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救荒的“另类思维” 侯杰 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浙江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当时的杭州是重灾区之一。任杭州知州的,是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那年他62岁,4年前创作的千古美文《岳阳楼记》,以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彪炳史册。面对“殍殣枕路”(见《梦溪笔谈》)的灾情,一代文豪抗灾救民的“套路”可谓别出心裁。 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仅清代不足300年间,旱灾、水灾、雹灾、风灾、蝗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多达1121次,造成饥荒90次、瘟疫74次。古时赈灾救荒措施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在礼仪、祭祀上,采取素服减食、祷祭百神等策略;二是在经济、政治上,从社会组织、农业生产、法律刑罚、外援等方面想办法,最为系统完善的是“周礼十二荒政”:散利(借给百姓种子和粮食)、薄征(蠲免、减少或缓征租赋)、弛力(减免徭役)、省礼(降低礼仪规格)、蕃乐(停止娱乐活动)等。范仲淹却不按常规赈灾,反其道而行之,抛出“荒政三条”,在基建、娱乐、市场上大做文章,打出一手好牌。 第一条是兴土木,以工代赈。他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北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庙仓廪富足,修缮工程均由僧方出资,没有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他还命令杭州各个官署开展基本设施维修建设,借工钱低廉之机,降低行政成本。在公共工程的吸引下,杭州城涌进来大量无农可务的农民,每天雇佣的劳动力达到一千多人。灾民转身成为农民工,杭州对灾民的救助相应转化为工酬。 再一条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杭州传统,每年都要举办大型的龙舟赛事。范仲淹做过民意调查,观看龙舟比赛的人,大多有一定经济实力,因为他来到西湖边,衣食住行都需要花钱,一个人来西湖边游玩,至少能养活10个百姓。他决定这一年的比赛规模要更大,时间要更久,唯一的目的是“吃大户”。为鼓励富商士绅观看比赛,范仲淹也经常带人到船上饮宴,西湖边的茶楼、饭馆、客栈生意开始火爆,很多百姓聚集到西湖边做起小生意,收入不菲。“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杭州的交通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灾年依旧获得持续发展,百姓也从中得利。 第三条是哄抬粮价,让利百姓。据《咸淳临安志》的记载,皇祐二年,杭州市场粮食价格疯长,最高每斗一百二十钱,较平时翻了十倍以上,范仲淹要求在各地方张贴告示,以一百八十钱每斗的高价放开收购。告示一出,四面八方的粮食涌入浙西,他这时候突然又开仓放粮,粮商的高价粮卖不动,运回去又不划算,只能低价出售,百姓也因此买到了便宜粮食。 范仲淹以文人的救灾智慧,剑走偏锋,在灾情席卷浙东、浙西的情况下,做到了“唯杭饥而不害”,是杭州百姓的福分。两年后,他在赴任颍州的路上病逝于徐州,享年64岁。仁宗皇帝追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并为“神道碑”题额,《范文正公神道碑》由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成为传诵千年美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