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敬亭——闹市说书人,乱世忠国魂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刘宇|撰文
    王鑫淼|编辑

明末“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海内三大鸿儒”之一、“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都曾给出身低微的说书人柳敬亭立过传。

“柳敬亭”是艺名,说书人本叫曹逢春,犯法当死,变姓为柳,在盱眙市井说书为生。
辗转到了松江府,一个名叫莫后光的书生,惊叹其才艺,指点他“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柳敬亭不断潜心苦练、自我突破,先后达到了“使人欢咍嗢噱”——“使人慷慨涕泣”——“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的境界。
继而,他演艺于杭州、扬州、金陵之间,闻名于达官缙绅之中,人们争相延请其演出,称赞其技艺。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帝国末路,生死攸关。
此时,农民起义军正摧枯拉朽地席卷北方,商业繁荣之地的百姓们,却仍在腥风血雨的世道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崇祯十六年,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亡的消息传来。吴三桂闻讯弃守辽东,放清军入关。
次年,福王朱由菘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封明末将领左良玉为宁南伯。
左良玉则离开了八旗军和农民军角力的北方,率兵下了江南。安徽提督杜宏域有意结交左良玉,于是将柳敬亭介绍到他的府署。
一个出身市井的说书人,未必一定流里流气、只会说俗言俚语。时人认为柳敬亭不但技艺精湛,且心地善良、胸怀大义,有“高士之风”。
左良玉一见之下,顿觉相见恨晚,委其军国大事,出入南京也常让柳敬亭跟随。官僚多奉柳敬亭上座,世称“柳将军”。
但偏安南京的弘光政权,党争依旧不休。阉党出身的马士英、阮大铖,担心东林党拥护的左良玉作难,表面与其结交、实则将他支去汉口,并找机会翦除其羽翼。
南下不到一年,年迈的左良玉就生了激变之心,率军顺江东下。结果行至半途,吐血而死。其子左梦庚被推为军主后,率部降清。
弘光政权,也在内耗之下,撑了仅仅八个月,就被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多铎消灭。
左良玉一死,柳敬亭,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一字之师

“上”,在《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中共有两种读音:

“上”,音shàng,意为:

①“上面”——《墨池记》:“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②“上等”——《战国策·齐策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③“帝王(或领导者)”。《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上自劳累”;

④“时间或次序在前的”——《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⑤“登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⑥“向上”——《战国策·齐策》:“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⑦“呈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上壁”;

⑧“走向”——《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

⑨“装上”——《冯婉贞》:“以枪上刺刀相博击”;

⑩通“尚”。崇尚——《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未,黔首是富。”

“上”,音shǎng,意为: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诗品序》:“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

重新走上街头演艺的柳敬亭——

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此刻的艺术造诣,已不是莫后光的话所能说尽的了。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李洁非的《野哭:弘光列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在这场乱世中的帝王、武人、士大夫、学生、妓女、艺人、学者、隐士、起义者。
柳敬亭,也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但这个出身市井的高士,没有“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的洒脱,只重新站在狼烟散尽的闾巷,高颂着泣下沾襟的家国悲恨,淹没于茫茫人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