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之不王?左右张望,不知道咋wang!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袁浩|撰文
    袁浩|编辑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王道”文化精髓尤其耀眼夺目,他的政治基础——德政,群众基础——仁政,制度基础——礼制,文化基础——易经,评价标准——民心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想。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王道”是指君主以儒家的仁义之道治理天下,即“王”权与仁义之“道”的结合。

正因为此,“王”在国学典籍中出现的次数非常之多,数不胜数。

都知道“王”字有两个读音,即:wáng、wàng。于是,“王”字因其高频出现,其读音常常让人困惑。

我们知道“王”的本义就是古代最高的统治者,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君也。

但很多时候又作“称王”讲,如:《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看到迎面而来的两个“王”字,是不是感觉有些犯难?


《辞海》中对王的注音有三:

①wáng,“一国的君主”,“封建时代的最高封爵”,“指辈分的尊大”,“同类中最特出和特大的”,“古时谓中原以外的民族来朝”,“姓”六个义项;

②wǎng,通“往”一个义项;

③wàng,“君临一国”,“成王业”,“通'旺’”三个义项。


结合上下文看“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句中第二个王字作“称王”讲,应读作wàng。意思是:所以,君王没有称王天下是因为不去做,而不是没有能力做。

读作wáng时,表示朝谒天子,如“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宋公不王”意为匡正,读作wáng,如“王者,匡也”、“昔在周公,征于东方,四国是王”。意为最高的爵位读作wáng,如“诸侯王,高帝初置......”、“王,天下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在首领的意义基础上,引申为大,读作wáng,如“王,大也”。

由本义假借,通“往”,读wǎng,如“昊天日明,及尔出王”,毛传:“王,往”,清朱骏声:“王,假借为往”。

读作wàng时,表示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如“王此大邦,克顺克比”、“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蝟毛而起”。在统治意义的基础上,引申为成王业、称王,读作wàng,如“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共势,而皆可以为王”。作为胜过之义,读作wàng,如“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最后假借通“旺”,如“王,盛也”。


古籍中读王(wàng)音的例子还有很多: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诗经·大雅·皇矣》

译文: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通过实行仁政而称王,没有人能够抵御。

“神虽王,不善也。”——《庄子》

译文:神态虽然旺盛,但它并不自在。


综上所述,古籍中的“王”作为动词,指称王或使之称王时,应读作wàng。而指朝见天子表示臣服或匡正之意,则应读作wá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