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阊门藤器业

 苏迷 2022-06-16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2年05月30日 B07版

  华致中

  旧时,坊间往往习惯将传统手工藤编与“竹棕草柳蒲”诸业,杂归一类。其实,藤器业既有古老历史的传承,又具行业的相对独立性,只是所处社会地位低微,不仅查无行会组织,而且见于记载的文字亦极有限。

  相传早在明代,手工藤器编织出自吴县香山一带,厚植民间。那时村人在农闲辰光,将藤编作为一项副业,以贴补生计,它与香山木作,堪称一朵美丽的并蒂莲。然两者名声迥异,更是大相径庭。香山木匠,闻名遐迩。香山藤作却“藏在深闺人未知”。个中原因恐怕甚多,亦无文字可查考。

  但关键一点可以肯定,藤制品所需原材料藤皮,产自遥远的南洋群岛,加之古代对外封闭,落后的海运周转期又长,由南洋经广州,再转运上海来苏,局限性极大。况且香山乡人仅是作为农闲副业且产量甚微,由此不难想象,其影响力确是勉为其难。

  明清时的苏州,尤其是清康乾时期,已是东南一大都会。水运交通繁忙,万商客流云集,手工百业兴旺,阊门繁华雄冠。清末至民国初年,阊门外南浩街上,一些平时经营颜料生意的老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通过海轮商船转运,附带运回南洋所产藤皮,想不到,无心栽柳柳成荫,由此刺激了吴县香山藤编及胥口等地藤编业的兴起。在繁华阊门商机的催生下,包括香山藤匠在内的许多手工业主,纷纷迁至“黄金圈地”谋生,骤然如鱼得水,生意风生水起,从而使古老藤器业,在新的领地焕发无限生机。作铺聚居较多之地,为阊门外山塘街与下塘街,生产模式大多皆为夫妻老婆店。

  全市除察院场张义兴藤作是广东人所开外,阊门一带(娄门一带也有零星专事藤作修理)业主,全是吴县香山人。名气响的铺作有徐源顺、陆永兴、计恒泰、顾万源、顾福大等。其中徐源顺藤作设在山塘街46号,另设分号顺兴源。这个地段水陆码头繁忙,市井客流不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极大优势。徐源顺藤作,延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业主徐子良手中,已具一定规模,仅店内学徒就有10余人,相比其他家庭式的店作经营,堪称鹤立鸡群。此外,由于阊门水路通达,运费经济,由此拉动了山塘街沿线商铺林立,其中,桐桥附近亦有藤作应运而生。据1931年的《吴县副刊》载,苏州藤器作坊三十余家,从业百余人。

  徐源顺作为百年老字号,经营厚积薄发,逐渐自成特色。物件制作讲究,品种时常翻新,随购定做自便,价格童叟无欺,因而赢得顾客信赖,名声影响日增。所编各类藤器经大运河、长江和太湖等水网船运销往吴县、吴江、嘉兴、湖州等周边地区甚至苏北淮扬及山东等地。“附郭通舟,商旅辐集”,拥有阊门“六码头”黄金水道的优势,阊门山塘地区很快成为苏州藤器物件的主要集散地。许多外地客商通过船只送货抵苏,返回时带回所需藤编用品,或批发或零售已成为常态。附近各地商人贩夫更是“竞与吴地为市”,比如那时山东地区扎扫帚不用铅丝,全靠藤皮穿扎,十分经久耐用,需求量甚大。

  苏州藤器产品名目繁多,林林总总有八十余种,涵盖范围极广。苏州作为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藤器用途甚广,如农家种桑养蚕用的藤蚕匾,水乡船农必用的橹箍,米行专用的巴斗,城乡家庭生活所用的藤椅、藤靠背、藤榻、提篮、藤箱、藤枕、藤萝、藤书架、藤拍(拍打晒被之用)、小藤匾(妇人存放针线剪刀用具)等。旧时,苏州人家添置的藤制家具数量不一,量力而购,但一般家庭均置有藤榻、藤椅等,既实用又耐耗,生活节俭的老苏州人,往往将这些老物件传代使用,那些包浆厚重的藤器虽显陈旧,却极富年代气息。

  笔者记得,小时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苏州,每到炎炎夏日傍晚,街头巷尾人家乘风凉时,有的人家一把旧藤靠背,常常被兄弟姐妹视作“宠物”争坐,这应了苏州一句老话,“破虽破,终归还是苏州货。”说明苏州手工业产品灵不灵,百姓心中自有衡量的一杆秤。苏州人喜爱藤编制品,尤其是藤榻、藤椅、藤床等,不光是因其质地坚韧,色泽素雅,手感平滑,富有弹性,还因为置寒室不觉其奢、布华堂不觉其陋,可谓两全其美,十分称心。

  旧时,一般买主以购红(赤)藤制作器具为多,这类藤产量高,价格低。而白藤质地属中上等,色泽乳白,韧性强,价格偏高。最好的藤料玛瑙藤,产自印尼与马来西亚等国,不爆裂、可防水、有弹性、富韧劲,被誉“藤中之王”,所制作的椅、榻、床等大件物品,具有坚韧光滑,坐靠舒适,结实耐用,美观大方之特点,颇受殷实人家的青睐。据说,旧时由香山藤匠巧手制作的产品中,有一款用上等南洋藤条精编的太师靠椅,被列为高档用品。这款藤椅制作用料极其讲究,藤皮的厚薄、阔窄、粗细、色泽等几乎一样。靠椅上先精心设计图案,再用藤皮穿梭出各式花卉、动物和如意等,造型有胡椒式、六角眼、盘花、孔雀开屏等,彰显吉祥如意,富贵气派。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藤器业和其他手工行业产品一样,迎来了新生。在合作化浪潮中,1955年9月成立藤器生产合作社,从业101人,社址设山塘街15号。次年2月,金阊与平江两区的零星藤器修理户亦组建合作性的修理组,前者在大马路1121号(今广济路),后者在人民路405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该业与竹棕草柳蒲等业几度拆并,后成苏州竹藤器厂,厂址在阊门外北浩弄10号,主要产品有竹器类的稀片床、蒸笼、竹梯及日用小商品,也有藤器类的牛角椅、二节床、单靠和车椅等。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专事藤器修理的藤匠,除开店承接各类藤器修理业务外,还时常挑担走街串巷,吆喝着“阿要——修——藤靠背”招揽生意,一旦有生意,通常情况就在客户家门口现场操作,立等可取,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后来,因市场机制以及生活条件改善等多种因素,藤编行业逐渐式微。然而,悠久的吴地藤器匠艺并未湮灭。2020年4月,有一位藤编艺人46年匠心守护着非遗,他,就是吴中区香山藤编艺匠顾新顺。他从小深受祖传藤编技艺的熏陶,喜欢并执着于这一行,数十年如一日“嗜之越笃,技巧越工”,在藤编天地兢兢业业坚守,精雕细琢,匠心可敬。更令人欣喜的是已收学徒数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苏州藤编,历史上源自香山,逐渐式微的藤编业,竟然还是在香山萌发出古老匠艺的新枝,令人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