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讲咸入肾。 所谓的“咸”,主要指的是氯化钠,咱们平时说的盐。 但盐并不是氯化钠一种,硝酸盐和硫酸盐同样也是咸的,只不过平时很少用到。 硝石,就是一种硝酸盐,主要含硝酸钾,过去咱们用它来制火药和做打火石用。 中医上还有一味泻下药,叫芒硝,这是一种硫酸盐,主要含硫酸钠。 经方上治疗肠胃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不通的大承气汤,就用到了芒硝。芒硝里的硫酸钠进入到肠胃以后,能阻止肠内水分吸收,那么大便就会变得稀薄。同时能促进肠道蠕动,将稀释的粪便排出。 在五味当中,酸、甜、苦、辣都是有机物的味道,多多少少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而咸味主要来源于矿物质,本身是无机物,并不能为人体代谢提供能量,看似最没用。但人不吃甜的、不吃酸的都死不了,但不吃盐就会死人。 盐到底什么作用呢?简而言之:锁水。 咱们平时吃的盐,进入到肠胃以后,会在小肠吸收,然后进入到肝脏,再从肝脏进入到血液循环当中。 咱们体内的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细胞里的水,占2/3;剩下的是细胞外的水,包括血液和组织间的水。 不太严谨的来说,细胞是泡在组织间液和血液里。 钠离子进入血液以后,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间隙。而是正是因为组织间的钠离子和细胞内的钾离子存在,才能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让细胞不至于失水或水肿。 当吃盐多了,体内钠离子增多会有哪些生理变化呢? 当组织间隙的钠离子增多以后,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就被打破了,钠离子就会把细胞里的水“拔”到细胞外,细胞处于失水状态。 钠离子“拔”出来的水,一部分充满组织间隙,一部分进入血液当中。 所以说很多人晚上吃咸了,第二天就容易水肿,其实就是细胞失水,组织间隙里的水太多了。 细胞里的水进入到血管以后,血容量增加了,那么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所以说防止高血压,先从饮食上少盐开始。 对于爱美的女孩子,长期饮食过咸,细胞处于脱水状态,那么皮肤就会很差。所以要想皮肤好,也得少吃盐。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脉就是血管,吃的过咸了,血容量增加,血液循环变慢,在体表上看起来静脉血管就发紫,血管是膨出的。 从脉象上来说,由于血管壁压力增加,血管收缩幅度减小,脉搏也是比较细弱的。 《灵枢·五味篇》说:“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大家都知道吃咸了会口渴,其实是细胞失水之后,细胞觉得渴了。 中药炮制上有个盐炙法,就是把中药用盐炒制,能增强温阳缩尿的功效。原因也很简单,炒制过后体内的钠离子增多,把水锁在体内了,尿液就会减少。强行解释盐炙能增强药物温阳作用,其实没什么道理。 再来说体内钠离子不足。也就是盐摄入过少。 此时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被打破,细胞外的钠离子减少,而细胞内的钾离子不变,水分就会进入到细胞内,导致细胞水肿。 《管子·轻重甲篇》里提到“无盐则肿”就是这个道理。 吃的过咸是组织水肿,而吃的过少是细胞水肿。但细胞水肿之后,细胞很快就会死掉,那么这就代表着死亡。所以过去为什么盐铁专营,因为老百姓不吃盐就会死,通过盐业官营就能为国家提供充足赋税。 体内钠离子不足以后,血液里的水被“拔”到细胞里去了,血容量降低,那么就会导致血压下降,血液循环衰竭,就会出现乏力、嗜睡、尿少、恶心呕吐、肌肉痉挛、抽搐、四肢僵硬、最后昏迷死亡。 当然钠离子在神经系统中也有重要作用。平时如果出汗多了,没有及时补充盐分,晚上睡觉就容易抽筋,其实就是钠离子缺失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肌肉不正常收缩。以后有机会再细讲。 至于咸入肾,中医讲肾主水,其实已经认识到了肾脏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如果吃得过咸,钠离子会使人体的水分不易排出,从而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减退。 同时饮食过咸会使血压升高,进而损伤肾脏血管,引发肾脏实质缺血,导致肾功能衰退。 古人对于肾与水液代谢循环是有相对程度认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