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1:一个瑞典学者镜头里的老北京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2-06-17 发布于宁夏

作者:[瑞典]喜仁龙



果说在北京,有些建筑依然保留着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浪漫氛围,那必然是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沿岸的建筑。至少25年前,我的印象是这样的。当时我有幸在这些公园内随意漫步、拍照,那时它们并不对外界开放。置身其中,你会感到孤寂,旧日记忆浮现心头,聆听春天鲜花于枝头绽放时无言的诗篇。就像在空荡的舞台上散步,精妙的装饰依旧保留,而演员早已离去,欢歌笑语只剩一片静寂。


图片

南海迎薰亭


但这种氛围几已消失殆尽。景色已经被修改、破坏,甚至消失了。自从这些专属的游园变成公共游憩场所,布满了为“凡夫俗子”服务的茶馆和饭馆之后,它们便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过去的光辉暗淡下去。“三海”历史上的这最后一个阶段,可能就在努力寻找资金以保护建筑和花园中度过。如果说在这方面有所收获,那最大的收获就是避免损失更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这里所展示的三海园林的图片和印象,绝大部分早于这最终的转变,因此保留了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图案和意蕴。我的目的不是介绍现在的实际情况,也不是详细介绍历史背景,而在于展现其艺术特征及美感。但由于材料太多而空间有限,这项任务我只能说完成了一部分。

这些公园最早可追溯到12世纪,当时“金人”或者说金朝统治着中国北方。他们的首都位于现在北京城的西南角附近。传说当时挖掘了水道和一系列小湖泊,将西山脚下的泉水引到北京“皇城”。这条水道被称为金水。“三海”被进一步拓宽,挖出的土堆成了小岛和平台,湖岸栽种了大量树木,建起了漂亮的建筑,变成了游乐公园。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新的首都汗八里基本上就是当今北京所在地,这片土地属于皇家居住区,称为大内。经过进一步挖掘和植树,三海变得更美了。

马可·波罗在这个时期访问过元大都。通过他我们了解到,这位伟大的蒙古皇帝拥有一座由开凿湖泊挖掘出的泥土堆成的“山”,他在山顶为儿子搭建了一座亭子。

如今,山赫然伫立如往昔,这就是北海南部的琼华岛。自1652年在山顶建了一座汉白玉舍利塔后,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白塔山。


图片



马可·波罗觉得这个地方非常有趣,他说这座“至少高百步,方圆约一英里”的山,“栽植着郁郁葱葱的常绿树木,只要皇帝陛下听说哪里有秀丽的树木,无论多大多重,都要把它连根带土挖出,用大象运送到这座山上,因此山中林木愈来愈多。由于山体常年绿色掩映,它也被称为青山。山顶筑有一座精致的亭子,同样通体绿色。山、树以及种种建筑,呈现出令人愉悦又充满希望的图景”。

下文我们漫步于北海公园时,还将介绍这座“山”、山中雅致的建筑、雄浑壮丽的岩层,及其他精妙装饰的布设的现状。但现在我们先回到马可·波罗提到的附近另外一个地方,它在整体上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这是一座高台,上有建筑和古树,其名称“团城”就源于其形态。


图片



它矗立于北海入口处一块很小的地方,由一座汉白玉长桥——蜈蚣桥——与白塔山相连。不过,最初这也是个独立的小岛。其上有一座仪天殿,最早可能是用作僻静的冥想或观景地。高台上的建筑被多次修复过,但树木明显更为久远。传说其中的刺柏早在 12 世纪就种上了。


图片



当然也可能有点夸张,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古老的松柏标本,其斑驳粗糙的树干和古老灰白的枝丫唤起了遥远而暗淡的回忆。它们与中空坚固的假山形成了完美的统一,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比后来的园林更为深刻。

此外,高台上的凉亭中存放着一个非常有趣却鲜为人知的元代艺术作品。这是一个精雕细琢的玉瓮,体型庞大,雕饰飞龙和波涛,在中国古代玉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乾隆皇帝把它放置在大理石雕座上,并题上了富有诗意的铭文。另一方面,承光殿(高台上相对较小的建筑群中最大的那座)中雄伟的佛像并非人们平常所说的玉雕,而是由雪花石膏一样的白石雕刻而成。其年代可能不会晚于 18 世纪上半叶。这些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精致典雅的凉亭,可能建造时间更晚一些。但无论如何它们在后来都经过了修复。虽然团城并不位于北海公园内,但它却以保存的艺术作品、造园要素、坚固的假山以及古老的松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可想而知,在这片广袤之地的其他地方,也有元世祖“三海”园林的遗迹。但现在,它们已经被后起的建筑和植被所遮蔽。自 15 世纪 20 年代永乐皇帝在北京设立新都起,修葺公园的工作又如火如荼地展开。“三海”恰好位于皇宫西墙外,成为温暖的时候居住在圆明园的人们舒适方便的活动场所。这个地方被叫作西苑或是金海(可能因为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日落美景)。其中几处作为永乐皇帝夏季的住所,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凿湖泊、栽种植物、建筑殿宇。事实上,尽管 18 世纪满族皇帝以及后来的慈禧太后都对西苑花园和建筑进行了整修,但是湖的形态与今相差无几。由于君主们努力以巧夺天工的精妙手法,将这处夏日住所建造成传统花园样式,“三海”湖岸保留下来的园林至今仍与众不同。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南海、中海、北海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这片广阔的土地分为三个区域,其中大部分都是水域(像前面讲过的圆明园一样)。

最南端的南海,几乎呈正圆形,通过两条运河与中海相连,运河上建有横跨的桥梁。中海水面狭长,其形态让人联想到一条鱼。中海与北海被前面提到的团城隔开,一座大理石长桥从这里一直延伸到西岸,这座桥名叫金鳌玉蝀桥。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之前,这座桥上还装着屏风以防止路人眺望禁苑中海。但是如今桥的两侧都可自由观望。此外,这座桥以其精美的雕饰和长度,被誉为北京最美的桥。


图片



南海的中心主景是瀛台。这是一座圆形小岛,通过长堤与陆地相连。长堤最狭窄的地方断开了,缺口由一段吊桥连接。吊桥升起时,瀛台就与陆上完全隔离。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皇太后囚禁在此两年。义和团运动之后吊桥终日高悬,光绪皇帝那时已行将就木,生命如同寂静湖面上暗淡的天光渐渐褪去。

多年来,光绪皇帝所拥有的唯一领地就是这座小岛,直径不超过三四百米。虽然空间相对较小,但仍在有限的范围内布设了亭楼阁宇。岸上种植了高大的乔木,一些地方堆有假山,水上建起了优雅亭榭,这一切仿佛海上仙境、“极乐之岛”——蓬莱。

现在中国一定没有其他地方,能够将这种经常出现在诗歌与绘画中的意象如此充分地展现于建筑上。此外,由于瀛台孤立湖上,建筑至今受破坏较少(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其中的一座楼阁被改成了餐厅)。如果你希望感受皇家园林的氛围,无疑应当关注这整片区域。


图片



从北边向瀛台走来,经过吊桥,沿着一道两侧都是饱经风霜的椿树的宽阔缓坡,就可以走上瀛台。迎面是一座长而弯曲的楼,名为翔鸾阁。

在这座造型优雅的两层建筑中,有一个小院子,周边环绕着一些小型但是风格类似的建筑群,如涵元殿、香扆殿、藻韵楼,这些名字让这里的建筑熠熠生辉。


图片



图片



在这个建筑群的南侧,湖岸的尽头,老树枝丫横斜水上,那里坐落着春明楼和湛虚楼。


图片



其间的水中石台上有一座迎薰亭,它孤立湖中,远离“红尘”,观者视线可穿过灰雾蒙蒙的水面,直入永无止境的梦幻国度。当夜晚的雾气轻拂南海岸边,可以真切地聆听到那寂静之音。乾隆皇帝曾经对此美景赋诗,刻在亭中石碑上。如果从这里,从瀛台的最南端,沿湖岸向东漫步,将经过前文提到过的春明楼,行至一处坐落在水上的精巧建筑——牣鱼亭,它通过两座长拱桥与湖岸相连。


图片



继续前行,道路两侧堆筑了巨大的石洞假山,营造出一种天然山林的景观氛围。处处层峦叠嶂,间或有一些小凉亭藏身其中,例如水虹亭和八音克谐,这是瀛台边两处特别惬意的地方。


图片



查找一下关于南海的早期记载,如《顺天府志》中的相关内容 , 可以找到瀛台和南海北岸主园的一系列亭、楼、台的名称。单看这份名单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毕竟我们不能一一识别、再现出来。而且,它们与此前提到的建筑并无太大差别,虽然整体效果可能会依据周边景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应指出的是,中国人非常重视这些富有意韵的名称,很多时候它们不仅仅是诗意的幻想或想象的产物,而更多是取自于古代皇家园林的类似建筑,因此应当参考历史和文学相关资料,去体味原语言所赋予的丰富意蕴,这种意蕴任何翻译都无法传达。

中海沿岸的建筑相较于南海所占面积更广,但未能像前文提到的瀛台中的建筑一样保存良好。其原因在于,中海的大部分区域,尤其是西岸,先后被慈禧太后和袁世凯总统改造了。他们都曾住在这里(袁世凯总统一直住到 1913 年),甚至在寝殿旁设立了办公建筑。但是,近期的这些改造很难称得上建筑艺术,即便放在不那么美的环境中,也会显得突兀。另外,这些为慈禧太后而建的小型宫殿多多少少模仿了往昔的颐和园。数座大殿及长廊环绕着一片矩形场地,整个建筑群最令人惊讶的可能就是其名称了:怀仁堂。这个名字颇具讽刺意味,因为那极其残忍的谕旨就是在这里下达的,当侄儿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受苦受难时,怀仁堂却是慈禧最喜爱的地方。1908 年 11 月,“老佛爷”就是在这里结束了她多事的一生。

所有建筑都雕梁画栋,门窗精工细作。庭院也有独特的饰物,如装饰性的假山、雕花石座、瓮、日晷等,还有成排的刺柏,它们柔软的枝条像羽毛一样轻抚着地面。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却是循规蹈矩,这表明,即使是皇太后及其谋臣也不都对西方的影响视而不见。(据此不远,慈禧就建有一座仿欧式的殿宇,在这里接见外国公使的太太们。在她看来,她们很爱多管闲事,问这问那,因此不能让她们进入那些小殿堂。)但除却慈禧下令建造的这些新殿堂,中海仍然存在着许多旧时的亭阁,它们与周边环境更为和谐。


图片



其中一些掩映在茂盛的林木中,如两座相连的圆亭——风亭和月榭;其他建筑沿水渠设置,形成一个大卍字图案,因此称为万字廊。

这里的亭台楼阁通过开敞的走廊相互联系,在曲水岸边行走步移景异,对面花园中牡丹和白芍药仍在盛开。


图片



图片



图片



水边还有一座两层楼,名字很有诗意:听鸿楼、纯一斋。山间有一座带有开放阳台的两层楼,名为爱翠楼,是为喜爱清新绿荫的人而建;还有一座小亭子供人安静地休息,名为静憩轩。这位热爱艺术的太后喜爱中海不难理解,她常常在宫女的陪伴下住在这里。听当时当差人说,二月十二日(即春分时)会在这里庆祝花与树的生日,迎接春天的到来。

届时,太后及其随从会将黄色和红色的丝绸系在花茎上——这样的仪式必然为那些喜绘典雅高贵之花的画家提供令人着迷的主题。只要花圃得到定期照看,满怀回忆徜徉其中,定能想象自己看到了花木扶疏间那鲜艳华丽的丝袍,听到了女人们的欢声笑语混杂着黄鹂的低声呢喃。


图片
受权刊发,图文选自《西洋镜·中国园林与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瑞典]喜仁龙 著,赵省伟 主编,陈昕 / 邱丽媛 译,北京日报出版社 | 书是生活 2021年12月。注释略去。


继续沿中海西岸漫步,很快就会看到一座大型宫殿,坐落在林木掩映的宽阔大理石平台上。这就是紫光阁,通常被译为“雄伟的紫色宫殿”,类似于通常将紫禁城译为“禁入的紫色之城”。这个“紫”字并不指紫色,而是指象征皇帝的紫微星,即北极星。详细描述这座建筑将离题太远,但它也许是北京最美、保存最好的正殿之一。自 17 世纪末以来,它几乎不可更改。


图片



就是在这个大殿中,西方各国使节第一次“集体”受到中国皇帝的接见(1873 年 6 月),并得到了提交国书的机会。

湖对岸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木,其中有一座较大的宫殿,宫殿四周的围墙很独特,旁边还有一个栏杆围绕的平台,沿着宽阔的台阶可以登上去。这就是万善殿,是自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 年)就存在的寺庙建筑,清代初期得到修复。


图片



据说,最初建造万善殿是为了祭拜大熊座,尽管布置得像佛堂一样,还有相应的图像、家具和装饰,保存之良好极为罕见。不仅是清朝皇帝,数位民国领导人也都尽心尽力地修缮这座大殿。这里还常常作为佛教徒及学者们会面的场所。大殿后面有一座较小的圆形建筑,看上去它的真实功能是遮蔽内部巨大的佛塔。其后的平台是观赏中海蓊郁湖岸的最佳场所,岸边林木在如镜般的湖面上留下倒影,使人产生置身于繁华都市中心地带的娱乐园的感觉。

水云榭离这片宫殿很近,差不多扔块石头的距离,但现在已经无法从陆地走过去了。这是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小建筑,矗立在略为宽广的石台上。


图片



水云榭顶部大面积的涂漆闪闪发光,像阳光下镀金的羽翼,但柱身的红漆和梁上的装饰纹样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磨损、淡化。曾经连接陆地与水榭平台的桥也早已腐朽。现在,唯一到访这座独立建筑的生物只有银灰色的苍鹭,它们单腿立在石台边缘,一动不动,陷入沉思当中。从前,毋庸置疑皇帝也曾在这里静思,也许他们思考的主要是那些大问题,如生命的本源、自然取之不尽的自我更新的力量,以道家语言表述于亭中的碑文:太液秋风。

在熟悉道家哲学的皇帝的脑海中,究竟想到了什么样的图景而用这几个字来表达,似乎还存有疑问。但无论如何,它们象征着中国人与自然的亲近,代表万事万物的起源(太液);在这片艺术与自然达到完美统一的土地上,似乎这些文字的含义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当水榭周围的古柳舞起枝条,水中的倒影优雅地晃动,流淌出来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音乐——构成一首光音悦动的赞美诗。中海的这片区域传统上被称为“燕京八景”之一。


图片



如今,三海中最广为人知、最受欢迎的可能是北海。近二十年来,这里向公众开放,收取适度的入园费,因此具有了部分公共园林的特征。越来越多旧时的避暑别院和亭阁殿宇被改为茶馆和餐厅,对于保存这些建筑的原貌毫无益处。

之前提到过,连接北海和中海的河道上横跨一座大理石长桥,它的名字——金鳌玉蝀桥——可使人产生漫步于仙境的感觉。桥的东端是我们已经讲过的团城。从这里可以看到有另一座石桥——蜈蚣桥——通向北面的白塔山和琼华岛。


图片



如果详尽地描绘这座大岛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同时讲一讲点缀其中的所有建筑,需要一整章的篇幅。这里我们只对其中最美的部分进行描述。

从南边走近这座桥,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岛,岩石层层升起,上面有门、楼阁、殿宇和塔,这些都属于永安寺。


图片



借助宽阔的台阶,可以依次走近这些建筑。台阶可以稳固建筑,使其层层抬高,从而增强整体的隆重感。在山顶最高处,有一座高耸的白塔,因为它是印度风格的建筑,所以通常被称为“舍利塔”,像一个具有装饰性木塞、细长的瓶颈以及鼓胀的瓶腹的巨型瓶子。因为它位置突出,颜色洁白,四面八方都能看到,因此俗名白塔。

在西边斜坡的几株古树前,有一些小型的、带有些许圣洁色彩的殿堂,如悦心殿、庆霄楼,晴朗的冬日,乾隆皇帝在这里观看人们在冰封的湖上滑冰。继续沿着高高低低的路面向西,会路过几处掩映在灰白古树和瑰丽假山间的小建筑,其名字多多少少表达出所处的优雅环境及其浪漫特质——一房山、蟠青室、琳光殿,以及临近湖岸的甘露殿,这些小巧精致的建筑展现了著名的建筑类型。


图片



其名称以及在崎岖环境中的不同位置,赋予每个建筑与众不同的特点。

沿湖岸向北,会经过一座大型建筑,其木制匾额上的梵语仍然保留着,这就是阅古楼,又称三希堂。继续向前,就来到了分凉阁,这座亭子位于高台上,外形像座塔。

这就是岛北岸两层长廊的最西端。


图片



这条长廊名为游廊,因为它是建在水上带有栏杆的石台上,使游人感到仿佛一直通向巨轮甲板。上面涂的温暖的大红色调在中国发展得近乎完美,与横梁和廊顶上的蓝色、绿色、白色以及金色相得益彰,与灰蓝色的湖面形成鲜明对比,为其后的岛屿提供了雄浑壮丽的背景。


图片



这座建筑极为喜庆,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连接开放水面和背后山坡的功能。但自从这光彩夺目、色彩绚丽的大厅向公众开放,提供平淡乏味的茶水,其壮丽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游廊同时也连接了其后的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是远帆阁和碧照楼,台阶从这里向下,通往突起的码头。这些楼阁背后有一个名为湖听风月的小戏台,立于水上以增加气氛。游廊东端的楼阁名为倚晴楼,与上文提到的游廊西端的分凉阁相呼应。


图片



在北坡,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的部分后面,有几处别致的小亭阁、古迹以及匾额题词。其中最大的一个名为漪澜堂,距离湖岸特别近,以至于水面波涛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图片



在更高处,堆叠的假山石洞之间,会无意中发现一个小亭子,其表面向内弯曲,叫作延南薰亭。还有两座更小的开放式亭子,分别是小昆邱亭和见春亭。


图片



图片



前者是指几乎成为传说的昆仑山,后者意思是沉醉在美妙的春日。然而,这个区域中最梦幻别致的部分并非建筑本身,而是那些假山石洞,以及稀奇的古物承露盘。它包括一个雕饰着飞龙与祥云的石柱,作为一个“神仙”雕像的支撑基座,它将一个巨大的青铜碗双手举过头顶。


图片



这处古迹的灵感明显来源于汉武帝,他让仆人整夜站在门外,将碗举过头顶以收集天上的甘露,天子饮用以求得长生不老。乾隆皇帝根本不支持道家,也不相信长生不老药,但他还是选择了这个雕塑来暗指汉代以来的道教传统,从而加强公园的氛围。

另一个伫立在这里(东边更远的地方)的古迹是乾隆皇帝立的传统形式的高大石碑。它放置在栏杆围绕的平台上,可通过一段土台阶走上去。台阶前有两个雕刻石龙的巨大石缸,里面的水“永远不会干也不会满溢”。


图片



碑的正面雕凿了四个大字:琼岛春阴。石碑两侧的文字与皇帝到访相关,碑的背面是关于艮岳的颂词,宋代“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如果这些记录属实,说明有关这些巨大而复杂的山石的工作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了,并赋予其极尽梦幻的自然风光。这片土地如画的设计方式,及其鲜明的光影对比,为后来依据传统原则用亭廊、平台、树木构建艺术作品奠定了基础。

离开琼华岛之前(顺便说一下,这座岛足可研究多日),我们暂时将流连于游廊的目光向北转至北海彼岸。那里有五座开放式的重檐楼阁,矗立在探入湖中的石台上。

当你欣赏黄蓝琉璃屋顶下红色梁柱在湖上的倒影,仿佛看到这些楼阁张开了羽翼一样的屋顶,在水上盘旋。光与影消融了实际的轮廓,留下一个如同印象派绘画般晃动的影像。


图片



而且,其名字“五龙亭”表明,这座建筑不仅是一排开敞的亭子,其弯曲的线条,通过其突出于水面的位置得以强化,呈现出一条游龙的形态。即便如此,还是要发挥想象才能在水中晃动的倒影中看出龙的轮廓。

湖岸以外有一些大型宗教建筑,其中部分始建于康熙年间,我们将略过不提。然而,寺庙东边这片人迹罕至的地方却不能漏掉,这里是静心斋。直到最近,这个地方才向公众开放,因此比北海的其他地方保留得更为完好。


图片



这里还有一些洛可可式的矫揉过饰的遗迹,明显是老太后住过的地方。装饰环境几乎完好无损,建筑与植物也保存良好,只是池塘中及原本流经假山亭台间的水已经干涸了。——生命的脉搏已经停止,但外形尚未衰败消亡。

在这里,“老佛爷”可以脱下她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正式礼服,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最爱的书法和绘画中,但她在这方面并未取得多大成就。这里有沁泉廊、枕峦廊、叠翠楼,还有其他几座诗意的亭阁和两层的楼,用于举办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这些建筑依山就势而建,中空而凹凸的石块散布于青藤遍布的地上,自然就会给人留下生动别致、景美如画的印象。


图片



似乎是为了在这里营造崎岖自然的山景,山顶上随处可见具有亮丽宽阔屋顶的精巧建筑,山脚下是蜿蜒曲折的流水,上面横跨一座石桥和一座竹枝做的步行桥。


图片



总而言之,这里包括了很多自古以来就在中式园林中存在的元素,并以冷静的艺术眼光,实现这些元素的相互平衡,以达到整体效果。无论从艺术还是历史的角度看,都是极有趣味的。

沿北海北岸向东行走(回到南边入口处),在东北角会路过一片很大的围墙环绕的地方,这就是蚕坛。这里有两个宽阔的平台,位于古老的桑树树荫下。还有一些带有祭祀色彩的建筑,这些都是为了祭奠养蚕始祖嫘祖,她是轩辕帝的妻子,据说生活在公元前 2600 年左右。


图片



虽然没有史料证明丝绸早在这时就在中国起源,但中国人的确一直将养蚕缫丝作为古老的全国性的家庭工业,作为农业的补充。因此,皇后要农历三月(即阳历 5 月)一个吉日中举办一年一度的蚕神祭祀庆典,就像同一季节皇帝在先农坛进行祭祀一样。祭祀在亲蚕殿举行,这里供奉着嫘祖的牌位。

当这个仪式按照远古礼制举行完毕,皇后在身着华丽丝袍的宫女的伴随下走向采桑台。皇后与公主们拿着篮子,按照等级采摘一定数量的桑叶。北京皇宫中的仪式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如果我们相信现在的线索,那么先蚕坛的仪式就是北京皇宫中举办的最庄重典雅的活动之一。皇后本人乐于保持传统,她曾经命令宫女日夜观察桑蚕的活动,保证它们不会缺少桑叶吃。

祭祀台和仪式的乐队演奏台这两个大平台由于近半个世纪都没有用过,现在已是杂草丛生。亲蚕殿前的池塘是曾经用来清洗蚕茧的地方,现在也早已干涸。但建筑和周边树木得到了特殊照料,因此相对来说保存良好。时至今日,这里仍然给人一种祭祀圣林的感觉。那些古老的蚕桑树像圣殿外的守卫,尽管比昔日矮小。在桑树深色的叶子间隙,可以瞥见红色基调的建筑和熠熠生辉的蓝色殿顶,似乎反射出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丰富多彩的仪式。

关于“三海”周边的园林和建筑,可以写的还有很多,但省略掉也许也算不上重大损失。因为没有任何描述——无论多么完整,任何建筑古迹都无以表达这片土地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最使人着迷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不单纯取决于单个元素,而更在于整体,在于精心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于氛围自身——令人想起过往,现在都归于平静,那些在岁月演替中展开的悲惨命运和灿烂仪式,都被时间平复,消逝于世界的阴影中,在那里一切都达成和解。

那些有权沿中海和北海岸边静静散步的人,在初夏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定会有这样的回忆——平滑如镜的水面,展露新芽的树木,浮光与花香无形的震颤。无论何时回想起来,这些场景都会重新在脑海中浮现。几百年来这里展现了无数美景,当目光被平静水边的柳枝垂帘与摇摆的芦苇之间开阔的景象所迷住,回忆中的景色就会发生变化。远处的湖对岸,银灰色的苍鹭滑过浅水;晴空中,鸽尾木管发出悦耳的哨音。

一个小小的平底船在浅水处划过——慢慢地,慢慢地,仿佛和着这片静默之所记忆流逝的绵延而冗长的节奏。如今在这里,梦境比我们周围乏味的现实更加真实。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