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里有她渴求的自由…… | 小记录

 初心部落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谱】形势生于篆籀。

明 | 汤临初 |《书指》

【按】篆籀意,在形势,不在笔法。

【说】篆籀笔法并不多讲技巧,就是一个中锋用笔,有点真水无香、重剑无锋的意味。至于后世、特别是清人写篆书时有意添加的提按笔法,固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似乎也无关宏旨,增加了一些新的姿态的同时,也可能会牺牲一些篆书所特有的东西,譬如古拙和朴素。

故而今人学篆书可不可以拿清人的帖子做范本,不是一个对错问题,只是一个选择问题。关键在你写得好不好,写得好叫自出机枢;写不好叫得不偿失。我也不主张在这个关节上做过多的古今之争,各随其性就好。因为今天的书法生态并不理想,相比于所谓的格调之高低,书法热情更为迫切而宝贵。

沉寂是篆书的天性,这是由其自身的笔画特点决定的,其曲线型为主的笔画并不符合日常书写的基本要求:快速书写与易于辨识。这当然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去评价的。但是,即便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去考量,篆书的表现空间也要远比其它书体狭窄,也有更多的束缚,有点像戴着镣铐跳舞,普适性并不显著。

我甚至认为,篆书是有结构性的缺陷的,它可能并不是一种适合用来表达的书体,其表现性也不丰富,实在不是一个李斯、或一个李阳冰就可以激活的。我相信清朝那帮精于金石考据的人看到了这一点,故而在事实上产生了一个集体性的变革主张:带隶入篆。在具体的操作上是通过增加笔画中上下提按、左右波磔的方式去丰富线条本身的艺术质量,结果是带来了两个更新的矛盾:

一是清朝篆书与同时代的其它书体相比较,其取得的成就无疑是最高的,这是横向比较的结果;

二是清朝篆书在与历代篆书——譬如流传有序的金石铭文拓片——的纵向比较中,无论其整体上的气韵格调,还是细节上的表现手段,都给人粗疏平庸之感。

难道是满清气数已尽,书法亦不例外。又或许是它的价值在别处,人们一直在缘木求鱼而已?譬如它保留着更多亟须我们去发现的古老信息,因而也可能更富有启示性。

篆书的精髓在其形势。这是由其笔画的形态决定的,篆书绝大多数都是曲笔,绝少直画,或者更确切地说:篆书不像其它书体那样一般都有一个主笔。这就直接决定了它的结体不是一次围绕主笔有序地组织笔画的过程,而是在八面朝拱中借势生发并自然构型的结果。说白点就是其它书体是人为安排出来的,而篆书是自己长出来的。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写篆书容易散乱、重心不稳的原因。因为当我们带着主笔意识去临写篆书时,就已经和它的特性背道而驰了,篆书并没有主笔,也没有什么固定的重心,它的整个生命都是在随形就势、节节生成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

篆书之难,难在你不知其形势出于何处;篆书之妙,也妙也在其自然生发的形势。而学篆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训练、培养自己对书法形势的敏锐感觉。

对书法形势的认知,虽然不会像科学研究那样精准无遗,却比科学的精密更考人心智修为,因为不但在点滴之间容不得苟且,更需在你具备丰沛的人情意趣、生命神态!

故而书学的严谨,难在不可不用心,又不能刻意为之。她常常处于白描与写意之间,那里有她渴求的自由……

————————

近期会在古代书论上用心,方式如下

先摘录一段前贤书论,为【谱】

力争在前贤基础上有所阐发,为【按】

最后随缘随性、无拘无束地【说】

综合起来便是:【靠谱说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