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场作战与主场突围:全媒体时代区域主流媒体对大型赛事报道的实践与思考——以四川观察对北京冬奥会报道为例

 华联科研服务 2022-06-16 发布于广西

客场作战与主场突围:全媒体时代区域主流媒体对大型赛事报道的实践与思考——以四川观察对北京冬奥会报道为例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赛事报道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区域主流媒体既面临各级各类媒体的竞争,又面临客场作战的局面。四川观察作为国内重要的区域新型主流媒体,在北京冬奥会报道中,突破种种障碍和制约,发挥视频媒介优势,深耕本土,延伸信息广度,把握舆论方向,通过全矩阵发力、全平台共振,以独到的视角、多样的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了冬奥会的盛况。

【关键词】全媒体;区域主流媒体;四川观察;北京冬奥会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体在大型赛事报道中使出各类“招数”。对于区域主流媒体而言,既面临媒体竞争,又面临客场作战、人手不足、版权限制和资源匮乏等问题,在报道过程中,区域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发力,策采编发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新媒体矩阵关于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实践,提供了一些参考。

北京冬奥会是全世界人类的体育盛事,2022年2月4日开幕,2月20日闭幕,全球目光聚焦于此,受疫情防控要求影响,四川广播电视台派出人数有限的报道团队分赴北京和张家口赛区开展冬奥会闭环外报道。通过大小屏联动、前后方协作、全矩阵发力,以独到的视角、多样的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了此次冬奥会的盛况。

一、区域主流媒体报道大型赛事面临的困境

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媒体是奥运会成功与否的评判者”,媒体宣传工作对大型体育赛事的顺利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型赛事报道中,区域主流媒体大多在客场作战,没有明显的报道优势,往往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版权规则限制多 核心报道资源匮乏

竞技比赛本身没有版权,国际奥委会设置了转播权来营收以维持奥运会的推广和日常支出,在选择合作媒体的时候,奥委会主要以影响力作为首要因素,中国大陆地区的奥运独家全媒体版权和分销权,均归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有。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改进体育比赛广播电视报道和转播工作的通知》,“重大的国际体育比赛,包括奥运会、亚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包括预选赛),在我国境内的电视转播权统一由中央电视台负责谈判与购买,其他电台电视台不得直接购买。中央电视台在保证最大观众覆盖面的原则下,应就其他电台电视台的需要,通过协商转让特定区域内的转播权,确保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在中国境内的播出覆盖。”①

区域主流媒体虽然有到北京参与冬奥会采访的权利,一般来说,报道组无法进入核心比赛场地和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进行实地采访,因为新冠疫情影响,让采访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在报道中因为版权限制也不能用央视的任何镜头,导致报道工作受到掣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核心报道资源十分匮乏。

(二)报道议题单一 多以赛事报道为主

体育赛事本身是时效性很强的报道,媒体报道的重心在于比赛成绩。如今,主流舆论虽然不再唯金牌论,但金牌仍然是运动员竞争的终极目标,仍然是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区域主流媒体在大型赛事的报道中,因为掌握的核心报道资源少,报道议题较为单一,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主要发布一些赛事成绩,相对的一些深度报道和非赛事报道较少,“赛事+成绩”的形式是区域主流媒体在报道大型赛事时最常用的形式。

(三)内容同质化严重 媒体报道大同小异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能够很快实现二次编辑,发布者能够把别人发布的内容直接复制过来再发布出去,或再稍加整合就直接发布,同一内容经过复制粘贴整合,越传越快、越传越多,出现同质化内容泛滥现象。在一些赛事报道中,由于版权限制和资源短缺,加上人手不足,区域主流媒体很难采访到核心赛事内容,主要靠直接转载央级媒体新闻或者将央级媒体内容稍加工整合,这就导致各区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端发布的内容大同小异,往往某个比赛项目一结束,各媒体推送内容千篇一律,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

二、四川观察对北京冬奥会报道的实践与创新

(一)四川观察对北京冬奥会报道情况

四川广播电视台依托全媒体新闻中心“策采编发”,实现新闻信息的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四川观察是四川广播电视台的新媒体矩阵,全矩阵包括客户端、网站、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四川观察改变了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单向传播模式,接轨互联网生态,各渠道运营战术“全面开花”。报道组采写的原创稿件首发新媒体平台,根据各稿件特点首先在四川观察全矩阵发布,大屏再根据需要选用新媒体素材,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分发模式,小屏反哺大屏,做到大小屏融合联动,重点实现全平台共振,有效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川观察客户端开设了《相约2022北京冬奥会》专题,下设多个子专题,其中原创报道专题《京观冬奥》系列,以记者体验式采访为主,从北京、张家口两地看赛场内外的生动故事;《川越冬奥》系列,聚焦四川运动员首次出征冬奥会,通过亲友、教练等多角度呈现运动员的成长经历,为家乡健儿加油鼓劲;《为冬奥助力》系列,描绘了赛场外的川人身影,反映四川各界积极参与冬奥、助力冬奥的故事。通过专栏专题,将原本主题零散的报道集纳起来,形成了特色报道。

四川观察通过新媒体矩阵平台,不拘泥报道形式,将赛事的竞技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及时传递给受众,在短视频平台抖音创建《北京2022冬奥会》专题,陆续发布北京冬奥会相关内容视频近百条,并在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同步发布。微博账号发布冬奥会相关内容阅读量较高,12条自营话题登上全国热搜;积极报道四川冬奥运动员和四川本地冰雪运动等,相关稿件和视频受到网友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四川观察还与跨界平台合作,2月5日,四川观察客户端联合百度体育上线“北京2022年冬奥会”实时更新平台,第一时间发布奖牌榜最新消息。此外,该平台还可以查阅最新冬奥会赛程消息、冬奥项目介绍、冬奥场馆介绍等大数据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冬奥产品形式。

(二)四川观察对北京冬奥会报道特点

1、报道议程设置:主动及时发声 把握舆论导向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现在,社会更需要新型主流媒体的权威声音,为社会主流受众提供资讯和设置议题。对于新型主流媒体来说,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发挥内容优势,主动及时发声,牢牢把握舆论引导话语权,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四川观察作为一家省级新型主流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为生存和发展营造有利的内外舆论环境。

在冬奥正式报道前,报道组向各栏目频道编播部征集需求,通过精心策划,确定了“紧扣四川元素、突出新媒体”的大方向和系列选题,并对部分选题开展了预采预制。在报道过程中,除了常规赛事报道外,四川观察围绕冬奥主题,主动设置一系列非赛事议题,重点讲述冬奥赛场内外的四川故事,广泛传播奥运知识、奥运文化,宣传冬奥文化、冰雪文化,展现“冰雪热”,预热成都大运会。为配合“成都90秒”短片亮相冬奥会开幕式,报道组提前在成都采制了主创团队的独家采访;在无法进入开幕式现场的限制下,积极寻找场内“线人”,在“成都90秒”一结束,第一时间推送了主创团队访谈,全面领先同城媒体。同时,微博设置话题内容#冰墩墩拍了拍蓉宝宝该你营业啦#、#火墩墩去冰墩墩家串门了#、#蓉宝和冰墩墩元宵节贴贴#、#火墩墩打卡冰墩墩家乡地标#、#成都大运会蓉宝上班倒计时#等系列话题均受到网友关注,获得良性互动,四川观察借助北京冬奥会传播契机,有效传播了成都大运会。

2、报道议题多元:直击热点事件 延伸信息广度

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于大型赛事而言,在整个赛事报道过程中,热点在持续更新。四川观察围绕冬奥,制造热点,直击热点,回应热点。

北京冬奥会期间,“冰墩墩”火速出圈,围绕“冰墩墩”的火爆,冬奥报道组策划了一系列稿件。《记者实测 蹲“墩”到底有多难?》《“冰墩墩”火出圈!设计团队曾专门到四川取材》等多条稿件围绕“全民追'墩’”开展了追踪和解读。围绕冬奥会带动滑雪热进而带动骨科热,专门策划《雪道的尽头是骨科?专业教练教你“摔”》,为跃跃欲试的“小白”支招。《VLOG丨揭秘谷爱凌成都密训地 “金针菇雪场”一夜爆火》紧跟冬奥会赛场热点,以记者体验式报道,展示了成都市民慕名前往旱雪场体验和训练的火爆场面。

媒介融合环境下,人们全方位了解奥运的需求迅速增长,这对媒体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一方面要寻找富有文化气息的报道内容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做好人文方面的报道,恰恰是因为抓住了很多有趣的细节,这也许是区域主流媒体在非主场作战的大型赛事报道中的一种另类优势。四川观察通过延伸比赛来拓展信息广度,发挥视频媒介现场感强的优势,传播冬奥文化,推出了《打卡双奥之城 体验什刹海冰上运动》《北京街头感受冬奥氛围》《冰天雪地变金山银山-20℃的户外“热”了》《无雪无冰照样练 打卡冰雪运动新“姿势”》等一系列体验式报道,通过记者走访、参与的形式,展现冰雪魅力,折射冬奥经济。

3、报道贴近本土:紧扣四川元素 深耕区域优势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越来越主导着报道题材的选择,而受众的需求又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他们不仅关注人物和事件本身,还注重寻找个人与报道人物或事件之间的联系。四川观察在新闻报道的同时注重进行社会宣传,紧扣四川元素,深耕本土优势,贴近受众,贴近本土,将宣传北京冬奥会与宣传四川相结合,讲好冬奥里的四川故事。

四川观察将四川运动员以及与冬奥会相关的四川元素,作为北京冬奥会报道的重中之重,提前介入采访。四川观察客户端开设《川越冬奥》专栏,聚焦四川历史上首次“出征”冬奥会的情况,梳理盘点四川冰雪运动三年时间从零起步到带动千万人的跨越式发展成果;通过亲友、教练等多角度呈现宋祺武、邱冷、武绍桐、高弘博、黎禹汐等5名四川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制作运动员个人海报,在其赛事亮相当日在APP开机页面展示,为他们加油鼓劲;对四川运动员参赛情况在全矩阵报道,及时捕捉赛场上的热点,《川越冬奥⑥|创四川选手冬奥最佳战绩 邱冷掌心上的四个字好暖》通过赛场上的暖心一幕,展现了邱冷和武绍桐两名年轻运动员共同成长、相互鼓励的“神仙友谊”。四川观察sctv公众号发布的《四川观察独家连线高弘博:不留余地,不留遗憾》共情性强,评论区留言充满正能量。“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邱汝专门提到四川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记者敏锐捕捉到并及时发稿,宣传了四川省全民健身冰雪季的成果。这些采访报道能迅速落地成型,与四川观察的本土优势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记者在相关领域的多年深耕,充分发挥媒介优势,赋予这些故事以精彩呈现。

三、结语

区域主流媒体在大型赛事报道中,怎样应对各类媒体竞争和挑战,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将作战的客场转为自己的主场,提高影响力和传播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治站位,要有明确清晰的定位,要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在大型赛事中,能引起受众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但绝不是只要受众感兴趣就不加选择地报道,区域主流媒体的报道必须充分考虑报道发布后的社会效果,更需要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把关。其次,区域主流媒体要充分激活并发挥区域特点和自身优势,使区域主流媒体的大型赛事报道在可读性、丰富性、显著性的功能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保持自身特色和相对优势。各种贴近性报道直接影响着读者的参与热情,这就要求区域主流媒体要通过多种形式和贴近本土的信息,让受众了解和参与进来。最后,区域主流媒体既要提高报道质量,又要丰富报道手段,强化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任何一家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采编团队的素养,尤其要完成在媒介融合新形势下的创新,更需要整个采编团队具备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因此,区域主流媒体在大型赛事报道中,需要在技术上和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上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丰富报道手段,增强产品形式,拓展发布渠道,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