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夫妻之间闹翻,能闹到什么程度? 01 昨个儿我可是真正开了眼界。 什么翻老账、揭短儿、说绝话、在对方伤口撒盐、搞小动作……我都在现场亲历了一整遍。 作为一个莫名被卷入别人家务事里的旁观者,除了尴尬,我想不出其他的形容词来表达我当时的感受。 万万没想到,一个机构的老板娘竟然能把自己和老公的矛盾闹到全部员工面前,丝毫不顾自己和丈夫的颜面。 我真搞不懂,她为什么选择了这么两败俱伤、玉石俱焚的行为? ![]() 02 一碗面与分家争权 那天早上下雨,我去得晚,刚一进门就听到老板娘充满暴怒的吼叫声。 顿时脚下一愣,不知道又是什么引爆了她的易燃导火线。 进去之后才发现,一众同事都呆坐着,而老板娘一个人在讲台前说得面红脖子粗、唾沫横飞。 本以为是工作上出了什么问题,惹得老板娘大怒,结果被要好的同事拉到一边,才知道原来是和老板闹矛盾吵架了。 “那把我们都叫过来干什么呀?”我疑惑地问,“这家务事得在家里解决啊!” “你还看不明白啊,”同事一撇嘴,“这是让我们选人站队呢!” “啊!怎么闹到这种程度啊?”我有点懵,“为啥子吵啊?” 同事露出一个无语的表情,“因为老板昨晚9点多发消息给老板娘说他快到家了,让老板娘去帮他做一碗面。” “这不很正常的一件事吗?” “可老板娘觉得老板不应该让她去做这碗面,觉得老板拿她当保姆呢!” “一碗面有啥的呀,又不是天天做!发这么大火干嘛!” “傻了吧你,”同事轻轻拧了一下我,“这是借着一碗面的由头和老板争权闹分家呢!” “可老板今天不在啊!” 闻言,同事白了我一眼:“老板在,她还怎么发挥啊?” 也是,总得先在人前树立起自己那可怜巴巴的受害者形象,要不怎么抢占道德高地啊?03 习以为常的受害者心理与报复行为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时不时的就把自己包装成“可怜巴巴的受害者”。 比如最常见的,两个人吵架,总会有一方把自己为对方做过的事情“如数家珍”般的一件一件倒出来; 再把自己认为对方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一件一件撕扯出来; 最后再以一场歇斯底里的哭喊或者声嘶力竭的咒骂作为结束。 而另一方呢,不管口才如何,都会尽己所能一一反驳,并且也列举出自己为对方做过的以及对方也曾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就这样,双方不停拉扯,哪怕力竭,也止不住对对方的怨恨,对自己的怜爱。 所以只要有一丝机会,不管说了多少次,不管人前人后,不管丢脸与否,都会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说上好几次。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平衡自己心中不断翻涌的受害者心理。 通俗来讲,受害者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悲惨状况归因于外界,或把事情归因为客观环境或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并且通过指责外界来获得自我宽慰,进而催生自怜心理的一种思维模式。 就像上文中的老板娘,数次在员工面前大声哭诉,狠狠咒骂,为的就是满足自己的受害者心理,以此获得平衡。 而她的行为表现就是带着深深的恶意报复行为。 传递出的信息就只有一个: “呵!你敢让我受委屈,你敢伤害我,那我就把事情闹到所有人都知道,我要所有人都看到我的委屈!” 至于发作的理由,一口空气都可以,何况一碗面。 因为在她眼里,那就是盛着她多年委屈的一颗心,必须狠狠报复才能平衡自己的受害者心理。 所以闹出文章开头那样的举动就不足为奇了。 ![]() 不是因为一碗面小题大做,而是为了达到可以伤害对方的目的。 因为当受害者心理在他们心中越演越烈时,他们的报复心理只会越来越强,会带着一种你让我不好过,我也让你不好过的想法,去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自扬家丑、当众撕破脸、互相殴打…… 即使他们知道这样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可只要能成功地给他们怨恨的人添堵抹黑,让外面的人一看到他就想起,“哦,他就是那个谁谁谁,做了什么什么……”他们就很解气了。 就会觉得不枉他们撕破脸皮、大闹一场,使足了劲把最锋利的刀子,插到最初相拥的枕边人心里。 至于对方后来如何,谁管呢? 04 每个人,在人生中碰到挫折与不顺心都是常事。 但内心强大程度不同、心智水平不同的人在应对那些挫败时,反应就完全不一样。 有些人会把这些挫折当成机会,通过解决难题收获成长; 而有些人则怀抱着受害者心理,总觉得问题都在别人身上、不顺来源于环境。 拥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归咎于他人, 表面上让自己获得了短暂的同情与安慰。 但实际上,却丧失了人生的掌控能力。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明白,不管你之前受了怎样的苦、受到了多么不公平的待遇,都没有人会替你的痛苦与人生负责。 唯一能为我们人生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 痛苦还是快乐,到最后只能自己选择,和他人无关。 我们不是要逆来顺受,而是调整好自己,向前进,继续生活。 共勉。 作者:春筱书/青季,精读读友会会员。浮生如茶,破执如莲,戒急用忍方能行稳致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