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否过于郑重其事? | 小记录

 初心部落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逼近8万字的《小记录》让我感觉一切都还来得及,不必焦虑。这是我在阅读时没有体会过的,可能是因为写作是一种输出,而阅读是一种吸纳——贤哲也说过,接受馈赠让人高兴,而奉献让人幸福。当时以为那不过是励志的鸡汤,现在发现终究是因为心量不够,接不住更深一层的启示。

写作让人进入一种持续的思考状态,并因此走向深入。那种状态让人踏实、也更相信自己。每个人都在思考,并希望能有一种方式让自己不那么艰难地变得更专注。

是的,如你所料,我会建议你尝试一下写作,就像我建议我的徒弟小焱一样,先树立一个不少于十万字体量的目标,不作任何要求、埋头写完再说。需要补充的是,不急于定义写作方向,大致有个边界就行,因为表达的自由,比表达更重要。

是这段时间关于书法的写作,让我愈发清晰地感觉到迷茫。那种碎片化的描述让我很难触及到更深层、更系统的东西,也让我时时感到厌倦。我必须寻找到一种可以让自己长久地保持热情、并在探求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与表达的自由的方式,并以此振奋我关于书法的信心。

于是,我又一次回到了原点,决定与自己进行一次没有限期、也不设定目标的对话。以期能在距今不算太长久的将来能与自己达成某种和解,进而让自己能够真正进入梦中那抹元气淋漓的笔墨烟云。

我想,那将是一次让我着迷的探险。

——权当题记

问:定义为探险,是否过于郑重其事? 

答:这当然只是一个比方,但不同的比方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暗示,而不同的暗示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后果。譬如当我们把书法看成是修心养性之术时,可能就意味着事先就为自己预设了退路,一条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放松自己、不愿穷究的退路,反正是为了修心养性嘛,又何必为难自己?这种念头一出,懈怠之心也便产生了。

我之所以拿探险做比方,是因为书法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会有持续不断的新发现、延绵不绝的新体验。

问:你不认为书法是修心养性之术吗? 

答: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前辈书家以理论、实践及成果证明了书法具有散我怀抱、养我心性的功能。但是,我在完全赞同先贤的这个观点的同时,更想说明:从你喜欢上书法的那一刻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与其说是一种有助于你养性修心的享受,倒不如说是一种常常让你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折磨。

尤其在你对书法的新鲜感褪尽、同时对它也有了三瓜两枣的认知以后,它会直接挑战你内心深处很隐秘的东西,譬如你的耐心与诚意,你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会不由自主地替自己找退路,你会不止一次地想到放弃。

问:长出犄角反怕狼?所以,很多人的热情到了这个阶段就明显减弱,甚至放弃。这也是学过书法的人很多,而有成就的人特别少的原因吧!但我还是相信,只要当初是自愿拿起毛笔的人,都有过美好的梦想。那么,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部分人选择了放弃呢?难道书法真的有一个天赋问题,使很多人知难而退?

答:将天赋不足当成是放弃的理由,有点靠不住。因为天赋是一个无法证实、当然也无法证伪的概念。我们很难断定一个人在书法上的天赋孰多孰少。即便是我们想对他的书法天赋做大致的判断,那也应该是一个长期观察的结果;而不是仅凭他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片段简单推论得出。因为,既然天赋是一个人的气质性表现,那么就必然关乎到这个人的气质本身,而不同气质的人在接受事物时的表现自然也会有大不同,有人快一些,有人慢一些。但这无关宏旨,少年早慧的未必就能善始善终,大器晚成的也未必就不能功德圆满。所以,对一个有心书学的人来说,在没有对书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之前动辄以天赋论书法、甚至以天赋强弱为根据决定进退,是很没有天赋的草率行为。

问:有一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意思。

答:至少的开始的时候,特别是在最初的新鲜感消退以后,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其实我更愿意将这种不问收获的状态视为天赋的一种,因为他相信自己、也相信书法,那在一种很纯粹的情感,它常常让人感动。

因为当你对书法的好奇心消退以后,接踵而来的是你不知道何日出头的沉闷。既然沉闷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如你所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坚持外,应该还有更好的方式帮我们渡过沉闷期。譬如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将它分解成一些小单元,然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逐个完成,再比如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原定目标进行调整、修正等等。方法有很多,但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方式方法只是让你进步快一点、或将热情保持得长久一点的手段,但不是目的。就像你家的冰箱只能在有限时间内保鲜锁鲜,它不能替代生长食物的土地。

问:我赞成在目标的设定上不要好高骛远。但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既有高度、又切实可行的呢?特别是对书学的初级爱好者,还远未构建起自己的书法主张的人而言,并不容易制定目标。

答:调整目标的能力比目标本身更重要,因为目标是为我们服务的,而不应该是受制于它。目标的功能对我们而言更多是方向性的存在,它对我们的作用首先是提醒,提醒在我们的前方有一个必须到达、但又尚未到达的地方。

在随机调整目标的过程中,当然要保证方向上的不偏离,但更需警惕的是:为了能自圆其说而避实就虚,也就是说,你不能把目标给调整没了。

问:在具体的书法实践中,对目标的随机调整会不会变成随意调整?我们又该如何去判断并把握调整的时机与方式?

答:这个问题让我为难,因为至少目前来说,我无法给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我只是隐隐感觉到书法的目标应该与情怀有关,亦即是说,书法的目标关乎人的心性,它类似于一种信仰,但它与所谓的功利性目的并非水火不容,我更主张兼容。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目标,终究是可以量化的,或者说可以带有比较清晰的功利收益的。

问:你如此回答,就是“随机调整”的证明吗?

答:我会将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暂时搁置。是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的思考界定范围,更没有提纲和腹稿。我喜欢类似的挑战,它可以让我时刻带有疑问、经常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