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好大王碑》的赏识,需建立在一个好的版本之上,因该碑在岁月中沉浸得过分久远,光阴更替中,碑文字口早已身影模糊、涣漫难辨! 需要留心的是:有一些热心有余、而专业不足的出版社编辑,就会凭个人臆断去填补一些什么,让帖子的每一个字清晰起来,这在貌似方便学习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似是而非的假象。 所以,想学习或鉴赏此碑,最好多找几个版本做比较,尽量做到择优取用: 好的版本不一定能让你事半功倍; 但不好的版本一定让你事倍功半。 在自学书法的过程中,我很感谢孔夫子旧书网。因为里头不但有很多别处不易买到、品质又很好的二手书,也有年代久远的书画拓片,譬如据说是民国时期的《好大王碑》拓片。 是否民国拓片,倒不是很紧要,本文不做考据。紧要的是:是否让我们有感觉——感觉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性,任你怎么想象都不过分! 先整体感受一下拓片的气韵、或者叫气息…… 【在此,建议你将你所感觉到的东西、尽可能详细地写下了,包括你天花乱坠的想象、自以为是的臆断……不要在意其对不对,写下了就是目的,都是书法审美本身的自我训练,非常宝贵!】 你首先需要去感受的,是气韵。 气韵是书法鉴赏中顶顶重要的审美概念,一幅书法作品亦往往赖此而毁誉、而生灭。什么叫书法的气韵,这需要我们感觉的参与,仅靠语言不容易说清楚。 打个比方吧,譬如有的人尽管长得五官周正、甚至通过整容而精美到无可挑剔,但就是让你觉得不耐看、看久了甚至觉得不舒服;而有的人五官平凡、甚至在比例上不甚协调有点丑,但就是让你觉得看着就是舒服、越看越好看!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每一个都有与众不同的气韵,这独特的个人气韵,决定了一个人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价值和地位,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的相由心生……用在书法鉴赏上,也是相通的。 而气韵具体到本文,则可先直接从作品所给你的整体感觉中去探求,譬如从单字结构特点、整体布局等角度上去解读《好大王碑》。 书法中气韵的实现,多半有两种手段。 一者尽量伸展其主要笔画,其结果是中宫紧结,体势开张,造成内紧外松的视觉冲击效果,如黄庭坚法书;一者是尽量拓展其中宫,将笔画尽量安排在字形周边,将布白尽量囊括在字形内,如颜真卿法书。 很显然,这是富有冒险精神的书法实践。因为要平衡好结体与笔画之间的关系,确非易事——如黄庭坚与颜真卿,前者是笔画的大气张扬,后者是结体的气势恢宏,如果一味地注意笔画的伸展,就有可能造成结体上的拘谨,反而更显小气,很多学黄庭坚的人,就是在此处人仰马翻的! 同样,如果一味地注重结体的开张,留给笔画的施展空间受到限制的时候,就容易束手束脚,结果就更显不堪!因为字形外廓的空间小,笔画容易拘束;而将大部分的笔画经营放在字内空间进行,又容易显得杂乱。同样,很多人在颜真卿面前手忙脚乱,多半也是没能看透此处关节。 黄庭坚与颜真卿之所以书名千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善于平衡,让笔画与结体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各自鲜明的书法个性。 很显然,《好大王碑》是有心气势的,就其独特的结体特征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大部分的笔画都被安排到字形的外廓,如果将其中的字独立出来,则很容易看到其字形外廓与字外留白之间,在视觉上是有一种紧张的张力作用其间的,这关系到书法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字外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