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医生用经方】 保和丸,家中必备的儿童药物

 包斐丰用经方 2022-06-16 发布于浙江

作者 I 包斐丰

424日周日的晚上,突然接到我杭州学生(经方爱好者)打来的一通急匆匆的电话。电话里得知,他四岁女儿小S出现了些情况,希望能得到我的帮助。

大约三天前,小S因着凉,出现了打喷嚏、咳嗽、低烧等症状,虽自行服用小青龙颗粒,但体温依然持续上升。因上海突发疫情,他被封禁在沪一个多月,女儿生病、又不能在旁照顾,电话那头的他,自然显得有些着急。

我当即,通过视频了解了小S的情况后,建议先服用家中现有的小柴胡颗粒。嘱用成人的剂量服用,并要求服后覆被发汗。

但直到次日上午,体温依旧不降,高达39℃,而且咳嗽也变严重了,有黄痰,小便偏黄。看来小柴胡汤,未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此时,我为之换方柴葛解肌汤

服药后,下午,小S的体温很快下降为36.9℃。看来柴葛解肌汤的效果,似乎是满意的。

直到晚上,小家伙状态恢复得不错,还调皮地给我发了短视频,抱怨着药苦说:“包叔叔,我不想喝苦药,你不要给我开苦药”。

大家悬着的心,终于也可以放下了。

本以为,在柴葛解肌汤的三阳清解下,小S的高烧可以告一段落了。但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当晚11点,体温又开始反弹,39.4℃,服用美林口服液后高烧暂退。

426日下午 S的体温又再次飙升至39.1℃,咳嗽厉害,嗓子中听到有痰声,她明显有些烦躁,变得爱哭闹。

此时,我也开始重新审视,是不是遗漏了什么?

在查看微信中消息、照片时,我发现小S的舌苔变得厚膩发黄。再进一步询问得知,她的嘴里还有些口气,已有两天未大便。我在微信里让小S妈妈,赶紧去摸摸女儿的肚子。反馈说,肚子硬绷绷的,敲起来咚咚响。

方证来了!

S的当下表现,是食积发热的保和丸证!再次换方:保和丸加生大黄、生甘草。

服药当晚,睡前体温为37.1,半夜未再升高。

427日上午,体温正常,厚腻苔变薄,小S说自己饿了;下午,排黑色不成型大便,味臭,睡觉时,出了一头的汗。

428日。体温正常,排出黑色稀便一次,咳嗽减轻。嘱其服用保和丸,消息之。

S的高烧,数易其方,最后确定的保和丸加大黄甘草,可谓一剂知、二剂已,效果满意,但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因自己熟悉小S的体质状态,整个治疗过程,我采用与小S妈妈微信问答的方式进行。这种新颖的网诊模式,虽然便捷,但缺少了现场就诊的望闻问切,容易遗漏许多重要信息。我在第三天看到小S黄腻的舌苔照,才猛然想起要“摸下肚子”,最终抓住了退烧的核心方证点。这再次说明了四诊合参是何其重要。

感冒发烧是小儿常见病证,貌似简单,其实,处理起来并不容易。第一,儿科病的变化快,尤其是发烧类疾病,常常在一日之间有诸多变数,方证的变化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临床医生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调整处方。第二,小儿发烧的病因复杂,除常见的细菌、病毒感染外,还要关注孩子的饮食因素。儿童的肠胃功能相对娇嫩,饮食不慎易致食积发热。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小儿食积症状较为复杂,不仅有常见的食欲不佳,大便异常等表现,还会出现发烧症状,且大多伴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咳嗽、咳痰、鼻涕等),临床上极易误诊。S那反复高热,厚腻的舌苔、大便二日不下、咚咚作响的肚子等表现,正是食积发热的典型特征。而且,食积发热的小儿,在发病前,大多有过暴饮暴食等饮食不慎的诱因。小S妈妈事后回想起来了,生病的前几天,小S曾连续吃了几天的虾、扇贝等食物,相对与小S的平时饮食,明显是超量了。

我在临床处理小儿食积,用得最多,且疗效突出的方子,就是“保和丸”。

保和丸,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之手,属于治疗食积停滞证的经典方之一。在传统中医脏腑理论中,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故《黄帝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若胃的功能出现异常,则胃气不和,食积内滞化热,则诸病丛生。朱丹溪用这张具有消食、导滞、和胃功能的药方,来治疗食停胃脘而致的胃气不和病症,达到调和胃气,恢复身体健康,所以方名为“保和丸”。

保和丸,是一张儿科应用极广的常用方。根据现代中医文献报道,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小儿腹泻,小儿疳积,慢性胃炎;也用于治疗小儿咳嗽,胆道感染,神经性呕吐,胃柿石,幽门不完全性梗阻,小儿荨麻疹等病症。

保和丸在药店有成药零售,是家中必备的儿童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