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两广总督陶模墓碑在他的故乡嘉兴被发掘!

 陶成熙 2022-06-16 发布于江西

原文标题:浙江一村民翻盖鸡窝,考古队得知后激动称:等这一天十几年了!

作者:读史阅世(历史学副教授)

发布时间: 2022-02-23

导读:墓碑的主人陶模1835-1902),字子方,嘉兴府秀水县人,同治、光绪两朝元老最高官职曾任两广总督(一品大员)。两广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封疆大吏之一,清末很多名臣,如林则徐、张之洞、李鸿章等都曾担任此官职,陶模可谓位极人臣。

陶模的一生是幸运的一生,他几乎没有被卷进黑暗残酷的政治斗争,仕途上一路绿灯,他不仅获朝廷肯定,也得到为官之地百姓的爱戴

陶模去世后,他和他的夫人被葬在了他的故乡嘉兴。

本文悬疑:陶模后人何处觅?

有一户生活在浙江嘉兴市王江泾新桥村的顾店桥旁,这户人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如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家族史。

2008年,这户人家的主人公打算将自家的鸡舍翻新,在拆除前,他向嘉兴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打了一个电话告知这件事情,听闻这件事情,考古队立马感到了心潮澎湃……

为何如此激动?毕竟从开始研究这座鸡舍下面的石碑开始,到真的要翻盖鸡舍,已经十几年的时光了,这漫长的等待后面,是对历史的尊重。

图片

鸡舍拆除缘何令考古队狂喜?

为何一户普通的村民拆除鸡舍要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打电话?为何工作人员在听到这句话后又感到欣喜若狂?

激动的工作人员立马派出了考古队前往此地,按理说,拆鸡窝和考古这两件事情怎么也扯不上关系,事实也确实如此,

考古队员感兴趣的不是这户人家的鸡舍,而是埋在鸡舍下方的一块巨大的石碑。

图片

随着鸡舍的拆除,这块埋在地下的石碑也重见天日,它有一个官方的名字:《两广总督陶勤肃公墓志铭》

这块石碑竟然是一块墓碑!

这个墓碑的主人公叫陶模,他生活在清末时期,由于陶模官职较高,且陶模为官时的政绩也比较亮眼,故而是嘉兴一带的名人,在他身后百年,嘉兴一带仍有许多地方知道这一号人物,在当地的博物馆里面,也珍藏着他的一截墓碑。

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块石碑能够引起考古队员如此大的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块石碑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嘉兴市博物馆副馆长方国权曾说:“这块石碑的主人公陶模是清代地方官员中官职最高的,如果他的石碑能全部出土,上面的碑文将对研究当时的风土人情产生极大的帮助。”

陶模的墓碑埋在这户人家的鸡舍下,但是这户在此处生活了近百年的村民却不是陶模的后辈,鸡舍的主人公叫钱新观,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

图片

钱新观和陶模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陶模的墓碑会在钱新观家里的鸡舍底下?

2008年,在石碑出土后不久,这位老人向大家讲述了石碑的来历。

据老人所说,原先老钱家周围的一大片农田都是陶模家的土地,一百多年前,钱新观的先辈是在陶模家工作的佃户,为了方便工作,钱新观的祖先就把房子修在了陶模田地的旁边,

陶模去世后,与他的夫人就葬在了钱家租种的田地中央。

图片

而后来出土的那一块巨大的石碑,在陶模下葬的时候是立着的,它矗立在距离墓地20米的地方,石碑上刻了上千字,钱新观不识字,故而没有太在意内容。

后面这块石碑被一阵台风刮倒,到了后来更是被人为的将陶模的墓挖开,这块石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们把它搬到附近埋了起来,因为

它实在太大,挖的土都埋不住,加之它太过沉重,村民们也不好再将它挖出来,于是最后就在上面盖了鸡舍。

图片

巧合的是,之前在嘉兴市博物馆收藏的那一块石碑正是在钱新观母亲家的鸡舍下发现的。

史料可查,陶模的墓葬中一共有7块这样的墓碑,所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未放弃寻找陶模墓葬中的其它石碑,在90年代,博物馆顺着线索,在1999年找到了钱新观家。

因为当时埋石碑的地方是鸡舍,所以工作人员见状,便没有着急,让钱新观要翻新鸡舍的时候再通知博物馆,时间来到了2008年,随着鸡舍的轰然倒塌,这块历经百余年沧桑时光的石碑重见天日。

图片

陶模:一代清官的故事

陶模,字子方,嘉兴府秀水县人,出生于1835年,逝世于1902年,历经同治、光绪两朝,是清朝末年的名臣。

图片

陶模担任过的官职有很多,自从同治七年(1868)考中进士后,他的仕途就一路生花:

先担任翰林院庶吉士,随后担任甘肃文县县令,光绪帝即位后,先后将他调往秦州、甘肃、陕西等地,在西北边疆,陶模的仕途走向了第二春;

他能力出众又爱民如子,受到西北人民的热烈欢迎,官也越做越大,光绪十七年至光绪二十一年,陶模担任了新疆巡抚,属于朝廷的二品大员。

陶模在西北时政绩卓著,于是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视,光绪二十六年,清政府又将陶模调往了广州,出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

两广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一品大员)之一,清末很多为人熟知的名臣,如林则徐、张之洞、李鸿章等都曾担任此官职,由此可见陶模的地位,说他位极人臣也毫不为过。

图片

然而陶模人生的高光一笔还是在边疆担任官职的时候:

任秦州知州时,天降大旱,饥民人数达到十万;

陶模立即拨出公款,并拿出自家的积蓄和自己的俸禄共4万两,在当地设立粥厂、修建养济院,对孤儿妇女增加抚恤,减免税收以救济灾民,又兴修水利,广栽树木;

拯救了百姓的同时还建设了环境,当地的人们热情地称他为“陶公堤”。

陶模的义举获得了当地百姓的尊重,也获得了上级的尊重,左宗棠看到了,便向皇帝上奏夸赞陶模“治行第一”,由于当时新疆民族矛盾尖锐,左宗棠便请奏将陶模调往了新疆。

图片

陶模来到新疆后,对内针对民族矛盾,他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他减轻田赋,团结各族人民,让新疆边城得以安宁。

对外他寸土不让,誓死守护民族气节:后来英国和俄国先后侵占我国领土坎巨提和巴尔鲁克山,陶模挺身而出先后与两国进行交涉,最终迫使他们归还了土地。

在西北一带,陶模干出了自己的成绩,但他仍旧不骄不躁,克己复礼,在位期间他从未贪污受贿,干违法徇私的事情,政治清廉的他反而会向朝廷进言,说一些其它官员都不敢说的话,请求政府励精图治,富国强兵。

陶模的清廉从他的墓穴就可见一斑:他的坟墓被打开时,人们只在里面发现了他和他夫人的尸骨,他穿着官服,没有任何陪葬品,整个墓葬中最值钱的还是他夫人头上的凤冠霞帔,人们很难想象,这是清朝一名一品大员的墓葬。

图片

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是强弩之末,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官员腐败,却还有像陶模这样一心为国为民的官员,有这样的人实属不易。

晚年的陶模出任两广总督,在那里他遇到了革命党和维新派,他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逐渐意识到中国要想强大,就不能固步自封,而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于是他向朝廷上疏,并派遣吴稚晖率领学生远赴东洋留学。

陶模的一生实在是幸运的一生,他几乎没有被卷进黑暗残酷的政治斗争,在升官之路上一路绿灯,在他的为官生涯中,他不仅获得了上级的肯定,也获得了百姓的爱戴,并且在人生的最后,得以被调回家乡的附近担任官职,在家乡的咫尺之遥度过自己最后的人生。

依照古人“落叶归根”的思想,陶模去世后,他和他的夫人被葬在了嘉兴,葬在了他的故乡。

图片

漫漫追思:寻访陶模的后人

陶模的故事随着他的离世而告一段落,但是西北和江浙一带的人民却从未忘记他。

在陶模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治理西北边疆的成绩卓著,当年甘肃文县的官员编写县志,就曾专门为他作传,兰州和迪化的百姓也为这样以为清廉正直的官员建造了祠堂,日日夜夜香火不断。

2008年,随着陶模石碑的出土,博物院便在思考一个问题:陶模的后人是否还活在世上?如果世上还有陶模的后人,那他们现在又生活在何处?

图片

当地的报纸立刻刊登了这个没有姓名、没有照片的寻人启事,报社能做的只有留下电话号码,让知道消息的人能够主动联系,人们抱着一丝渺茫的希望,希望找到这位嘉兴名人的后代。

功夫不负有心人,记者们经过多方查找联系,终于确定了陶模的一位后人,他是陶模的曾孙,当时已有八十多岁高龄的陶诚益老先生。

陶老先生出生在北京,抗战时期他跟随父母流亡来到四川,战争结束后又回到嘉兴,此后他一直在市图书馆古籍部工作。

陶老先生在这个岗位上度过了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光,直到几年前,陶老先生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且家中房屋因为一场台风的来临而遭到毁坏,单位便安排陶老先生住进了省荣军医院老人病区,让他能够在此地颐养天年。

图片

陶老先生平时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以前身体好的时候他会亲自誊抄报纸上的内容,而身体变差后,陶老先生就开始剪报。

记者见到陶老先生的时候,他手上正捧着跟随自己多年已经略显陈旧的笔记本,他细细地端详着笔记本上他亲手剪下的报纸:报纸上正是关于陶模墓碑的新闻报道。

陶老先生须发花白,牙齿也掉得稀稀疏疏,虽然口齿不清,但是却十分有精神,采访中时时洋溢着他爽朗的笑声,他告诉记者,

他是陶模的曾孙,他的祖父是陶模的第二个儿子,祖父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

图片

对于陶家墓,陶老先生从前听家里的长辈说墓地就在望江泾,但具体位置他也是通过报纸才知道的,得知陶家墓中有一块出土的墓志铭在市博物馆内,陶老先生也感到十分激动。

“我也好想去看看,想了解一下我的曾祖父。”他满怀希冀地说。

陶老先生从事的是跟书有关的工作,他平日也喜欢吟诗作对,而他的曾祖父陶模也喜欢写作文章,在西北地区人们还发现了陶模的文章《陶勤肃公奏议遗稿》;

陶老先生的祖父和父亲同样从事文字工作,从这一点上来看,陶模的后人也继承了他对文字的热爱。

图片

记者拜访了陶老先生后不久,在报纸上的那份简陋的寻人启事也得来了回音,2008年,等待已久的电话铃终于响起,来电的是一位84岁的姓高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曾经是一名教师,在他的回忆中,他的一位学生似乎就是陶模的后人。

1956年时,高老先生因工作调动去了新塍中学任教,作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高老先生经常要对学生进行家访,老先生记得当时班上有一个名叫陶荷生的学生;

他学习上进,品德优良的学生,而当老先生去这位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时,他却发现这名学生的家舍外表富丽堂皇,内里却陈旧不堪。

出于好奇,老先生便问起了这名学生的家世,而陶荷生的回答也十分明确:“我家里祖上做过大官,地位很高,只不过到我们这一代就没落了。”

图片

这名学生当时住在王江泾一个叫大陶村的地方,他说附近还有个小陶村,在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寻人启事后,高老先生几乎立马就确定他的这名学生正是报社要寻找的人,于是他向报社打去了电话。

但是由于记者能得到的线索太少,且高老先生只教过这个学生两年,这件事情也过去了几十年,所以记者们也难以找到陶荷生本人,至今都无人知道陶荷生究竟是不是陶模的后代。

尽管线索到了这里又断裂了,报社仍未放弃寻找陶模的后人,在这篇陶荷生的新闻报道被写出后,细心的记者还在文末留下了一个热线电话,大家都期待有一天这个电话能够再次响起……

图片

往后余生:陶模后人的现状

时间来到2020年,距离2008年已过去了12年,在相关报道的末尾,记者仍旧会加上这样的字眼:

你知道陶模的后人和其余几块墓碑的下落吗?如果你知道相关线索,请拨打晚报热线与我们联系……

图片

但是线索依旧石沉大海,“陶模后人”这个身份仿佛从此在世间消失,报社再也没得到有用的线索,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怀疑或许陶模的后人已经不在人世。

春去秋来,转眼来到2021年,自从2008年记者写了一篇专人报道过后,社交媒体上就再也没有关于陶诚益老先生的只言片语。

但是仍旧有人关心着这位老先生的生活,一次机缘巧合,一位网友将陶诚益曾经撰写的工作总结转载在了自己的博客上。

这份工作总结写于1987年,原本是作为单位的内部资料,但凭借网友的转载,外人也可以看到它,

这份数千字的报告事无巨细地记载了陶诚益先生在图书馆工作的所有成果,从这份报告中,人们也可以看出陶老先生对待工作的兢兢业业。

图片

但令人遗憾的是,转载这份报告的网友告知,陶老先生已于2014年去世,具体原因不明。

虽然陶老先生的去世令人难过,但也在意料之中:2008年记者采访陶老先生时,老先生就已有83岁的高龄,如此算来, 先生在将近九十的时候驾鹤西去,可以想象,先生的葬礼也应该是一场喜丧。

人们似乎又想起,2008年鸡舍翻新,石碑出土之时,那位身体不便的老人,颤颤巍巍的剪下那天的报道,贴在自己珍藏多年的笔记本上……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转眼间来了2022年,春光明媚,万物生机,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对于陶模后人的寻找还未停止……

图片

参考文献

《千余字墓志铭诉说陶模生平》;浙江新闻;2008年12月5日

《嘉兴老钱家的鸡舍下面埋着的一块大石碑》;浙江新闻;2008年12月4日

《陶模曾孙剪贴起晚报相关报道》;浙江新闻;2008年12月1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