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痤疮的药物主要有维A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抗菌药物、抗雄激素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同时还有多种物理与化学治疗,包括光动力、红蓝光、激光与光子治疗、化学剥脱治疗。 一、外用维A酸类药物 1.作用机制: 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预防和改善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 2.代表药物: 甲酸、他扎罗汀、阿达帕林 3.适用范围: 轻度痤疮的单独一线用药; 4.注意事项: 前清洗痤疮患处,待干燥后将药物涂于患处。如果出现皮损加重的现象,可采取较低起始浓度、小范围试用、减少使用次数等措施。 5.不良反应: 局部可能出现轻度皮肤刺激反应如红斑、脱屑,伴有紧绷和烧灼感,随时间延长可逐渐耐受,刺激反应严重者建议停药。 6.用药交待: 避免接触眼、唇、口腔、鼻粘膜、内眦和其它粘膜组织; 二、口服维A酸类药物 1.作用机制: 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改善毛囊厌氧环境从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是目前针对痤疮发病4个关键病理生理环节唯一的口服药物。 2.代表药物: 异维A酸、维胺酯。 3.适用范围: 结节囊肿型重度痤疮的一线治疗药物; 4.注意事项: 此类药物均需与脂餐同服,以便增加其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疗程通常不少于16周,一般3~4周起效。 5.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黏膜干燥,建议配合皮肤屏障修复剂使用。12岁以下儿童尽量不用。 6.用药交待: 这类药物具有致畸作用,育龄期女性患者在治疗前1个月、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必须严格避孕。 三、外用抗菌药物 1.作用机制: 抗痤疮丙酸杆菌、抗炎。 2.代表药物: 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甲硝唑、夫西地酸。 3.适用范围: 丘疹、脓疱等浅表性炎性痤疮。 4.注意事项: 于外用抗菌药物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故不推荐单独或长期使用,建议和过氧化苯甲酰、外用维A酸类或者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5.不良反应: 较少出现刺激反应,常见皮肤刺激症状有红斑、干燥烧灼痛等,全身不良反应症状如腹泻或假膜性结肠炎等较为罕见。 四、口服抗菌药物 1.作用机制: 痤疮丙酸杆菌、抗炎。首选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药物,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患者,考虑改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2.代表药物: 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3.适用范围: 中重度痤疮患者首选及中度痤疮外用治疗效果不佳的备选治疗方法; 4.注意事项: 服抗菌药物要保证足够的疗程,避免间断使用,但建议不超过8周;联合外用维A酸药或过氧化苯甲酰可有效提高疗效,减少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产生。 5.不良反应: 四环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多但相对少见,与口服维A酸类药物联用可能诱发或加重良性颅内压增高。 五、糖皮质激素 1.作用机制: 小剂量抑制肾源性雄激素分泌,较大剂量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2.适用范围: 重度炎性痤疮的早期治疗。 3.注意事项: 主要用于暴发性痤疮、聚合性痤疮、较重炎症反应的重度痤疮,疗程不超过4周,通常联合口服异维A酸治疗。 六、痤疮,该如何选择药物? 1.轻度痤疮: 可以单独选用外用维 A 酸类药物或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 2.中度痤疮: 需考虑联合用药,常见的联合用药方案如外用维 A 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或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 3.中重度痤疮: 通常需要口服药物联合外用药物治疗,可考虑口服抗生素+外用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或口服异维A酸治疗。 4.重度痤疮: 可考虑口服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也可先口服抗生素+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后,再口服异维A酸;或口服抗生素+外用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口服糖皮质激素也可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