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倪海厦,在给全体中医学生的一封信中,一针见血地说到: “如果你的教授在看诊时,都是以西医的诊断为基础,满口的西医检验名词,满口都是西药好,请问你,你到底是在学中医呢? 还是学西医呢?” 中医把诊病的基本思维过程叫作“辨”,如辨病、辨证。辨就是分析、辨别。有的人不理解,所以把“辨证”写成“辩证”。 中医辨的过程就是通过四诊采集临床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并作出诊断。 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可能把“辨”变成了“套”,变成了草草走过场的形式,把西医的病名套成中医的病或证。如“肝硬化就是鼓胀”,“尿道感染就是淋证”等。 这种“套”的现象在现代中医临床和科研中,已经越来越普遍,不仅制约了中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贻误了患者的治疗,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 庸医治乙肝 45岁的牟先生,平索个性急躁,2018年8月患上乙肝。在当地找了位中医师看。 此人毕业于某中医学院,号称中西医兼修,擅长两者结合。这位医生,面对牟先生的乙肝病毒,直接西医思维,认为那就是“毒”,是“热毒”,所以不假思索便以清热解毒的方法处理,处方里用了大剂量“抗病毒”的药物如:大青叶、白花蛇舌草、田基黄等。 就这样治了半年,结果是,非但乙肝病毒没有被解掉,反而他所用的那些极其寒凉之药,生生把牟先生的胃给搞坏了。 这不由得使人摇头感慨—— 且不说病毒是不是“毒”,即便是“毒”也有热毒、水毒、浊毒、瘀毒、寒毒等的不同,如果连起码的寒热虚实都不分,你还敢标榜自己是中医? 2019年三月,牟先生打听到我以后,从油田来到市里,找我来诊治。 乙肝的病因病机 前文说过,中医需要严谨的辨证过程,即通过四诊采集临床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并作出诊断。 作为一位祖训加身的医生,我自然会严格遵守这一规程。 我先是通过四诊合参,通过牟先生表现出的“两肋胀痛、头晕、身软、乏力、纳差、厌油、烦躁易怒,伴耳鸣,腰背疼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等症状,诊断他为肝郁气滞兼肾阴虚所致的乙肝,然后,自拟一方: 疏肝活血祛瘀汤加味。 药物:柴胡、白芍、当归、川芎、郁金、水蛭、山豆根、菌灵芝、五味子、青皮、白花蛇舌草、满天星、枸杞、仙灵牌、菟丝子、甘草等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11个月后,诸症减轻,复查肝功及两对半,肝功能正常,不过两对半还有两项阳性。 继续服药半年有余,诸病痊愈,化验一切正常。 随访至今,2022年4月,已过去三年有余,未曾见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