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长宏
2022年6月17日
人生在世,人人都有一张嘴和舌头,这嘴和舌头就是用来说话的,纵观古今,有很多说话的艺术值得借鉴,有的人说话,眉飞色舞,神采亦亦,毛遂几句话,让楚王救赵,胜过千万军马;有的人说话,能让群情激愤,而有人说话,会让人听起来一撅不振,有人说话,自毁前程,更有甚者,祸从口出,引火烧身。


从语词的角度,说话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意思,发表见解。
而说话的艺术就不是用一句话可以表达出来的了。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一是否有说话的不良习惯;二是避免冗长繁杂;三是因人而异,四是表达准确、形象,五用本真通俗语言,六力求缓转尊重,七称呼得体,八自我介绍适时适人而定,九可以用善意的谎言,十当说时能说会道,十一语言中的幽默可以化解谈话中的紧张、尴尬等气氛,在沟通中,语言幽默如同润滑剂,能化解冲突和矛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沟通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如何把握说话的度,这里有三要素:那就是
1、该说时会说体现水平。
说话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地说好,却并非易事,说什么,怎样说,什么时候说,说到什么程度,都要有所掌握。老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如果说不好,就很容易祸从口出,害人又害己。房檐下的麻雀叽叽喳喳,叫不休,不抵雄鸡一唱天下白。真正有素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拥有根植内心的修养”,根植内心的修养需要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平时少说话,当轮到你说话时,还要看一看,此话如何说,选择一个角度,既能表达本意,又能不引人入歧。这时你得能说,会说。

2、不该说时不说体现聪明。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固然说明你口才不错,但是,如果不注意时机,不该说的时候也说个没完,必然会导致祸从口出,给自己惹来麻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是很难补救的。“言多必失”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那些成功的人,说话就会注意方式、把握分寸,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非常得体,说话的时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适时保持沉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适时的沉默与美妙的语言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休止符与音乐符一样重要。沉默会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说出不恰当的话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产生严重后果。当一个事件你是全权目睹者,你知道的很多,但没有人叫你说当然不说,在不该说的场合不说,就是该说的场合,也得考虑一下怎么说。有时候要说真话,但真话不一定全说。

3、知道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体现智慧或城府。
《论语》中教人说话的艺术有载: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说:“应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就是失仁;不该说的时候说了,就是失言。智者既不失仁,又不失言。”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对人性的洞察,识人的能力。所以,想成为智者,想把握说话的时机,就要提高识人的功夫。


如果是与人沟通时,通过察言观色知道对方想不想听:别人向你请教问题,一般该说。这个时候你必须说,不能卖关子。若对方听得津津有味,神态很专注,或者频频点头,说明他听得进去。当他愿意听的时候,你必须知无不言,否则就是失人。相反,对方表现得不耐烦,你就不必多讲,可以从他的表情、神态、肢体、语言等方面做出判断。无论是和领导、同事间的交流,还是和家人、朋友间沟通,或是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如此。凡是你想表现自己的长处,想炫耀或显摆自己的能力时,可以不说。如果你特别有表达和倾诉的愿望,也要看对象是否靠谱而说,否则就很容易因一吐为快而失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