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实录——与孩子们一起解锁户外游戏场的新玩法

 当代学前教育网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教师实录第1期

坚持以“发现儿童让儿童发现世界”为办园理念,大力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紧紧围绕“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发现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发现儿童的学习特点、发现儿童的生活及兴趣与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与满足幼儿实践、操作与探究,促进幼儿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

                                 —— 无锡市太湖幼儿园

本期作者:朱雯婷

无锡市太湖幼儿园教科研部长

大二班教师

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

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区教学新秀”称号

教育部优秀游戏案例

市秋溢峰影一等奖

区骨干教师教学展评一等奖

区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

● ●

历经一个寒假,当大班的孩子们再次回到幼儿园,他们依然满怀热情,关注着幼儿园每一处他们喜爱的角落。

在前期的集体谈话中,我了解到基于上学期“一隅小角的探秘”经验,我们班的孩子其实对于“调查员”的这个身份并不陌生,而且不断在园内、园外“搜寻”他们想要调查、探索的内容。

● ●

我和搭班老师再一次聚焦主题审议,梳理、分析、研讨当下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发现了主题背景下适宜本班孩子的课程生长点。

“为什么最近双层架上和水池里的玩的人越来越少了呢?”

水池也太脏

水池里还放了那么多东西

现在还没有到夏天,水里一定凉凉的,会感冒

上学期双层架已经玩过很多次了,都没有变化,太没意思了。

那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片场地是孩子们的游戏场,我们决定把这件“麻烦事”丢给他们自己,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支持他们为集体出主意、想办法、做事情。

我们认为,对于幼小衔接的这些大班孩子来说,这件“麻烦事”不仅是一种服务性的劳动,更是有发展机遇的事情。

1 ●

自主选择清理工具:簸箕、水枪、水桶等,在尝试清理的过程中探索方法、比较工具。

清理活动后,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了“盛、装、搬、抬、推、拎、倒”等不同的运水方法。

1

2

3

4

5

6

行动中的探究

第一次清理结束后,我和孩子们分别用绘画表征、拍照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关注到的现象并进行集中讨论。

“为什么沙子会到水池里面去呢?”

“为什么这些工具大家都没用到呢?

暂时不用的工具该怎么办?”

一天散步,孩子们气愤地告诉我:“水池里的沙子又变多了!”

当我们再次观察场地造型、结构,大家发现:

“水池和沙池的距离比较近”

“水闸没有关,脏水容易流过去”

根据这些问题我们又一起制定了游戏场新约定。

再次清洗前,大家决定全体出发,分组制定清洗水池任务单

PK赛的开展让大家卯足了劲,撸起袖子一起干。

水流到了哪里去?

杰瑞找到了地漏,“怎么水流得这么慢?”

他找来一片树叶,用叶片刮、用叶柄戳。

还有什么办法呢?

希希拿来海绵吸一吸

雯雯找来毛巾擦一擦、压一压……

探究中的延伸

果然人多力量大,孩子们预测下一次肯定能把水池彻底弄干净。

谁料,下午起床一看,水池已经干净了。

原来是小班的保育员阿姨们在大家午睡的时候去打扫了。

虽然略有遗憾,但我想这或许是另一种学习契机。

在所有的课程资源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丰富、最具有价值的活性物质。”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默默付出,孩子们却并未看见,更没有问过孩子“你们需要吗?”

最美的人

当孩子们的观察加入了情绪情感,探究就更加生动、有趣。

孩子们通过采访,了解幼儿园里这些“最美的”重要他人。

我很庆幸自己抓住了这一契机,不仅孩子们关注到幼儿园里“最美”的大人,我们班的保育员老师也因为和孩子们的课程互动在活动中转变了教育观念。

当我们和孩子彼此靠近的那一刻,班级生活中形成了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的群体关系。

2 ●

分解水池场地资源

“这块被冷落的水池都有些什么可以用来玩的呢?”

孩子们计划将闲置的小木屋利用起来,把原本老师摆放在地上的材料筐搬到了二楼。

孩子们发现东西太多,都没地方站。

在小组团讨中,孩子们想出了“减少数量、往上垒高、添置架子”等好办法。

为了进一步拓展经验,我们继续把问题延伸到角色游戏当中。

“架子有什么特点?

 架子不够了怎么办?

可以用哪些材料替代?”

孩子们设计计划书,尝试利用牛奶盒、手拎桶、塑料椅子、垫子、盒子等搭建架子。

迁移游戏经验,当我追问:

“小木屋里适合用多长的架子,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搬进去吗?”

孩子们开始关注通道的宽窄、材料的重量。

使用直尺进行实地测量长度时,我观察到虽然之前已有过自然物测量的经验,但对于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并不了解,为此,我们开展了集体数学活动“量一量”。

有了数据的比较,我们找到了一些适合搬运的材料,比如:泡沫积塑(轻、防水、数量充足),一组孩子尝试搭建了一层、两层、三层的材料架,游戏结束后向全班分享了自己的建构经验。

回顾小木屋的变化,我们结合课程推荐家长参与“亲子调查-收纳好方法”、“整理打卡”的活动,帮助孩子养成分类整理和收纳物品的好习惯。

3 ●

材料的转移成功吸引了小伙伴们再次来到小木屋,孩子们自发的小卖铺的游戏情境带动了楼上、楼下空间的互动。

材料筐里有些什么?有多少?

大家分工合作,重新分类做标签,统计材料数量。

这个场地还可以玩些什么游戏?

比如射击、捉蝌蚪、海洋馆等等,“游戏规则是什么?”

孩子们用箭头、标记、图画等方式在场地图上规划路线和游戏内容。

“如果水池可以像海洋馆一样,会不会有很多人来玩?”

“海洋馆是什么样的?我们该如何实现呢?”

班级各个区域里我们增加了相关的绘本书籍、游戏材料。

户外体验游戏中,雨棚、彩虹伞也带给了大家一些关于空间建构的小启发。

孩子们开始尝试用报纸、PVC透明纸等材料拼接、转折搭建海洋馆模型,还有的孩子运用渐变色方法制作海洋背景。

追随孩子的兴趣,我们经历了好几次课程的转折,预设的两周时间似乎并不够,和孩子们讨论过后,我们计划继续延伸到之后的“绘本节活动”中去实现我们的游戏场改造计划。

这个过程或许是漫长的,但我想还是应该要放慢脚步,多给孩子们一些耐心,多一些时间让他们自主建构,我很期待看到孩子们努力过后的变化。

回顾短暂的时光,孩子们不再只是被动的游戏者,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他们有了更多与环境接触与对话的机会,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我想,只有当孩子成为环境中的主人,这片沙水游戏场地才真正变成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当代学前实录征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