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黄帝继续追问六气盛衰问题,先问之以时气不相应者,后问以时气之相应者。 先附录原文如下: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六气时气之应有时至气至、时至而气未至、时未至而气先至这三种情况。前一种情况为时与气之相应,后两种情况为时与气之不相应。 一、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为时气不相应情况。 “如何?”即“如果……,则会怎么样呢?”如果时气不相应,则会怎么样呢? 二、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岐伯将时气相应、不相应的情况一并为言。 1.“应则顺”。时至气生,时气当期相“应”,应则正顺,非太过非不及,循时气之常序,故为“顺”。 2.“否则逆”。气至不应于时,是为“否”,或早至太过或迟至不及,忤逆失期于时,故为“逆”。 3.“逆则变生”。时气失期忤逆,失气之时化、德化、司化、气化、布政之常,则有”气变”发生,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岐伯讲:“厥阴所至为飘怒太凉,少阴所至为太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气变之常也。” 4.“变(生)则病”。有的版本有“生”字。天道气变逆常,则民病生于下,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岐伯四次分别阐述了“病之常”。 三、帝曰:善。请言其应。 黄帝问完了时气不相应的情状之后,再问:时气相应的情状又怎么样呢?敬请天师岐伯继续言谈之。 四、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时气相应,则物候、脉候亦相应之。 “物生其应”。“其”代指时气相应或至而至者和;“物”即物候;“应”即相应。物生其应亦即气候和物候之相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岐伯讲:“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少阳所至为羽化,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德化之常也。”即是此谓。 “气脉其应”。气候与脉候之相应,《素问·至真要大论》岐伯讲:“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即是此谓。 在进入黄帝“愿闻地理之应六节何如”这个新问题之前,明日先谈谈古人的“葭管吹灰”候气之法,以加深对岐伯所谓“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