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中医脉法的学习中,有张仲景《辨脉法》、王叔和《脉经》、李时珍《濒湖脉学》、医宗金鉴载《脉诊心法要诀》、中医本科班《中医诊断脉学》、祖父胡昶道传承的《脉诀归正》等。虽然当代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疾病 都可以细致如毫的明确诊断,这一点上,比之古传脉学早已先进不知多少倍。然则,在多年的实际运用中,发现古传正统中医脉学仍有其实践意义。 襄阳经方家胡梁谱医师认为,中医脉学的重要实践意义主要有两点: 1:古传中医脉学是一套完全独立于现代医学的诊疗系统,所以对仪器设备没有依赖,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仪器设备的前提下,古传中医脉学能够指导诊断疾病,指导治疗疾病,指导判断疾病的转归预后。从这一点来看,在仪器 设备充足的条件下,古传中医脉学是劣势。但是一旦处于极端环境,例如在特定环境例如核战、大面积停电,能源枯竭,野外临时诊断等,仪器设备中止运行的情况下,脉诊仍有一定实战意义。 2:脉学从理论到实践,主要靠医师的多年脉诊积累而得,所以一旦医师掌握脉诊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够发挥出诊断的迅速性,实用性、简便性的优势,在同即使在能源充足,现代环境设施齐全的情况下,脉诊诊疗仍有一定机率率先发现疾病并提出明确诊断。在日常诊疗中,由于本人胡梁谱医师从事脉诊17年,很多情况下就出现了一号脉就率先提出诊断的情况,随后病主再进行仪器验证,在某些疾病,例如心脏病,脑血管病,类风湿,脉诊的结论与仪器诊断可以以高度的吻合。综合上述原因,无论是从提高医术着眼,还是从提高诊疗水平入手,学习,继承中医脉诊都是完全必要的。 一、诊脉之要首先在于辨脉体。 辨脉体的五纲要,在于辩清位、数、形、力、势。脉体五纲,举例说明之: 脉位者,脉之部位也,浮者轻手即得,沉者重按始见。 脉数者,脉之至数也,一息四至为平脉,六至为数脉,三至为迟脉。 脉形者,脉之形态也,如张弓弦者为弦脉,散漫不收涣散者为散脉。 脉力者,脉之力量也,有力搏指为实脉,无力应指者为虚脉。 脉势者,脉之来去盛衰之势也。来盛去衰为洪脉,往来艰难为涩脉。 二、诊脉在于辨异同。 传统中医学将人体所呈现的脉象分为28种脉象,有了上述五纲为总结,那么,在五纲的基础上,再进行辨异同,那么各种脉象就清晰明了了。 1.此8脉以脉位为纲:浮沉 伏牢 革芤 濡弱。浮无力为濡,浮有力为革。沉有力为牢,沉无力为弱。浮中空无力为芤。 2.此7脉以至数为纲:迟数 缓疾 促结代。三至为迟、六至为数、四至为缓、七至为疾、缓而时止能还为结、数而时止能还为促、脉止不能自复还为代脉。 3.此10脉以形态为纲:弦、细、大、长、短、散、革、动、滑、濡。形态似弓弦为弦脉,形态似细线为细脉,形态似大路之宽为大脉,形态似小路为小脉,形态似长条为长脉,形脉似短条为短脉,形态似分散为散脉,浮而有力为革似同按皮革为革脉,形态似豆在关中乱动为动脉,形态似旋转形前行为滑脉,浮无力似软绵为濡脉。 4.此6脉以脉力为纲:紧、实、虚、微、濡、弱。脉力强且紧绷为紧脉,三部脉力强为实脉,三部脉力无力为虚脉,三部无力达到似无的程度为微脉,浮而无力是为濡脉,沉无力为弱脉。 5.此4脉以脉势为纲:洪、滑、涩、动。来时盛去时衰为洪脉,以旋转之势前行为滑脉,往来艰难为涩脉,往来乱动为动脉。 三、脉诊可用于辨疾病的阴阳顺逆。 在脉象中,首先应肯定 阳脉是指脉诊中的浮、数、实、长、洪、紧、动、促、大、缓、革、牢、滑、弦、疾。 阴脉是指脉诊中的沉、迟、虚、细、结、代、涩、短、微、濡、弱、缓、芤、散、伏。 各种阴阳脉象,都可以反映出一定的特定疾病,这是脉学中的固定知识内容,自古有很多医家总结出了以脉断病,铁口直断的诸多口诀,然而,胡梁谱医师认为,在实际中的运用,判定脉象与人体体质的顺逆,才是重点,具有实际意义。 人体的体型要与其脉象相适应为顺,若是体型与脉象不适应为逆。顺证易治,预后好,很容易好转,逆证难治难以好转甚至预后不良。无论形体还是病症,都应与脉象相适应,反之则为逆。 例如体质体型方面: 1.人肥而脉细小如丝欲绝者为逆,凡是人生长得比较高大肥胖的,但是切脉得到阴脉,就为逆证难治。 2.人瘦弱而得躁脉者逆。人身涩而脉来往滑者逆;人身滑而脉来往涩者逆。人身小而脉来往大者逆。人身短而脉来往长者逆;人身长而脉来往短者逆。人身大而脉来往小者逆。形与脉逆,患病则预后多差。 在诊疗中,我常常观测到一个人体小脉大,那么这个人就处于极度偏亢状态,会因阴不潜阳,过度燥动而衰竭。如果一个人形体壮大而脉力却低小,那么这个人就处于极度偏衰状态,终究会因为阳气不足而衰亡。那么,形体的大小与脉象相适应,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常态。 四、脉诊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判定 在一般情况下,疾病都是脉症相合的,绝大多数切脉切到阴脉的人,身体健康都是退化的。正常人的脉是缓脉,而久病之人的脉一般都是阴脉。襄阳胡梁谱医师在使用经方诊疗的过程中,只要切脉号到病人是阴脉的,那么病情治疗后会有一个转机,很多疾病会慢慢变成阳脉。例如,虚脉变为缓脉,弱脉变为浮脉等。 阳脉之中有一部分脉象是为过度之脉,正统中医认为,无论是太过还是不及都是病态,正常人为和缓之脉,像阳脉中的实,长,洪,弦,疾,动,促等脉也不是正常脉,但是这类脉象,属于人体局部过亢所导致的,人体的动能还比较强,所以在治疗方面,比阴脉要相对好治一些。 阴脉的总体体质特征就是阳气不足,能量不足,由于本身缺乏能量,所以要靠经方药物治疗后逐步恢复,而阳脉里面的病脉,只是局部有亢进,所以不需要使用经方额外补充阳气,只需要通过调和阴阳,梳通气机等方法,把体内阴阳调和平衡,就容易恢复成和缓之脉。 总之,在中医诊疗中,经过正确的治疗,症状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减轻症状,减少病灶,恢复健康。脉象方面,经过治疗,太旺的阳脉会得到舒缓,逐渐变成和缓脉,而阳气不足的各种阴脉,经过治疗后,只要在向阳脉类好转,那么胡梁谱医师就可以基本肯定这个病是在好转了,除非是出现阴阳离绝的脉症不符的极端情形。所以,脉诊一直作为我判定病情是否已经好转的依据之一。 2022-6-14襄阳中医经方家胡梁谱医师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