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随笔//《谏太宗十思疏》读后感

 胡艳杰 2022-06-16 发布于河南

    
    《谏太宗十四疏》、《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实际上都属于委婉劝谏的奏议书。无论是魏征、杜牧,还是苏洵,写出这样有力度的文章,都是需要有莫大的勇气的。这种勇气来源于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对百姓的体恤。忧国忧民,敢于担当,坚守道义,令后世的我们为之赞叹。
    劝谏君王,如若用咄咄逼人的语气只会令君王难堪,让君王厌恶。进谏有难度,所以,对问题的思考一定要有深度。不仅敢于提出问题,还要分析其中的利害,最后提出可行性的措施,不然,君王为什么要听呢?
    魏征写的《谏太宗十四疏》针对性很强。他针对唐太宗的奢侈多欲、骄傲自满、轻信人言、赏罚不公,提出了十条建议: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住着天使与魔鬼,善与恶时常争斗。当不好的念头产生时,要多想想后果,三思而后行,让天使打败魔鬼。
    作为君王,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因为地位之高,所以责任也很重,国家治理得好不好,人民能否过上好日子,全系于国君一人。所以,对国君德行的要求极高。个人修养、生活上、用人上、执法上,方方面面都要围绕“民本思想”尽心尽力,要做到勤政爱民、爱民如子、情系百姓。
    先看第一句话:“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应该来告诫自己知足;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事实上, 这两句话说的是人的欲望。《“随”论》一书中说:
    “欲望本质上实乃人的一种本性,它是指对能给人以愉快、满足的事物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欲望得以满足能够给人以快感,这是世人追逐欲望的原动力。如果欲望不能给人带来快乐,那么,人的一切事情都是毫无乐趣与意义的。人的欲望体现的是人的动物性,既然作为一种动物存于世间,那么,欲望就将永远与人类相依相伴、如影随形。”
    “欲望本无善恶之分,是人们对欲望的态度令它有了好坏之别,如,有的人为了满足欲望而上进,读书求知、乐善达人、发明创造,也有的人为了满足欲望而疯狂,甚至不要脸面、不要亲情、不要性命。”
    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欲望数不胜数。文章中把人的欲望分为三个层次:有生存欲、食物欲等生理欲望,也有金钱欲、权利欲、占有欲等物质欲望,还有求知欲、成功欲、创造欲等精神欲望。
    所以,否定本能和欲望都是不明智的,但是,欲望若不节制就会走向反面,挑战道德和法规法纪,不仅害己害人,更会危害社会。而魏征所说的“知足”和“适可而止”是让唐太宗加强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因为外在的法规法纪对皇帝无效。那么,对君王来说,究竟哪些欲望可算得“贪欲”呢?魏征认为,标准便是是否对人民有害。故,君王要控制自己内心的贪欲。“贪心”是对欲望的放纵;“知足”是对欲望的超脱。只顾自己,不顾百姓的君王,会被像水一样的臣民推翻。
    再看这句话:“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古代帝王,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一定要谦虚。只有谦虚,才能采纳各方面的意见,才能不被赞美的声音冲昏头脑;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发现治国中的问题,国家才能持续发展。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喜爱田猎,就要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魏征不是制止君王田猎,而是要懂得“知止”、“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一方面提醒唐太宗享乐要有度,另一方面告诫他要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以“田猎”为例,告诉唐太宗凡事都要把握好“度”,就算享受也不能过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谨慎地把事情做完。我认为,这句是承接上句来说的。耽于享乐,政事就会松懈。这就照应了第二自然段中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征的意思是,唐太宗啊,你要始终如一,励精图治,坚守初心(以民为本)。毕竟,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君王真的是太少了。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下属意见;想到有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小人,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斥退奸恶的小人。取得天下之时,总是着眼于解决问题,殚精竭虑;得到天下了,太平盛世之时,君王便常常乐于听好话,忽略了国家发展中的问题。要想远离邪恶小人,自己便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被一些赞美的话迷惑心智。“虚心”“正身”,是魏征开出的良方,依然是从自我道德角度来约束自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滥用刑罚。喜怒会影响到自己的正确判断,赏罚时要保持冷静,莫因一时冲动造成赏罚不公。有失公允,就会让一些贤才远离自己。
    总的来说,这“十思”是要求唐太宗无论是个人的生活,还是处理政事,都要时时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从这些要求可看出,做一个令万民景仰的好君王真的是太难了!
    为了说服唐太宗,魏征还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垂拱而治”,是在君王积极“有为”之后的“无为”,可不是真的不费力气就使国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魏征绘制的“蓝图”令唐太宗心动不已,他决心做继续按好皇帝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于是把魏征的这篇奏章放于床头,时时提醒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