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国猛将叫阵北宋守军,有个小人物搬来一件“大杀器”,当场射杀辽将

 每天学习一点 2022-06-17 发布于福建

宋辽战争中,面对气焰嚣张的敌军将领,小人物张环利用神器将其射杀,辽国猛将当场毙命,而张环也改变了此后宋辽两国的命运。

一、宋真宗御驾亲征

宋朝宋真宗时期,辽军仗着骑兵行动快速,经常袭击北宋边境,肆意杀害百姓,掠夺财物。
而宋朝自数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作战失败之后,便对辽军非常敬畏,不敢出兵主动攻击,只  能被动防御,以至于辽军气焰越来越嚣张,而宋朝军队越来越士气衰落。

公元1004年年,萧太后命令辽军大肆进攻宋朝,辽军一路突袭行动,先后攻下了遂城,定州,兵临瀛洲。幸亏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瀛洲,激战十多天没有丢失城池。之后,辽军大将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在辽军攻克德清之后,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军的长途快速奔袭,让北宋朝廷上下一片慌乱。此时,宰相寇准奏请宋真宗,劝他御驾亲征,因为只有皇帝御驾亲征才可以鼓舞士气,这样就有取胜的可能。可是宋真宗是一个性格懦弱的胆小皇帝,只想过自己的舒坦小日子,一点都不想上阵厮杀,面对群臣的请求,宋真宗即使不愿意,也必须硬着头皮上阵。

当宋真宗来到战场的时候,战士们果然士气高涨,有了英勇杀敌的勇气,全军高呼“万岁,万万岁。”

二、张环射杀辽国大将

宋朝军队声势浩大的呼喊引起了辽军的注意,为了探查宋军的情况,也为了能够快速拿下澶州,自信傲慢的辽军将领萧挞凛,仅带了几十个骑兵便来到了两军阵前,发起了冲锋。

面对不断叫嚣、傲慢无礼的萧挞凛,宋军上下气愤不已,恰逢宋真宗御驾亲征,当今圣上在此,怎么能容忍对方如此嚣张?于是,城墙上的一个小军官, 指挥士兵使用“三弓床弩”对着城下的萧挞凛一通“扫射”,没想到正好射中了萧挞凛。这个小军官名叫张环(《资治通鉴》中记载为张环,也有说法是宦将周文质)),当时只是一个“威虎军头”。由于“三弓床弩”攻击力极强,勇武过人的萧挞凛被射伤后,当天夜里就因为伤重不治而亡。

宋代通称弩炮为“床弩”或“床子弩”,其中的三弓弩床是宋代的一种床弩,为了发挥更大的射击效果,把三张大弓合并起来使用。北宋《武经总要》记载,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需百余人绞轴张弦,箭矢"木干铁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大概状如标枪,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一样。在操作三弓床弩时,瞄准和击发都有专人负责,需用大力士使用巨型斧头扣动扳机。使用床弩的士兵,在宋军中是专门的一类,称为“床子弩手”。

床弩发射时的威力非常大,箭支有如标枪,近距离发射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而且,宋朝对于床弩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其射程。据《宋史·魏丕传》记:"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宋代一步合1.536米,千步有1536米,这是古代射远武器所达到的射程最高纪录之一。

所以,萧挞凛被三弓床弩射中之后,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命呜呼。

三、宋辽议和

辽军大将被射中当场毙命,一时之间辽军群龙无首,士兵仓皇逃窜,辽国萧太后更是因为痛失爱将,五天闭门不出,哀痛不已。

而宋军气势大增,在连续的多次交锋中击败了辽军,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面对连连战败的惨状,辽军也开始思考自己的后路,一方面由于长期在外打仗,远离大本营,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宋军乘胜追击,自己确实无力抵抗,而且还要担心自己的大本营被敌人侵占的风险,腹背受敌,自己必将损失惨重。

于是,精明的萧太后便提出了和谈的建议。面对辽军和谈的建议,宋朝内部出现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寇准强烈建议宋真宗应该乘胜追击,继续率兵出战,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惜宋真宗一听到对方要和谈,立刻不想继续作战,只想快速回朝好好享受生活。再加上主和派不断劝解宋真宗和谈,更以寇准不顾惜皇帝的龙体安危为由将其弹劾,寇准不得不妥协,只得同意和谈。

既然都已经同意了和谈,那便是和谈的条件问题了,为了快速结束战争,宋真宗更是放话,只要不割地,赔偿岁币百万都可以接受。最后,宋辽经过交涉达成协议,两方共同撤兵,两国交界处的城池,不修筑城墙防御工事,而是开设“榷场”。但是宋朝每年要向辽国供奉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据说,宋真宗听到后非常高兴,重重赏赐了负责谈判的曹利用。

这次和谈,史称“澶渊之盟”。此次和谈之后,宋辽结束了长达四十年的战争状态,两国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代,百姓生活也日益安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