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证 I 秦良静,千般意……

 初心部落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千般意 

千般意,着实令人惊艳!

纵观近现代书印江湖,欲取法汉简、乃至碑板及摩崖的,还真不少,相应地,四百年两汉风华也滋育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书印同道。究其相互玉成的原因,当然是一个宏大的书学命题,既不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也不是本人可以轻松驾驭的,但赵平安先生在其专著《隶变研究》中,有令人荡气回肠的精妙论述,不妨找来研读,必将大有裨益。

秦良静深谙隶变之道,要不他的笔下、乃至刀下不会有这般田地的灵动与自由。至于书法从篆籀变成古隶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显然是——有一千个探究者,就会有一千个答案——的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对秦良静作品的欣赏,特别是当你把他的书法和篆刻放在一起的时候,扑面而来的艺术魅力就更加真切而有力了,笔中有刀刻斧劈般的利落,而刀下也随处可见明月映水般的清朗,如此难分彼此的错杂与借让,让人直接跳出凡事必有因果、也必须有因果的品鉴模式,直接把人带入随形起意、因意入境的非理性鉴赏状态,而艺术最大的魅惑或魅力,就在于此吧!

最是这份貌似爱答不理的模样的背后,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慵懒与从容——汉隶之美,莫过于此,篆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妙就妙在此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想必秦良静当时心事,最宜下酒……

满腹心事泪滂沱,五脏六腑碎心窝。

额头一指千般意,情到心印半句多。

【印文】千般意、晋风


这幅小品,让我想到侯孝贤的电影。

——所有的故事都在镜头中自由生发,而讲故事的人,总会在一个你不经意的时刻悄悄退场,那份天地安宁、不惊不扰的感觉像极儿时乡下,有牧童横笛、鸡犬相闻,也有晨炊暮烟、万物咸生!

所谓的会心于远,大概就是在一些貌似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到共性、并在心照不宣中完成让渡的吧,譬如电影或戏剧、诗歌或建筑,乃至人间烟火中无比具体的行坐卧立、柴米油盐,任其形态天差地别、变化万千,终归又是情感与心志的表述与显相……如此看来,被认为是同根同源的书、画、印之间就更具亲缘了,譬如奏刀与用笔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它们之间的区别可能就仅在于工具的不同,操作手法上则大可借鉴、而艺术处理上大有相通之处。

说到刀与笔、刻与写的关系,自然会想到启功老人说过的那句“透过刀锋见笔锋”。当然,理解启功老人的书学箴言是一回事,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落实,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在艺术创作中,好多看似平常的话,是需要有足够丰厚的艺术实践做支撑的,这当然是题外话,在此不做过多论述。

但是,如果将这句话反过来、则用——透过笔锋看刀锋——的思路去看秦良静的书法与篆刻,是不是别有意境?来不及细细揣摩,心头却冒出几句话:

秦时明月照彻,汉家万里关阙,

其间风情意绪,又与何人说得?

来日有缘遇秦良静,当以此句做菜,浮一大白……





【声明】承蒙书艺公社创始人李阳兄厚爱,允许我对其宏篇巨构《当代书家用印题跋邀请展作品集》第一回、第二回中的部分作品做纯属个人观点的鉴赏性解读。但因本人试图以“仅只针对作品本身”的方式鉴赏作品,也就注定会偏颇!谨此向文中涉及的老师声明:若有冒犯或觉得不合适,请直接在文后留言告知,我将第一时间删除并致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