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力有未逮(dài),如何区分文白异读?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刘宇|撰文
    袁浩|编辑

《礼记·孔子闲居》:“威仪逮逮,不可选也”,逮逮,音dì,同“棣棣”,意为“雍容娴雅”。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穆穆棣棣,君臣之间”和《礼记》中的此句同义。穆穆,是恭敬之意,穆穆是臣、棣棣是君。

至于宋代连文凤《百正集·送苟厚夫学正之昌国序》:“非厚夫本志也,奈何力有所不逮,技术有所不及,故不暇择地之美恶近远焉”,成语“力有未(编者按,一作'不’)逮”便出于此。而这里的“逮”,应读作dài,意为“达到、及”。


逮在辞海中共有三种读音:

①逮,音dǎi,意为“擒捉、抓捕”,口语。

②逮,音dài,意为“擒捉、抓捕”,书面语;“达到、及”;姓氏。

③逮,音dì,逮逮,同“棣棣”,意为雍容娴雅的样子。


逮虽然在表“擒捉、抓捕”之时有两种读音,但存在文白异读的情况——那么,是否但凡是典籍之中的“逮”就都是书面语呢?

其实并不是。

厘清这一观点,需要对文白异读有个基本的了解。语言的发展是新质要素的发展和旧质要素的衰亡。而汉语发展的历史,又离不开中国史。

在卷帙浩繁的汉语言文字作品中,其实不乏接近口语的作品,例如先秦典籍中,《论语》、《诗经》的国风、《易经》的彖(tuàn)辞和象辞等。

始皇帝焚书、项羽火烧咸阳后,经典翰墨散佚无数,少许典籍得以复原,也主要是靠读者的记忆,重新撰写的时候,口语化的情况也难以彻底避免。

而口头文学,直到魏晋时代,依然普遍存在。譬如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还成为了日本忍者施展忍术前的结契秘语。

甚至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纂《汉书》时,也有口语化的案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就曾批评《汉书·张苍传》里那句:“年老口中无齿”过于口头化,称“年”“口中”三字完全可以省掉。

书面语和口语的分家,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因为这一时期骈文盛行,务求行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这不是口头文学单纯能做好的。当然,还是有零星的作品依然采用口语化形式,例如《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唐以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儒释语录、宋元话本等也相对与口语更接近。

文白的分离,也让阅读的门槛提高,所以南北朝至明朝期间,前人对汉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字音(编者按,如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而在更早以前的汉初至东晋末,则是以字义为主(编者按,如《尔雅》《方言》等)。汉以来,曾有《七音略》《韵镜》等作在字音研究中,不同程度地走了弯路、出现过谬误,这大多缘于字音的变化相对缓慢且更不明显。

语言不断发展,为什么前赴后继地考证古音?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大师曾说:“汉语史,回顾是为了更顺利地前进。”这也是我们一直勠力纠音的初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