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止泻汤为主治疗小儿肠炎

 中医睡眠张医生 2022-06-17 发布于山东

止泻汤为主治疗小儿肠炎

魏弘,主治医师(湖北省武汉市儿童医院邮编:430013)。

主治

小儿肠炎。

处方

子黄芩5克,川黄连0.5克,粉葛根、广陈皮、车前子各7克,云茯苓10克,苡仁米、芡实米各15克,粉甘草5克。

用法

伴发热者加生石膏25克,竹柴胡7克;呕吐者重用陈皮10克,加姜半夏5~7克;小便少者,重用车前仁10~13克;病情恢复期加用诃子肉7克,白扁豆7克。每日1剂,浓煎成100~200毫升,分次频服。

②配合颅痛定注射液(玄胡索制剂,1~2毫克/公斤体重),于止泻穴(脐下正中2厘米外)和足三里穴处行穴位注射。

疗效

全部患儿均热退、呕吐消失,泻止而获痊愈。

按语

本病为一自限性疾病,但因发病率高,患者又大多为婴幼儿,易产生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直接危害婴幼儿健康。

本病关键在于脾胃功能紊乱。正如《古今医微》中所说:“泄泻之因多端,而要以脾胃为本。”脾虚湿胜是导致本证发生的重要因素。在诸多致病因素中,无论是外风、寒、暑、热,或是内生的虚、火、食等,大都是兼杂湿邪为病。故前人有“无湿不成泻”之说。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多从热化。故临床采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之法,配合穴位注射能中本病之肯綮,使其健脾而不滞,清利而不伤正,共收脾运泻止之功。伴呕吐者,则需佐以清凉退热之品:伴发热者,则当佐以和胃降逆之品;伴小便少者,又应重用渗利分流之法。

临床发现西药治疗对照组中,部分婴幼儿大便转为正常的过程往往较长,致使病程相应延长。中医治疗能迅速使大便成形,缩短病程,其疗效较为确切。尤为突出的是治疗水泻呈喷射状伴轻、中度脱水者,此时用中药煎剂配合穴位注射往往可收到显效。患儿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大便转化缓慢,而又无热象者,多为阳衰脾虚所致,可少用或不用苦寒之品,加用肉豆蔻、诃子肉等温阳涩肠可缩短病程,使早日康复。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