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F笔记 I 王铎六则

 初心部落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书者,法相也!

——学习小笔记,先来100条——


27、王铎的善学,在于将前人书学精髓的明朗化。譬如,他将颜真卿暗含于线条中的折叉股笔法直接变成线条的外在形态,这有点那个著名的传说——马可波罗回国后,想吃中国的馅饼,却不知道该如何将肉馅放进面里面去,便放在外面,于是就有了意大利披萨饼。比喻未必恰当,但对理解王铎如何从颜真卿身上取法,倒也方便。

如此再细究王铎书法的线条质感,则等于扒开了一层迷雾。对学习颜真卿笔法,也是一种由浅入深的门径,则先从王铎的线条中训练手感,到可以比较自如地控制笔毫的时候,再回去学颜真卿,定然会有全新面目。三千年中国书学,何其幽深耶!何其广博耶!想必进入门径的路子也不会单一吧。只要有理有据,就不失为一条不错的途径,又何必固守一法?

28、王铎面对米芾、黄庭坚、李北海和怀素,甚至是阁帖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去临写的,对有意书学的人而言,这其实也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启示:临帖的根本,在于写自己所理解到的东西、以及探索未理解透的东西,也就是表达与探求,而非依葫芦画瓢!

故而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中的临,是创临。案头的前贤帖子只是一个影子,一个诱发他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他下笔而就的是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所见到的王铎临帖与原帖比起来有大差别的原因。王铎下笔,求神不求形。

29、如果说乱是王铎书法的审美核心,那么粗则是附着其上的个性,或者说是王铎本人的习气——它当然与王铎的遭遇处境、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等有关,是不可复制的。即便你有王铎一样的才情志气,也是学不来的。因为那只是王铎的个性使然,相反,若刻意地学,就成了邯郸学步!

譬如王铎所独有的涨墨,如果不是因工具(宿墨沾水)原因在独有的笔法(蓄势)中自然而成,而是存心涂抹而出,那无疑是东施效颦之举。还有王铎书法中的缠绕,在“笔势何以运行”理解不透时仓促上手,很可能就是一个陷阱。

王铎诗稿


30、成就王铎草书中肆意汪洋之势的,是其对运笔节奏的独到呈现。但任何一个书法大家的看家法宝,对后来者而言都可能是一个陷阱。譬如王铎的运笔节奏,就很容易让后来者陷入粗野凌乱的境地。

节奏既是气韵所在,也是乱象之源。具体到王铎更是如此,因为王铎草书有太多的欲言又止……那就退一步吧,不妨先将目光从其纵横捭阖的草书中抽离出来,锁定在他的行书上:节奏慢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返原其细节。

诚然,行、草作为不同的两种书体,但草书必然是根植于行书的,所不同的是草书更为写意,行书更为写实,无论从空间构成、还是从线条节奏。因此,学王铎或其它大家如黄庭坚的草书,将其行书作为一个窥视其空间构型、线条节奏的窗口,并在实际的临池挥毫中作为一个途径,应该不是旁门左道。

31、如果说米芾是把王羲之的笔法进行明朗、简洁的解构,因此就有了锋出八面的挺拔劲健;那么王铎,则在米芾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因此就有了跳脱激越的气势浑宏,而他们在体势上肆意纵横,则无疑共同得益于王献之。所不同的是米芾如风樯阵马、而王铎如惊涛裂岸。 

在王铎与王羲之之间,横亘其中的,是米芾!或者说,米芾是一座最方便的桥,可以让我们在王羲之、王铎之间往来探寻。

32、将米芾、王铎的帖子放在一起比照着看,始觉在二公深厚的笔墨功夫外,却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妙趣:米芾胜在韵,王铎强在气。或者说,王铎学米芾,学到手的是米芾的笔势,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规模,而在米芾笔墨的韵致上,则差强人意。这或许是王铎的身世遭遇使然,或许是王铎独到的书法主张使然……此处不赘。 

补一句,宋朝以后是书法上学苏、米、黄的,多如过江之鲫。唯董其昌、王铎能前后睥睨明清数百年,全在其能熟而后生——单就学米芾而言,董其昌得其韵致,王铎得其气势。若从自魏晋以来帖学'不急不躁风规自远”的书法审美主流思想而言,董其昌可以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后一个帖学大师,他的前任是他不怎么瞧得上的赵孟頫。

王铎诗稿


王铎可能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后一个传承晋唐法脉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