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医学技术越来越好, 病人却越来越多了呢? 这不仅是医学的悖论,也是很多人内心的困惑。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此,一位肿瘤科医生说了这样的大实话。 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中,一位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的演讲《医学不是万能的》,道出了现代人疾病泛滥的“真相”。 ![]() 听完这位医生对于疾病和医学的这段发自肺腑的反思,您的内心有没有一丝触动呢? 医生能医好病,但却医不好命! 很多人总以为医院是治病的,但事实上,医院能治好的病,也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多。 2015年,在浙江卫视的节目《因为是医生》中,主持人倪萍和北大附属医院的住院医师也发生了令人震撼的对话。 你很难想象,在西医的技术和仪器如此发达的情况下,真实现况却是: 现代医学中几乎所有的慢性疾病都不可完全治愈;而真正能够治愈的病十个手指头就可以数过来。 生病就跑医院,是在很多人看来是理所当然,但医院就一定能治得好吗?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现在人类最大的误区,就是希望医疗能够解决一切的病痛。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的一件事:健康,要靠自己去经营的。 真正的健康,要依靠自己 《人民日报》也曾发文称:外科医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刀”,内科医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药”。让公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才是医生最大的贡献。 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因为真正保障健康的方法,不是落水之后再去打捞,不是生病之后再去抢救,而是从源头上杜绝落水,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在疾病未发生之前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消灭它。 如果你已经造作到身体气血衰微、脏腑病变、经络堵塞,各种疾病都出来了,那时候就算“神医扁鹊”在世,也救不了你…… 只有从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做起,从改善人体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始,解决存在于身体和心理层面的问题,才能让人不生病、不生大病,从而改善生活状态、提升生命质量。 ![]() 这些重要养生知识一定要牢记 1、很多健康问题都是因为没睡好 睡眠跟疾病的关系太大了。长期睡眠不好是很多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生疾病以后治疗效果不好,很重要的一点也是睡眠没有保证。 再忙碌,也不能用睡眠来换工作。尤其是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3点这个时间段,睡眠一定要保证。这是我们人类数百万年来进化过程中,生物钟的一个恒定时间。 2、体重非常应该引起重视 随时关注自己的体重,不要等到身体已经发胖的时候,才想到要控制饮食。发福,比单纯的血脂升高更应该引起重视。 大部分人存在稍微超重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摄入的热量过高,第二个是我们的脂肪摄入太多,第三个是盐。这都是慢性病的祸根。 3、多吃蔬菜少吃外卖 新鲜蔬菜是胃肠的清道夫,也是身体最为需要的维生素。现在的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吃外卖、烧烤、辛辣食物,即使这样也不能能保证三餐规律。导致原来40~60岁才容易得的胃癌,已经提早到了19~35岁。 “黄泉路上无老少”,别让人生毁在这张嘴上! 4、腾不出时间养生,就腾出时间生病 人到中年,气血和阳气都会逐渐衰弱,各项身体机能就会逐渐减退,这时候就需要抽时间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好好养生,让自己能得到充足的休息和恢复。 但反观很多人,依然喜欢搞极限,不仅生活和饮食不规律,还喜欢纵欲、热衷各种消耗性锻炼,或者极度缺乏锻炼。 对生命基本规律的不尊重,必将留下各种身体问题的病根。 5、少乱用抗生素 人也是一个微型的生态,所以也要保护好自身的生态环境。生病后,不能对药物产生过多的依赖,要给摔倒的免疫力一个爬起来的机会。 人体内有一套适应宿主和外环境的微生物,比如胃肠道存在着400多种菌群,100兆的细菌生活其中,掌管着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所以要保护好自己的微生态不受破坏。 6、好心情是健康前提 养生先养心,保持心情的平和。这也许很难做到,但至少是在脑子里有这根弦,能时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 “百病生于气”,很多疾病就是爱找生气、愁虑的人。90%的疾病都和精神压力有关。生气不仅对身体有影响,对心脑血管、神经系统都会造成巨大冲击。这种冲击跟地震一样,来得很快,但修复却很困难。 遇事不怒,遇事不愁,想得开,放得下,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学会把控好自己的情绪。 7、步行是必不可少的运动 “百练不如一走”,走路是人类最自然的运动。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每周步行大于或等于4小时的65岁以上老人比每周步行小于1小时的65岁以上老人,心血管发病率减少69%,病死率则减少73%。 对于有骨质疏松疾病的老人来说,运动有助于提高骨骼钙的沉积率,因此,中老年人除了多喝牛奶外,走路是个经济方便的保钙运动。 但是也要注意,走路要适量,走到身体发热,浑身舒畅就好,不要盲目追求每天一万步。过度运反而是对关节、气血的损害。 从传统养生文化来说,养生的根本在于四大方面:阳气充足、气血旺盛、经络畅通、脏腑功能正常。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