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肿瘤研究方面,中医药的研究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已经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通过各种组学研究证实中医药“微观整体”的调节用;西医也逐渐认识到肿瘤的研究不能局限在单一靶点上,而转移到“微观整体”的肿瘤微环境上,两者就肿瘤的治疗上也逐渐达成共识。 然而,肿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疾病,中西医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也各有优势,临床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彼此的优势,优化治疗肿瘤?就此,本期综合频道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进行了专访。
《肿瘤医学论坛》:您认为在优化肿瘤治疗上,中医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花宝金教授 目前,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癌症的理念上,本质而言还是不同,如中医尚“和合”、强调整体性、以证候为评价指标;西医尚“对抗”,思维、还是过分注重“还原论”方法的研究,以病灶+指标为评价标准。中医最擅长的是辨证论治、整体性、治未病-已病防变(预防复发转移)、扶正培本带瘤生存、促进机体康复、调情志和改造机体内环境。西医最擅长的是以影像学、病理学为基础、局部治疗(手术、放疗、微创)、治已病-减小瘤体、消灭。而二者的长处正是双方的短板,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中西医间就肿瘤治疗的部分观念在逐渐达成共识,如:分子靶向治疗、个体化治疗与辨证论治理念相似,中医与西医的干预策略趋于一致,而肿瘤疗效评价的内容渐渐融合,并向符合中医疗效特点的方向转变。此外,西医的综合治疗也类似于中医的“杂合以治、复杂干预”。 中医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基本上包括几个方面:首先,中成药可以配合西医化疗,共同提高癌症治疗的疗效;其次,从现有研究来看,中成药在减轻化疗所带来的毒副反应,增强患者的耐受性方面也有较好的尝试;此外,中成药还可以很好的改善癌症患者所伴发的其他症状;再有对于年老体弱、耐受性差的患者,中医治疗相比西医疗法更加温和,也更有优势;最后,在肿瘤治疗的康复期间,中成药也可以说是一种很好地选择。 就癌症治疗而言,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是当今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中医联合西医治疗肿瘤,已经形成了现有“强化、维持、巩固、序贯”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 《肿瘤医学论坛》:请您以肺癌为例,谈谈中成药,特别是复方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花宝金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在“六五一十五”基础上,通过文献系统评价和专家反复论证,最后制定出了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总体原则:根据对患者病情进展和机体状况的整体判断,中医药治疗采取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扶正祛邪兼顾或交替进行不同模式。化学治疗期间: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为主,提前干预,减少化疗毒性,提高化疗完成率,增加化疗疗效。放射治疗期间:养阴生津、活血解毒、凉补气血为主,提前干预,减少放疗毒性,提高放疗完成率,增加放疗疗效:肿瘤缓解期或稳定期:益气、解毒、活血为主结合辨证论治,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发展。不适宜手术、放化疗和晚期肿瘤:益气养血,解毒散结为主结合辨证论治。 目前,肺癌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从肿瘤细胞学来看,肺癌发生的本质在与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节失控。临床目前用于肿瘤治疗的中成药主要有康莱特、艾迪等注射剂,复方红豆杉胶囊等口服剂型都在肿瘤治疗的特定阶段发挥着中西互补的作用。浙江省中医院肿瘤科舒琦瑾教授开展的最新关于水提红豆杉的基础研究表明,南方红豆杉水提物对肺癌A549细胞的作用机制主要是诱导其早期凋亡,其可能机制为通过降低P-JNK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改善肺癌患者的疗效。 此外,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效减毒,能较快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并在抗复发转移方面,具有潜在优势。越来越多的资料和研究表明,中成药能改善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使更多患者达到长期“带瘤生存”的状态。 来源:肿瘤医学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