐的语调缓缓道来,课堂充满了童趣。我把刘老师的课归结为古诗三步教学法:

     一、体会古诗音韵美。刘老师通过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两首古诗之后,在每首古诗的第一、二、四句末尾的字注上拼音,问学生:“你发现老师做了什么?”嗯嗯,让学生知道了古诗1、2、4句末尾的字押韵这一特点,通过诵读,让学生谈谈注了拼音和不注拼音的时候朗读起来有什么不同,学生说,注了拼音押韵了,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更舒服。接着刘老师又问为什么第三句不押韵呢,学生说:“如果第三句也押韵,那么整首古诗就显得太呆板了。”刘老师说:古诗既有押韵的规律,又有俏皮的变化,那就不古板了。第二步,刘老师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诗句中词和词之间的适当断开产生的节奏感,感受不同诗句节奏的不同,指导学生读得有韵味,还有节奏感。学生诵读古诗呈现出来的水平,在刘老师的指点下一步步提高。

     二、分析注释号。刘老师用红笔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写上注释号,说:“我再做一件事情,看你能不能发现什么?”引出了古诗当中的注释号的作用,让学生明白注释号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字词难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这不是诗人原作上存在的,而是编者加上去的。接着刘老师让学生第三次朗读这首诗,凡是看到这种注释号,就把注释符号的意思也大声读一遍。让学生借助注释号,对古诗的意思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一般的老师古诗教学到这一步就停止了,就满足了。但是刘老师又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光靠这些注释,你能完全明白这首诗吗?”这个问题把台上的学生问倒了,把我们台下听课的老师也问困惑了,我也在心里想:平常我们学习古诗文不都是全靠文中的注释吗?这时候,刘老师授课的声音又传到耳朵里:“再读这两首古诗,如果你还有不懂的地方也标一下自己的注释号,可以吗?”我以为,这一步是刘老师匠心独运的地方。

     他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借助编者的思考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理解系统,无形之中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光靠别人提供的拐棍,收获是有限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个性化的体会,读出属于自己生命的思考,使自己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文本。

     在学生批注序号的教学处理上,刘老师用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三人一组合作,进行生生互教互学。汇报呈现时,刘老师请学生回答:你有没有哪个注释被同学解答了的?然后又指名那个帮助解答问题的学生,问他(她)是怎么解答前者的问题的。刘老师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呈现给全体学生,既剖析生生互教的理解是否到位,指出偏颇的地方,又给其他学生做了一个生生互教互学的示范。刘老师解疑释难的第二层次更精彩:在生生互教汇报完毕后,刘老师问:“那么有没有不明白,需要刘老师来解答的?”一名学生提出来:“‘关’是什么意思?”一生说:“‘关’是城门。”第二生说:“关起来。”刘老师顺势问:“是关起来吗?”学生见老师反问了,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改口:“有时开有时关。”这时候,我们台下的老师忍俊不禁,都为孩子童真的回答而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我们笑并不是小孩子们的回答完全错了,而是为孩子天真纯朴的思考之可爱而感到愉悦,这不应该是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呈现的面貌吗?接下来第四位学生说:“我看了书上的插图,是要塞的意思。”老师表扬了这位孩子能借助插图理解诗句,而且分析得非常准确。表扬完学生后,刘老师又帮助总结:“‘关’是边界上的重要关口。”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到位。接着刘老师指导理解“汉时关”,老师说:“汉代是我们以前一个重要的朝代,王昌龄是唐朝的诗人,他怎么能看到汉代的关口呢?汉代的关口还在吗?”这下思维的转换把学生难住了,但是小学生可爱就可爱在这里,他们回答不出来时并不退却,刘老师的趣味盎然的古诗课堂促使他们,也引领着他们的思考勇敢向前,孩子们大声回答:“看不见!”刘老师追问:“汉代的关口还在吗?”学生也追答:“不在了!”刘老师仍然问:“秦时的明月,今天还在不在?”学生也肯定地回答:“不在了!”这时候我们听课的老师实在是忍不住了,哄堂大笑,我正在疑惑和担忧:刘老师将如何把学生的思绪引向正确的轨道呢?只听刘老师的声音传来:“你们现在看到的头顶的月亮是不是那时候的呢?”多数孩子说:“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因为那时候的月亮是圆的,现在的月亮是不圆的。”“那是什么时候换的呢?”终于,有部分会思考的学生发觉不对劲了,连忙说:“是那时候的!”“是啊,现在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天上的月亮也是圆的。”刘老师稍作停顿,继续问:“现在的明月和秦时的明月是一样的,汉朝时候的关口也还在,那么什么不在了呢?”由于之前学生已经深入诵读整首诗,又根据批注大致理解了全诗的意思,学生立马回答:“人不在了。”“那么,人去哪里了呢?”……刘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巧妙的问题,帮助学生在不经意间领悟了诗歌的要旨。之后,通过对“飞将”、“欲饮琵琶”、“醉卧”的互动剖析,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到两首诗包含的伟大意义:“任何时代都呼唤骁勇善战的将军,保家卫国的士兵,将士们都是做好了马革裹尸还的准备,以死捍卫国家的领土。像这样写战争题材的古诗就叫边塞诗,诗人就叫边塞诗人,这两首是边塞诗当中的代表。”

     三、积累古诗。可以说,刘老师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所花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两分钟左右。刘老师的方法也非常简朴,他拿起板擦,首先擦去了每首诗的二四句,让学生进行填空式背诵,接着连一三句的后半截也去了,最后一遍背诵的时候,刘老师把板书全部擦去,刘老师擦去的板书越多,学生的背诵越响亮,越自信,意境和气势越足,韵味悠长,给人”水到渠成“之感。

     刘老师的古诗教学课堂像流水一样自然,得古诗教学之真谛,抓住音韵、理解、背诵(积累)三大学习要点,沿着儿童思维的兴趣点、思维的走向,向我们呈现了最童趣盎然的课堂,我仿佛见到:他引领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长河,迈入了古意盎然的、由诗人缔造的、独特的艺术天空,孩子们从古人身上汲取了人性的力量,也从刘老师身上汲取了学习的力量。

     其实,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一直都在探究语文课堂的秘密,刘发建老师必定也是这样,但是不同的是,刘老师用大半辈子的探索和实践,对语文课堂投入最精心地观察和研究,有着自己独特的静观和感悟,他不像其他专家那样用缤纷的课件、强势的语言、“高密度高产出”的课堂来博取我们听课者的惊羡,他只是默默地致力于最本真、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他能准确揣测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允许学生天马行空式的“错误发言”,通过大巧若拙的设计把学生引上古诗学习的正途,事半功倍,让学生十分喜欢,让听课者发出会心地微笑。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生命弥留之际,跟他的朋友说过四个字:“着力即差”,我以为,万物皆是此理:当你拼命使力去完成这件事,迫切地想给大家呈现一个“圆满的成功”时,那么就已经注定输了。教育本是一个“静待花开”的慢过程,语文教学更是这样,在课堂上“多吃多占”不是招,只有运用契合文本特点、语言特色和学生年龄段认知规律的匠心设计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刘老师无疑赠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有这两首边塞诗,更赠给学生叩开古诗词宝库的“金钥匙”,他是学生走入古诗殿堂的领路人,是创造学生语文王国的那位王者。

编辑:泡泡糖

文本来源:会生长的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