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曲哟喂哟,即有心安处

 思乡远梦 2022-06-16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本人抖音号:抖音搜索思想远梦,欢迎光临。

  知潜江戏曲家协会举办首届荆州花鼓戏戏迷夏令营活动的消息,实乃可喜可贺!

  汉平原戏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天潜沔一带的戏曲主要包括荆州花鼓戏,江汉皮影戏、渔鼓道情、潜江民歌、天沔小曲等。江汉平原戏曲充满着浓郁的江汉平原地方情调,其唱腔悠扬、甜美、悦耳,表演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乡生活和湖乡风貌,又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荆州花鼓原名“天沔花鼓”,顾名思义,它起源于旧时的天门和沔阳一带,后来流传到监利、潜江、京山、荆门等地,自清代道光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荆州花鼓戏承楚文化之绪,它是流淌在天潜沔人民血液中、刻在骨头里的基因和故事。尽管京、汉、楚、黄这些剧种我也喜欢,但远不及乡音乡情的荆州花鼓戏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哟喂哟、可当药。”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与民间小调一脉相承,听起来就像母亲的叮嘱和呼唤,贴心温暖,似春雨般滋润着心灵。“金枝”、“美蓉”、“春香”、“宝姑”、“天保”等剧中人物的名字,个个顺口好喊,又如我们村子里那些熟悉的人名,家里的兄弟姐妹。
  一去二三里,村村皆唱戏;人人都懂戏、个个会唱戏。我生长在荆州花鼓戏发源地的老沔阳,从小耳濡目染间,喜欢上了看戏。荆州花鼓戏带给我愉悦的情感,也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
  忆往昔,村子里每年请花鼓戏班唱大戏,真记不请唱了多少年。但剧中的“摘花”、“挂画”、“咬碗”、“水袖”、“甩发”等绝活精彩绝伦,记忆犹新。《站花墙》的情窦初开、包公的高亢铿锵、秦香莲的凄凉悲调、王瞎子那诙谐的“一藏经”、《十三款》柳爷的仗义执言,救民水火、《斩经堂》中那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到来各自飞”的唱词等历历在目。这些剧目接地气、有人气,其剧情反映忠孝节义。戏剧冲突跌宕起伏,讲述着一个个古老传奇的故事,也蕴藏着多少人间正道,忠诚善良。
  年少时,总渴望看名角演出的大戏。80年代,观看荆州花鼓戏名家胡新中老师、孙世安老师、李春华老师演出的戏相应要多些。只要有他们的戏,不管离多远我是逢场必到。荆州花鼓戏源于农村,它的观众也在农村。胡新中老师的《李天保吊孝》,孙世安老师的《秦香莲》,李春华老师的《站花墙》,唱得声情并茂、流畅抒情,引得街头巷尾人流如潮,戏场上人头攒动。“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台上男腔粗犷高亢,女腔空灵婉转,“唱、帮、打”三者协调配合,好不惬意。
  荣幸的是,这些年我有了直面这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的机会,也写过他们的一些小故事。在他们艺术生涯的长河里,让我得到了滋养与希望。

  时值今天,荆州花鼓戏再也不是不登大雅之堂、不入流的草根文化了,这朵江汉平原盛开的奇葩,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项目。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走出了一条文艺演出的增收之路。诗曰:

  啼笑皆为假,亲情更少真;台前称将相,幕后尽平民。

  演绎春秋事,充当豪杰人;贫穷或富贵,不过一转身。

  一曲哟喂哟,即有心安处。乡愁,就是文脉延亘,就是精神归属。人世间的大舞台走过一茬又一茬,幕起幕落,离合悲欢,留下几分闲情、几分逸趣。
  “莺歌声声送明月,明月皎皎一身清;山歌悠悠传千古,留下一曲《明月情》!”家乡的月亮,是那么的明亮,又是那么的圆满!

  再次祝贺潜江戏曲家协会举办的首届荆州花鼓戏戏迷夏令营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六月十六日写于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