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浓浓谢衙前 沿着皮市街行走,与之相连的各条小巷也在春光中向小编“招手”。大王家巷、祥符寺巷、装驾桥巷、史家巷、闾邱坊巷的故事都已一一交代过。今天,咱们走一走谢衙前。 谢衙前东出临顿路,西出皮市街。 巷名中的“谢”,来自明代指挥谢翰。他曾居住本巷,故名。旧时,这里还被称为碎银巷,“文革时”曾名培育巷,1980年复名。王鏊《姑苏志》作碎银巷,同治《苏州府志》并注“(在)白塔子巷北,今名谢衙前”。《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作谢衙前。
巷内西口有灵鹫寺,梁天监中僧永光建,钱氏改为永光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令因寺僧不守戒律,将东屋“割”出,开设了巡警学堂,后改建为善耕小学。2009年,小学搬迁至平江新城。 ·搬迁前的善耕小学旧校门 剩余部分在解放前夕为“河南大学”所用。1950年后,先后为毛巾厂、棋子厂、纸团扇厂和新苏丝织厂所用。1986年,灵鹫寺大殿移至中张家巷中国昆曲博物馆。
14号为苏州市第三中学校。清宣统三年(1911),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创办的慧灵小学迁至谢衙前,改名为慧灵女中。1938年,晏成中学、慧灵女中合并为浸会联中,3年后又分开。1952年,两校再次合并为晏成慧灵中学。1953年1月,人民政府接办为公校,遂定名为“苏州市第三中学校”。 ![]() ·慧灵女中毕业生合影 ![]() 29号为佳音堂,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28、30、32号为吴宅。此宅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三路,中路三进,依次为轿厅、大厅和楼厅。楼厅面阔五间,下层有鹤颈轩。东、西次间前各出厢楼两间。
谢衙前还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这里曾是日军正式缴械受降之地。 苏州市档案馆的《苏州抗日斗争史》记载,1945年9月30日地方报纸有《办理日军缴械,国军昨日抵苏,各界欢迎者达数万人》的报道。9月30日上午9时,受降仪式在谢衙前国民党第九十四师第五师司令部举行,五师师长李则芬主持仪式。这标志着侵占苏州的日军正式缴械投降。 ![]() 走在春意盎然的谢衙前,或许已经找不到这个历史事件的痕迹。此刻春光正好,我们能做的是铭记过去,不负今朝。 ![]() 发布:《姑苏古城》微信公众号 2022-03-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