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知识丨​韩茂莉:夏满芒夏暑相连——夏日的农事活动

 文冠厚朴 2022-06-17 发布于安徽

Image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是二十四节气中属于夏日的时节,大约从公历5月5日至7月24日,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太阳直射地带逐渐移向北半球,大地上的温度急速增加,就在这时东边的海洋也在东南季风的推动下,为陆地送来了雨水。雨热同季,这是中国的气候特征,也是农事活动最繁忙的季节。于是民间留下了“春争日,夏争时”的农谚,那么夏日的乡村有着怎样的农事活动呢?

一 夏日农事活动中的收与种

俗话中春种、秋收,这似乎是农作物该有的种与收的时节,其实不然,农作物还有一类属于秋种、夏收,比如冬小麦往往在白露前后播种,芒种前后收获,这是典型的秋种、夏收的越冬作物。凭借这样的生长期,北方种冬小麦,南方也种冬小麦,于是夏季收麦之后,南北方都会接种下一茬作物,收与种就如同接力棒一样,在夏季的土地你来我去。

大约从公历6月5日后即进入芒种这一节气,清人喻端士撰写的《时节气候抄》中有这样的记载:“芒种,五月节气,小满后十五日。”我们在乾隆《曲阜县志》中看到“芒种,麦尽熟”。农历五月,在地里生长了二百多天的冬小麦成熟了,而此时也正是雨季来临的时候,但凡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成熟的麦子,若不及时收割下来,打场入仓,一旦遭雨水,即发芽腐烂,这季收成就没了。所以元人王祯《农书》用“收麦如救火”来形容这个节气的农事活动,“若少迟缓,值阴雨,即为灾伤”。

农历五月的华北地区,真正的夏季还没到呢,农民绝不会因收了小麦而将土地空置。嘉庆《密县志》中载:“五月芒种及时雨,乃耩晚谷,于麦田种豆。”这是说,割了麦子的土地,还会种植下一茬作物,晚谷或豆子,都可以成为与冬小麦共用一块土地,相互轮作的农作物。于是夏初,华北一带的土地上,收获冬小麦,种上晚谷、豆子等类作物,有收,有种。

中国国土辽阔,从北向南,踏上江南的土地,芒种前后同样有收,也有种。收获的是冬小麦、油菜,种下的则是晚稻。《齐民要术》引东汉经学家郑众的诠释,“芒种,稻麦也”。古人是说稻与麦都属于有芒的庄稼。芒是什么?就是麦、稻这类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小麦有芒,水稻有颖,都属于壳上的尖刺。农历五月,正是这两种作物收与种的季节,因此清人喻端士在《时节气候抄》中强调,“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冬小麦收割,晚稻插秧,两类带芒的农作物在这个时节完成了收与种。

农历五月的南方,进入梅雨季节,成熟的小麦要抢收,雨季一到,未收的小麦会烂在地里;收过小麦的农田立时就要为晚稻插秧,若不及时,稍加耽误,就会误了农时,导致晚稻无法成熟。五月是江南农家最忙的时节,宋人陆游在《五月一日作》诗中描述了稻麦轮作,抢收抢种的场景,“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我们在南宋时期的诗文中看到更多稻麦轮作、起麦秧稻的场景:“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散水牯卧斜晖”(〔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三《江山道中蚕麦大熟》)。“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宋〕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九《田家谣》)。

南方处于亚热带,一年中农作物的生长期超过北方,能种植的越冬作物种类也不限于冬小麦一种。今天,我们往往会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南方观赏油菜花,那黄黄的一片,用当下最时尚的词汇,“颇有治愈感”。油菜也是越冬作物,头年九月种植,经历冬季,来年夏初收获。冬小麦与越冬型油菜都是域外传入中国的农作物,大约元代越冬型油菜才在中国落地生根,因此明清时期的江南有着与宋代不一样的五月乡村。江南一带的农户习称水稻的后茬作物为“春花”,但这时春花的内容已经不仅有小麦,豆、油菜等作物也属于春花,同样与水稻构成水旱轮作体系,人们根据需要选择春花,随机安排轮作。“九、十月间乃刈稻……收获毕,赶种春花”(嘉庆《珠里小志》卷三《风俗》)。“刈稻之后,得以广种菜、麦、蚕豆,以为春熟”(乾隆《儒林六都志·土田》)。此处的“春花”“春熟”,都是农历五月前后成熟的作物,其中“菜”就是油菜,这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其商品价值在小麦之上,传入中国后,几乎取代了小麦在江南的地位。正是如此,今天的我们在春天前往江南,小桥流水之外,观赏油菜花是不可少的,春天开花,收获在夏季。

无论南北,夏季同样有收,也有种,而收与种之间关键的农时是芒种前后的农历五月。

二 夏日农田中的耘锄、壅肥、灌溉

我们的话语又回到了春种、秋收,无论南北,春天播入土中的种子,夏季都已经长高了,这时田中的农事活动集中在耘锄、壅肥、灌溉。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农业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精耕细作,如果说精耕已经在春天的农田中走过它的足迹,那么夏日的农家真正要做的则是细作。什么是细作?简单地说,就是对于长高的庄稼进行田间管理,耘锄、壅肥、灌溉等。

(一)耘锄

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熟悉的诗句,农业耕作的千辛万苦,就是凭借这句诗为人所知,而锄地仅是农耕生产的一个环节。“锄禾”就是中耕除草,除草的同时还伴随松土、间苗、培土,正因如此,王祯《农书》引古人之语,强调“农夫之务去草也”,“种苗者,不可无锄芸之功也”。

锄地属于庄稼出苗后,针对表层土壤的耕作措施,但除草要把握时候,《齐民要术》认为待苗长到“如马耳”状可以小锄,此后再大锄,小锄、大锄的区别在于锄头的大小。王祯《农书》强调:“苗出垅则深锄,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传统农学提倡多锄,但不同季节的除草仍然各有讲究。春季苗小的时候,根没扎稳,中耕过深容易动苗,也容易埋苗,需要浅锄,这就是“春锄不触湿”的道理。夏季苗已长大,根向深处逐渐伸展,深锄不仅必要且无害。一般黍、粟等旱地作物苗未与垄齐,锄第一遍,这一遍锄要浅,且伴有选苗;五七日后锄第二遍,此次锄地求深,并伴有平整田垄;此后还应锄第三、第四遍,第三遍浅于第二遍,第四遍又浅于第三遍。锄地,去草的同时,第三次培根壅土,第四次等于再次添土。多锄多获,这是锄功所得。中耕去除的杂草,往往深埋于禾苗根下,腐烂成肥。不同的庄稼,锄地的次数不同,芝麻、大豆锄两遍即可。

Image

东汉·锄禾图(陕西靖边县出土,陕西考古研究院藏)

中耕不仅除草,增加通气、提高地温、保蓄水分,并为湿润地区或灌水过多的土地加强蒸发,这都是中耕带来的结果。

水田中除草也称耘田,耘田是个苦活,农夫“耘,则以两膝跪于污泥,两手于稻科左右,扒去泥之高下不匀者,并去杂草”。耘田一般在插秧后十馀天开始,这正是夏日炎炎的时节,排干稻田水,农夫一边除草,一边用脚翻起泥土,壅至苗根之下,“则泥沃而苗兴”,一举两得。锄后再生草,这时庄稼茎叶渐长,往往采取人工薅拔去除杂草。耘是除草,锄头是锄地的基本工具,大约春秋战国时期即广泛用于农耕之中,并在以后的生产中不断改造以适应不同需求。北方旱地除草,不惜一遍、两遍,三四遍,南方水田同样如此。南宋时期杭州于潜县令楼璹编制了《耕织图》,献给宋高宗,不仅受到朝廷的赞赏,而且从此开启了用图画劝农这一形式。《耕织图》原作虽然散佚,但后世朝代都有仿制。《耕织图》中就有三幅南方水田中耘田的场面,称为一耘、二耘、三耘,其实水田中的除草,也许不仅三次。

Image

三耘(元,程棨临摹《耕织图》) 

锄禾、耘田,都是除草,所有这一切从春至夏,成为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壅肥

春天的农田,播种之前已经施过肥,一般将这次施肥称为“底肥”。随着庄稼不断长大,再施肥,则称为“追肥”,南方也将其称为“壅肥”。

当中国农业进入土地连年耕种之后,人工施肥就进入农耕生产之中,如王祯《农书》所言,“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耕农之事,粪壤为急”逐渐成为农事活动的重要理念。施肥在于土壤,用肥关系庄稼。

庄稼生长靠肥,如同人活着需要吃饭,人一日三餐稀的、稠的各不相同,庄稼不同生长阶段用肥也不一样。如何用肥?我们看看江南水田采取什么措施。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吴兴掌故》,针对水稻不同生长期,总结的用粪(肥)道理,几乎就是南方稻田的范例。下粪(肥)不可太早,否则“后力不接,交秋稻多缩而不秀”,只长苗,不开花;只开花,不结实。一季水稻往往需要施肥三次,这就是江南农家所说的“三通”。初次施肥一般用河泥或红花草,这类肥做底,肥性虽慢却持久,有助于水稻生长;入伏时再施肥,这就是“二通”,可用菜饼、豆饼等,这类肥也具有发力慢“而不迅疾”的特点;立秋后“始下大肥壅,则其力倍而穗长矣”,老农言及的“大肥”,当属猪粪(肥),猪粪(肥)制作需要将稻草、草灰垫入猪圈,经猪践踏和粪而成,一般每亩肥田需要十担。分时节用粪(肥)对于作物生长很重要,用肥不当,作物或因缺乏营养而黄萎,或肥力过大而疯长。

根据肥性与农作物生长期的不同,针对性地施肥,需要掌握的是时与度,夏季入伏时节正是水田“二通”施肥的时节。 

(三)灌溉

“水是庄稼宝,缺水长不好”是老农时常念叨的谚语,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水,农作物也是如此。每一种农作物生长期内都有最需要水的时节,每一块农作物植根的土地都在一年四季中经历着干湿冷暖之变,维系土地与农作物对应关系的纽带,是作物生长需要的水热条件与当地的环境属性,这是说庄稼在哪儿扎根,哪里就有庄稼需要的一切,但这并不意味着种子播入土地,就可以靠天吃饭了。正常年份尚不能获得保证,况且“天有不测风云”,正因如此,人力灌溉几乎从农业起步时期,就成为农业生产的组成部分。

农民在实践中的摸索,告诉我们不同作物需要灌溉的时间、次数都有区别,冬小麦生长期内灌水四至五次,玉米三至四次,棉花二至四次。水稻生长期内除短暂曝根之外,一生都需要灌水,与旱地作物的灌溉不同,水稻因生长阶段不同还有浅灌、深灌的变化。农作物需水时节,若不能及时补水,不仅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更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绝不是泛泛之谈。

对于水稻而言,分蘖期与抽穗开花期是最需要水的季节。一般中晚稻分蘖期在6月25日到7月初进入尾端;而早稻抽穗开花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夏季是水稻最需要水的日子,也是农民为保证稻田用水而最忙碌的时节。宋人方岳诗中“龙骨翻翻水倒流,藕花借与稻花秋”(〔宋〕方岳《秋崖集》卷三《即事十首》),就是稻田用水的季节,水车翻转,引水入田的情景。

文人说夏天是一个看云、听风、待雨、赏荷的季节,农民的夏天则是忙碌而辛苦的时候,投入田地中的劳动,不仅有锄禾,几乎包括收与种、田间管理所有的一切,而这时正是烈日炎炎的季节。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2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